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脸谱蕴含的文化精神及艺术特征研究

2018-05-14 10:51顾莉莉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艺术特征传统文化

【摘要】婺剧作为一个内涵丰富而且极具区域人文特色的地方剧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固定而规范的艺术特征,该艺术特征融入了婺州当地的文化精神,也折射出婺州一带普通民众的民间艺术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婺剧脸谱的表现形式、文化精神以及艺术特征的研究,探析其本质与内涵,总结出它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而深层次地挖掘婺剧脸谱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婺剧脸谱;文化精神;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婺剧,俗称“金华戏”,作为一个内涵丰富而且极具区域人文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脸谱作为婺剧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而规范的艺术特征。该艺术特征所表现的是婺州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判断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婺州地域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对婺剧脸谱的表现形式、文化精神以及艺术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层次地挖掘婺剧脸谱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一、婺剧脸谱的表现形式

婺剧脸谱人文特色鲜明,充满了寓意性与夸张性。通常以各种动植物的图形勾画出人物夸张的面部表情,剧中各种角色通过自己的谱式和形象刻画出人物独特的性格。婺剧脸谱除了拥有大花和小花外,小生、老生、四花、副末和老外等角色也有相应的脸谱。婺剧艺术家曾介绍说:“婺剧演员原先在上台演出时都会带有面壳,为了方便婺剧演员对脸部情感的呈现,所有出现在面具中的图样都转移到了演员的脸上,因此每个婺剧演员都拥有自己特定的脸谱。但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白面堂与旦堂的演员认为绘制繁杂的脸谱会妨碍对婺剧的舞台表现,于是就只在脸上涂抹少量的色彩。所以现在婺剧就只有花面堂和个别角色的演员有脸谱。”

婺剧脸谱谱式繁多,在遵循脸谱创作的规范中对婺剧脸谱进行分类,在众多谱式中找出脸谱的异同。婺剧脸谱常见的类型可分为四种:第一种称之为整脸,所谓整脸就是在演员整张脸上涂抹同种颜色,再对眼、眉、鼻窝等部位进行再勾画以传现出人物的性格与神态;第二种叫歪脸,就是面部造型歪斜,左右不对称。《郑恩闹殿》中的郑恩画的就是歪脸;第三是会意脸,所谓会意脸就是通过脸上的各类图案使人了解其身份地位,品味其中寓意,如在贪官脸上画上一个元宝,或在其鼻梁上画上一只宝瓶,表示其对财物的贪婪;第四叫象形脸,象形脸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小说故事、神话传说中的描写,把动植物图案形象绘制于脸上,如《十五贯》的娄阿鼠,脸上画只老鼠,《万寿图》中刘海的脸上画有一只金蟾。除了以上常见的形式外还有三块瓦脸、碎三块瓦脸、老三块瓦脸、碎花脸、六分脸、元宝脸、花元宝脸、十字门脸等。同一个角色的脸谱外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表演者的脸部形态而进行部分调整,但角色所蕴含的根本特质是不会改变的。

二、婺剧脸谱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的记忆。古称婺州的金华地区,不仅积累了厚实的有形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婺剧是婺州地区民间曲艺与外来戏剧腔调相互融合而成的综合性剧种,渗透了婺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审美趣味、生活理念等重要文化要素。脸谱作为婺剧最直接的表达手法,体现着婺州地区民众整体的道德伦理、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美学意识等精神文化。

(一)婺剧脸谱所蕴含的儒家文化

婺剧作为婺州地区最为之广泛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播载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宣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讲究的是伦理优先、道德共生。因此,道德思想成为儒家文化鲜明的特色。在儒家文化氛围中诞生的婺剧脸谱自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性格特征。婺剧脸谱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地判断出罩在脸谱后面的人物品行特征,是忠义还是奸恶,是善良还是阴险。岳飞、包拯一露脸就能看出其是忠臣,体现儒家思想中“忠君”意识;专诸的额上写有“孝”字,说明他是个孝子,“孝”常常与“忠”并列在一起成为儒家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关羽知恩必报的形象历来被视为“忠义”的化身,正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大义之人;而曹操、董卓、严嵩等人则一登场便知道其是奸臣。對忠义之士雕以正形,对奸恶之徒刻以丑态,是婺剧脸谱塑造的重要原则。

(二)婺剧脸谱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婺剧作为婺州民间戏曲艺术的典型代表,所呈现的艺术形态是对婺州民间生活的提炼与加工,反映婺州地域风土民情。脸谱作为婺剧艺术的重要媒介,具有浓厚的婺州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是了解婺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人们在享受婺剧脸谱带来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在体验文化的归属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婺剧脸谱是一种建立在婺州文化上的认同与传承。婺剧脸谱以地方民众所欣赏的审美习惯演绎着地方民俗故事、传承地方民俗文化;婺州民俗文化推动着婺剧脸谱艺术的发展。婺剧脸谱艺术与婺州民俗文化是一种互为表里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

(三)婺剧脸谱所蕴含的宗教文化

婺剧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而傩祭本身就是一种民众创造出的驱鬼辟邪的宗教民俗活动。婺剧脸谱作为封建宗教传播的载体,反映了婺州人民精神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寄托了广大婺州民众求吉纳福的美好心愿。同时,由于婺剧曲目的题材大多取自佛经和远古民众所创造的神话传说,所刻画出来的都是具有高度幻想性的神明鬼怪之类的虚幻角色。这类角色从脸谱造型中就可以看出其被赋予的特殊神力,表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斗争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一种以精神寄托为载体的宗教实化展现。如婺剧《审乌盆》中包公的额上画有一钩弯月,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公是为公正的化身,能“日判阳,夜断阴”,即白天在人间审案,夜晚去阴间断案,能给人主持公道,在黑暗的时代是人民大众追求正义的一种愿望;又如《水擒庞德》中,庞德脸似鲤鱼,周仓脸像水獭,相传庞德是鲤鱼精所变,周仓是水獭精的化身,故而鲤鱼势必被水獭所吃,庞德也一定为周仓所擒。

三、婺剧脸谱的艺术特征

婺剧脸谱是一种在色彩与图案强烈对比下形成的化妆技术,在绘制过程中灵活地组织图案与色彩的内在关系,使其达到传神、变形、寓意三者合一的艺术境界。婺剧脸谱无论是图形的选取还是色彩的搭配都是考究的,体现人物内在需求的同时与婺剧艺术家的精神感情融为一体,传达婺州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在文化理解的前提下对婺剧脸谱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婺剧脸谱传达的情感与观念,体现“别善恶,寓褒贬”的艺术功能。

(一)婺剧脸谱的色彩特征

色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体现中国传统的阶级观念,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识。中国自古就有“五行”说法,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先人将“五行”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应产生了中国传统“五色”。传统“五色”在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被封建统治者尊为“正色”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在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在“正色”基础上组合而成的颜色称为“间色”,人们认为间色低贱、正色尊贵。例如,在“天人合德”的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绿色寓意身份卑微,而黄色长期被古代帝王所占用,代表尊贵的地位与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色彩是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寓意下在民众心中所产生的文化定势和价值观念,儒家学者认为色彩的装饰不但暗示出了人的社会地位,还显示了人物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利用色彩的象征性直观地向观众传达人物角色的基本品质,起到“辨善恶、识忠奸”的作用。

脸谱色彩讲究“黑主傲,白主奸,红色主忠。绿主盗,黄主燥,神鬼多用。”例如,红色多用于有血性、正义、威武的角色中;白色在脸谱中多体现人物居心叵测、奸诈阴险的性格;黑色脸谱表示人物的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绿色脸谱则表示人物的凶猛。同时,传统色彩在寓意与运用上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婺剧脸谱的色彩运用根据人物角色的身份进行变通,一种色彩在不同的人物脸谱上所指代的性格有一定的差异。例如,红色一般象征着人物的忠勇耿直,但在婺剧《法门寺》中,太监刘瑾勾画的也是红脸,这当中的红色则表示其权压朝臣的地位。又如,包公的脸谱为黑色整脸,寓意为耿直忠正。而张飞的脸谱谱式为黑十字脸,代表其威猛和粗鲁。

(二)婺剧脸谱的图形特征

脸谱起源于宗教仪式崇拜中的面具,图腾在宗教面具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同的图腾刻画出每个面具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脸谱就是一种画在脸部的图腾。婺剧脸谱图形根据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具象图形符号、抽象图形符号和文字图形符号三大类。

1.具象图形符号

具象图形是对生活中的具体物象进行一种模仿性的表达,题材主要取之于生活和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静物等,其图形特征鲜明,因贴近生活而感染力十足。婺剧脸谱中的具象图形有的直接采用物体的整体形象,有的则截取物体形貌特征中最直观的部分。如《万寿图》中刘海的脸上画有一只金蟾;《悟空借扇》中孙悟空的脸上画有一只蜜蜂,表示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又如《借云破曹》中典韦的脸上画有一把戟。具象图形符号是为特定人物而设计的,每个图案,每根线条都有一定寓意,内涵丰富,其趣无穷。《玉麒麟》中的张顺,脸上画一条鱼,鱼嘴与人嘴吻合,鱼尾两翅与两道眉毛一致,演员演唱,鱼嘴一开一合,眉毛皱聚像鱼尾游动。又如《断桥》中小青脸上的蛇图,蛇的嘴与人嘴衔接,演员演唱时蛇嘴一张一闭,活灵活现,艺术性十分强烈。

2.抽象图形符号

抽象是审美规律的视觉体验,用极其简单的图形符号概括出一定语境的图案图象。它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直观图画那样具体,但同样承载了图形所传达的独特情感,用视觉角度传达着人物的神情甚至声容。这类图形符号是由婺剧艺术家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所创作出来的,也正是不同流派脸谱艺术的根本区别所在。《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正是引导观众欣赏抽象图形的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如《铁笼山》中姜维的额上画有一个圆八卦,八卦就是将世间万物抽象在太极和八卦图中,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又如《玉麒麟》中李逵的额上画有旋风,旋风本无特定的形态,婺剧脸谱是根据图形的抽象来刻画旋风的符号,彰其性格。

3.文字图形符号

文字图形符号以汉字书法艺术的形式所存在的,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在婺剧脸谱中根据人物特点及脸谱的谱式构图加以变形和夸张,从而体现角色的身份地位与品行特征。文字图形多描绘在婺剧脸谱的额头、脸颊等部位,如婺剧《鱼藏剑》中专诸的额上写有一个“孝”字,彰显其孝顺;《大香山》中达摩的额上刻有“佛”字,阐明达摩佛教禅宗始祖的身份。

(三)婺剧脸谱的构图特征

婺剧脸谱在构图中并不是随意的创作,是婺州人民按照自己的生活、民俗、文化造就出的艺术形式。婺剧脸谱中对人物与构图间造型关系的特殊处理,折射出婺州一带普通民众的民间艺术审美标准,传达了婺剧脸谱谱式所塑造的戏曲人物的品质特征。同时,婺剧脸谱的构图大多隐含程式化的特质,所谓脸谱程式是指约定俗成的画法与规则,婺剧脸谱虽然谱式繁多、形式丰富,但从其构图的特点来说都具有抽象几何的特征,比如包公的黑色“整脸”、姜维的“三块瓦脸”、张飞的黑“十字脸”。婺剧脸谱的构图不但讲究形体之间的处理,在形式关系上还注需意对称与均衡,如婺剧《断桥》中的小青,其最早的脸谱是一张半青半白的阴阳面。合理的构图形式使脸谱图形与色彩完美地结合,更好地呈现婺剧艺术的形式美感。

四、小结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而取代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地位。民俗习惯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肩负着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弘扬与复兴。婺剧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兴盛至今,和它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不改变其本质的同时,婺剧以创新意识来适应和满足当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意识。

婺剧脸谱作为婺剧艺术的视觉传播形式,通过脸谱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婺州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和共享的方式。对婺剧脸谱进行研究与发掘,可以激发婺州民众对婺州文化的向往与自豪感。所以,婺剧脸谱己经超越了现实意义的物质形式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通过婺剧脸谱的艺术传播方式向外界展示婺州文化的风采,对婺州的文化建设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华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王莉.婺剧艺术的民间审美特质研究[D].2013.

[3]张丽雍.秦腔脸谱蕴涵的秦文化精神及艺术特征的研究[D].2013.

[4]张艺.谈中国戏剧脸谱的艺术特征[J].文艺评论,2010(2).

[5]金华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顾莉莉(1987-),女,浙江东阳人,讲师,硕士,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藝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艺术特征传统文化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