邢桂真
【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融于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媒体艺术就是一种新型综合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对于传统艺术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二者既为相互矛盾的存在,又相互所需。本文就浅谈一下二者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科技;融合
【中图分类号】J10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融于艺术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而传统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我们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华。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二者能够相互介入、相互融合,更好地发掘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底蕴,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本文意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求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新媒体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传统的书画艺术是以纸、笔为载体,艺术 家以造化万象为师,“触景生情”“情景并生”把陶铸在心的“胸中之竹”一气呵成在纸上的“手中止竹”的过程。传统的刺绣工艺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它是一种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相应的设计构思,通过针线将绣线组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色彩的传统工艺,当这些传统的艺术结合新媒体又会出现新的魅力和价值。刺绣艺术演变为现在的电脑绣花,传统的书画艺术也不仅仅局限于在纸笔墨中呈现。新媒体的到来,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新媒体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装置、展示为一体的媒介形式,凭借其数字化的技术,使艺术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处理、储存也更为便捷化,也使传统的书画艺术、刺绣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更多与科技相结合,为传统艺术探求到更广阔的延伸空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国家馆中,在“东方足迹”展区,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新媒体技术,再现了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风采,创造性地再现了汴京城的繁华夜景,使人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置身于当年的汴京城内。技术团队以三维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形式展出了3D版《清明上河图》,万人争相目睹,成为世博会镇馆之宝。在保留原画“散点透视”的绘画风格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影像技术擦除掉画面中原有人物,并补充好场景。最后利用三维造型软件重新实现画面中的人物,给予每个人物的身份,并让他们动了起来,在繁华的街市中穿梭。这就是新媒体艺术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最好的例证,使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也使传统艺术更富有魅力,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艺术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认识,我们观看清明上河图时,已不再静静地观摩、体会、鉴赏、品味、想象、沉思,而更多的我们会“沉浸”其中,在声、光、电的多维方式展现中呈现动态交流。
二、新媒体艺术打开了传统艺术和其他领域的交流平台
新媒体艺术涉及多方面的文化理念和多种学科交叉,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涉及科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的交叉整合,使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格特点,而新媒体正好打开了传统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交流平台,实现艺术层面的互通性,也能使传统艺术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新的方法和理念,以更加开放和发展的观念来完善自身,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使传统艺术更加贴合时代的发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媒体艺术强化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曾说过,“既然我们认为艺术是可以界定的,既然我们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那么,我们当然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艺术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即可不可以兴”。艺术的本体就在于能否生成审美意象,能否让人产生美感,拥有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永恒性定论,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指标。当然,新媒体艺术也不能例外,如何能让观众产生审美体验及它想表达的内容展现给观众正是新媒体艺术作为第一目标要完成的使命,也是新媒体艺术的本质所在。这是检验新媒体艺术为艺术的第一指标和要义。
新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运用了新兴的科技手法,创造出更加新奇多样的艺术形态,使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而新媒体艺术的特性:互动性和沉浸感,在互动中加强艺术交流,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传达感官刺激,这样更能深化观众的审美体验,能够更好地达到传统艺术中所强调的在审美活动中所生成了“审美意象”,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超越自我,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新媒体艺术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时空、运动、节奏。空间是三维的,加上时间、运动、节奏就形成了多维空间。时空营造气氛、运动引导视觉、节奏影响情绪,这就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审美体验。新媒体艺术较之传统艺术,与观者的近距离接触更加直接、亲近,更能让观众沉浸到创作者所为其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去,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梭,产生独特、全方位的审美体验。而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正是在欣赏“美”、沉浸“美”和互动交流中产生的。
四、新兴媒介传播助力传统艺术的传播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谈到,“一个时代的主流媒介,会影响这个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新兴媒介的到来,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的时间和“浅阅读”的信息接收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这让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适用于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新媒体以它自身的特性,传播信息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元化来助力传统艺术的传播。以前传统的书画艺术是以创作者——收藏家——经纪人这种单向传播的过程来进行艺术传播,而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传播过程由这种线下的单向关系转变为线上的网状传播关系,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app来进行欣赏、发表评论观点,进行书画的二次创作,快速转发并推荐,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自媒体。就像约瑟夫博伊斯的名言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也使信息的传播进入到高度开放、自主化的阶段,接受者也突破了传统媒体中“被动”接受的角色,而进入到集传播者与接受者为一体的角色中。由过去的传播者“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进展到如今“点对点”的去中心化、全民参与、即时反馈的模式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渠道,转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模式,使传统艺术的传播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传播覆盖面更广并引发全民参与。
这种传播方式不但使传统艺术为广泛的人群所熟知、更为贴近大众生活,也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使他们参与到传统艺术的理解和二次创作中,这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使传统书画艺术不在固守于传统实物传播的模式,逐步呈现出机械和数字传播方式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有其自身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呈现了一种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艺术形式,但是我认为,新媒体艺术仍然是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新媒体艺术应当立足于“传统艺术”,吸取传统艺术的神韵、风采、意境、精华,而不是脱离传统艺术而存在,那样只会让新媒体艺术变成一种空洞的时尚、科技的堆砌,而丧失其作为“艺术”的本体。同时,科技在新媒体领域已经泛化,在艺术领域中引进科技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传统艺术才要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魅力和价值,使二者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宫林.新媒体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