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对城市地区来讲,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快速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走“科研兴校”的路子。而“劣势”与“科研”之间,又恰是矛盾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真正使教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一名农村中学——临沂义堂中学的校长,我时刻思考着这个问题。总结十余年来的经验,学校提出了十八字教科研管理策略:大视野,小角度;有引领,有抓手;重结果,重评价。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科研;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确立“眼中无差生,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明确教科研工作的行动方向
教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教科研是“创造视角”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是“实务视角”下的教科研,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与大学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关系是不同的。大学教授的科研是一种专业化的追求,他把科研的成果用来教学,教研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而在中小学,教科研的对象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科研的外延就是教育教学,教科研不能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科研主要是行动研究,也就是“由教师研究、为教育教学而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研究”。这就要求,校长在领导教科研工作的时候,要确立富有研究意蕴的教育理念,要把教育教学放置在“可研究”的框架下。我在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十几年,逐步形成了“眼中无差生,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是基于农村学校的实际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确立积极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材。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问题就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眼中,不能再有差生。基于此,学校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展现智力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力,充分发挥其个性。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变化。只要教学方式、方法得当,学生“人人可成才”。这一教育理念蕴含着“教育要面向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学校要成就学生”,这便为教科研工作搭建了广阔的空间,教科研成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的专业诉求。
二、立足实际,确立“教学质量型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和教科研工作策略
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万里长征有了正确的方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制定科學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策略。教科研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教科研工作占据了学校工作什么样的位置,教科研的内涵有哪些,教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那里,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应当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同的学校对于教科研工作应该有不同的定位。义堂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社会环境虽然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但相对于城市优质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只能凝心聚力地搞教学,属于“教学型”的学校。虽然,我们仰慕“研究性”学校,渴望成为一所“研究性”学校,但是我们的路还很漫长。基于对学校现实的客观认识,我们制定了学校及教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规划。我们把学校发展分为两种形态,即教学型学校和研究型学校。相应的,教科研工作也分为两种形态: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教科研和以课题为依托的教科研。当前,我们学校就是立足于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教科研。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制定了“围绕教学,解决问题,引领成长,逐步推进”的教科研发展策略。围绕教学,就是教科研的项目,课题都要“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凝心聚力,把教学问题解决好,提升教学质量。解决问题,就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立足于教师的工作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实验,最终解决问题。近两年,我们逐步解决了集体备课、学案导学、教学评价、学生励志,电子备课、教学博客、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课前静思、预习性作业、体质达标、校本课程、社团建设、学生座次等问题。问题都不大,但这些小问题解决以后,学校的教学秩序就大为改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引领成长,就是教科研工作重在锻炼教师,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质。义堂中学任课教师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80%以上,大多数还是新手,他们对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技术、教学内容还不能全面、熟练把握。因而,引领教师成长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我们确定,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教师亲身实践、亲自解决,学校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并及时归纳总结,成熟的做法就确定为学校制度,规范下来,推广下去。这样,一来二去,教师的能力悄然之间就提高了。经过两年的摸索,教学工作模式基本完善,逐步推进,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从易到难,逐步提升教科研的层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一时间,教育界百花齐放。“生命教育”“高效课堂”“快乐教育”“小组合作”等许多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落实抓手,综合管理,评价先行
教科研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意识到,大多数教师都不能自觉地去从事研究。因而,推进教科研工作需要建立周密的管理制度。因为教育专家说过,学校管理的核心是评价。在教科研管理中,我们也遵循“评价先行”的原则。学校总的评价制度是“一个学期三步走,一步一评一侧重。”每学期的教学评估细分为三次,在抓好期中抽测、学科竞赛和期末考试的同时,每个月安排一次教科研的评估,这就是一侧重。这样,教科研工作就和教学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学期的三个侧重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基本功——三字两话(画)、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第二个板块是“课堂教学研究”,包括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学案设计等;第三个板块是“新课标理论研究”,包括中考题预测、论文等。这样,一步变三步,步步有重点,目标明确,方向清楚。每一步评估结束都要及时召开全体教师会,进行认真分析 ,表彰激励先进,挖掘弥补不足。另外,要想科学、准确地进行评价,就要有抓手,要把工作分解、落实到实处。学校严格规定了学案设计的流程:在个人自主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组为单位,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集中进行一周集体备课。学案提前一周印刷,教师在领取到学案后,结合本人执教情况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鼓励学生完成整个学案。这两个例子说明,教科研工作应当落实到精细处,要把教师研究、学校制度、教学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教科研和常规工作就融合在一起,在研究中改善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能力,从而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样,教师有了参与教科研工作的不竭动力,教科研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近年来,义堂中学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标,立足于实际,开展了三十多项小研究,解决了制约教学发展的一系列小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五老、双十佳、九学士”教科研骨干队伍,构建了教学三思、博客叙事、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四大科研平台,使教科研成为一种常态工作。同时,我们积极申报课题立项,先后申报了两项国家级子课题、四项省级课题,借此提升科研层次,整合科研队伍,储备科研人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梳理教育教学问题,整合相关研究,向研究型学校迈进。
作者简介:王存德(1972-),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学副高级教师,临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