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琨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要逐渐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开设舞蹈专业。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舞蹈专业招生、教学和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校舞蹈专业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力求推动高校课程改革,提升舞蹈专业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追溯我国的舞蹈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路程,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从历代王朝所设立的宫廷乐舞培育结构到民间舞乐表演组织等都是舞蹈教育最早存在的历史足迹。而各个历史阶段的舞蹈教育,从机构的设立、严格的培训规范、舞蹈技能的积累等都为后世的现代舞蹈教育提供了范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现代社会的舞蹈教育,根据培育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两种类型。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群众生活,舞蹈普及和娱乐群众,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后者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专业化人才培养,主要以高校舞蹈教育为主,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传授舞蹈的理论知识、历史发展、民族类型等各种人文知识,为专业舞蹈团体输送优秀的舞蹈人才。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也暴露出当前高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人们对此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
(一)招生现状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成为学生们实现人生梦想的不二法门。在此背景下,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专业课,因其对文化课要求相对比较低,受到很多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们的青睐,将其作为实现大学梦的捷径。我国每年舞蹈专业不断扩招,在这庞大的舞蹈专业学生队伍中当然有很多是出于自身爱好以及从小经过多年舞蹈形体训练的专业舞蹈学生,但也有很多学生是为了上大学而“半路出家”,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是专业水平稂莠不齐的现状。
(二)教学现状
1.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舞蹈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艺术专业,在舞蹈还是稀缺物种的年代,舞蹈教学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模式对点培养,让学生全面接受舞蹈教育。然而现在舞蹈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各个高校的舞蹈专业不断扩招,非艺术类或者非体育类院校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也开设舞蹈课作为选修课。学生的数量成倍增加,而舞蹈师资力量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就显得严重不足。原本一对一的授课模式现在也逐渐改成了大班授课模式,部分高校一个舞蹈老师带几十个舞蹈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接收到符合自己专业水平的舞蹈教学指导的机会大大减少,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2.學生水平良莠不齐,不够重视个体差异
现在我国舞蹈专业学生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是真正热爱舞蹈、对舞蹈有兴趣,也并非是从小接受舞蹈形体课的专业训练,而是为了考入大学中途改学的舞蹈专业。这直接造成了学生们舞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个体性差异。而师资力量的缺乏和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往往使舞蹈老师无法重视到这种个体性差异,对所有学生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这造成了部分学生逐渐跟不上老师的步伐,逐渐对舞蹈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上屡屡受挫,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忽视学生兴趣培养
舞蹈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在舞蹈的世界里,十年磨一剑。每一个形体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需要在舞蹈实际学习过程中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性以及汗水。[1]舞蹈的学习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枯燥的。而支配着舞蹈专业学生能做到这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兴趣。高校舞蹈老师很多采用传统的师生理念和教学方式,强迫式教学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忽视了舞蹈兴趣的培养,只依靠机械的训练和授课,学生学习起来是被动的。
(三)就业现状
专业人才的专才性质决定了就业的去向相对比较单一。如到专业演出团体或专业舞蹈院校、综合性大学当专业老师,并且只能教舞蹈专业。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通过分析市场对社会资源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经济规律,以及社会的日渐多元化,提出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元化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由于师资、生源以及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同,舞蹈教育必须脱离单一的专业化模式。
二、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对策分析
(一)加大投入,优化师资
舞蹈教师是综合性的人才,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而言,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表演示范能力、编导能力、坚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以及优秀的教学和管理能力。那么,如何优化师资、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呢?一方面,各院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2]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建设和完善教师梯队,弥补舞蹈师资数量的暂时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自修自学、专家讲座、进修培训和舞蹈文化交流等活动形式,为舞蹈教师的专业升级打造平台。鼓励舞蹈教师重视开展科研活动,要研究和改进在舞蹈教育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舞蹈教师适应当前舞蹈教育的发展,能站在世界舞蹈教育制高点上研究我国舞蹈教育及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在课程设置上舞蹈课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制定适合这一层次学生专业水平的教学计划。这样既有利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提高专业基础,也有利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高专业水平,而且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差异,不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失去信心而感觉沮丧。
(三)多样教学,兴趣培养
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兴趣,首先不能让学生厌倦和惧怕舞蹈。在专业课学习中舞蹈教师要注意把控节奏,在方方面面照顾到各个水平的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要及时鼓励,出现了挫折和困难不要一味训斥,而要帮助学生找到方法。同时,学校要举办各种文艺汇演,让学生们能够有机会站上舞台,体会在舞蹈灯光下的感受。定期举办各种舞蹈比赛,通过比赛获得荣誉,让学生对舞蹈这个专业产生崇高的敬意。
(四)课程优化,多元培养
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实用价值,如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编导等,又要兼顾素质教育和理论修为,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和教学编排能力。一方面,以“舞蹈表现、舞蹈创编和实际应用能力”等层面的内容作为课程基础。要依据“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改变以往以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误区,形成以“舞蹈基础+舞蹈欣赏、舞蹈素材十舞蹈鉴赏、舞蹈编导+舞蹈鉴赏”为线索的舞蹈学习模块;另一方面,以人文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开设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基训、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及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等舞蹈专业的必修课。还要开设外国代表性舞蹈、剑舞、舞蹈作品赏析、舞蹈写作等选修课。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舞蹈表演和教育人才。
(五)结合人文,素质培养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艺术评价以及對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能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另外,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对舞蹈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有水平去质疑或解决困难,也决定了他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动力够不够。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的普及。欣赏课上,在对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讲解的基础上,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启发学生的感受,拓展一切学生的视野,加深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3]
三、结语
综上,我国的舞蹈事业在世界舞台上已经崭露头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得益于我国舞蹈教学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高校舞蹈教学事业是我国舞蹈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舞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探讨和解决,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目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培科.试论舞蹈中的爬滚训练[J].肇庆学院学报,2005(4):52-53.
[2]卢圣兰.浅析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启示[J].大舞台,2011(4):200-201.
[3]周岑.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文摘版),2017(5-1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