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琚
唐宋时期四川陶瓷产业发达,其产品种类之多,釉色之丰富,十分引人瞩目。其中,瓷质碾磨器也是值得研究和品味的。
所谓碾磨器,顾名思义,就是将某种物资碾碎磨细的器具。
在古代,制作碾磨器的材料,主要有石头、金属(铜、铁等)、陶瓷等;形制大小样式,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例如,将制瓷的石类(如古代景德镇制瓷需用的“三宝蓬”)“用水碓舂之,令成粉末”,史料记载的“水碓”就是以流水为动力的大型碓窝(亦俗称水磨);中草药店粉碎中草药材普遍使用金属制的带滚动碾轮的船形碾磨槽;民间磨豆浆、米面等使用石头推磨;舂糍粑用大型石头碓窝;舂辣椒面等却用小型碓窝。
尽管时代发展了,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机器粉碎机、碾磨器层出不穷,花样也不断翻新,同时也更加方便适用,但是,直到今天,偏远乡镇也还有人在使用上述所提及的水磨、碾槽、推磨、碓窝等。
但是,也的确有的碾磨器早已成为古代文物,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成为今天文物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品。这里,笔者就介绍一下在唐宋四川生产的几件富有时代特色的碾磨器:
图1是唐代成都邛窑绿釉褐色点彩执杵碓窝:高温烧制,胎釉结合紧密;瓷杵为立体柱状,从上到下由细逐步变粗,柱体呈六边形,既便于用手紧握使用,也极富美感和鉴赏性。这种执杵碓窝的加工对象,无论是固态还是液态都是适用的,瓷碓窝口沿有缺口,这便于加工物资倒出。
图2和图3为宋代成都琉璃厂窑黄褐色釉圆形锥尖状碾磨器,烧成火候极高,器内锥尖锋利坚硬。民间有收藏人士认为是磨姜、磨蒜等用的实用器。然而,笔者却感到未必是,因为由这种碾磨器磨碎的姜末也好,蒜泥也罢,要取出来食用是极不方便的,也容易导致浪费。笔者推断,宋代,人们普遍讲究茶道,如果将小团茶放在这种锥尖状碾磨器上碾细磨碎后,再倾倒出来使用,则是很方便的。这类锥尖状碾磨器大小有别,在四川各地出土较多,由此可以断定是当时人们生活经常需要使用的便利工具。图2所示锥尖状碾磨器大,图3所示锥尖状碾磨器小,明显的区别是:小的锥尖状碾磨器的中部有一无锥尖的平面,显然与较大的底部全是锥尖的碾磨器(图3)相比较,在使用上也还是有区别的,这大概是跟加工对象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吧?
出土实物表明:圆形锥尖状碾磨器在唐宋时期的四川是很普遍的。但从工艺美术角度上看,最让后人赞叹不已的是鱼形和龙形状的锥尖状碾磨器。
鱼形锥尖状碾磨器有单色釉的,也是点彩和多彩的,鱼形写实性强,鱼鳞、鱼鳃、鱼头、鱼尾、鱼眼、鱼嘴表现分明,比例得当,造型生动。锥尖顺鱼内腹部排列,碾磨动作亦是从尾部到头部来回进行,显然与圆形锥尖状碾磨器需要做转圈动作碾磨不一样。更耐人寻味的是鱼形锥尖状碾磨器尾巴上翘两侧内靠,笔者推断,这是便于将加工好的碎茶叶末集中倒出而特意为之的,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图4、图5)
在锥尖状碾磨器上,最体现古代四川陶瓷“工匠精神”的实物是龙形锥尖状碾磨器(图6)。虽然迄今为止,笔者只见到一个残件,但就是这件残件,仍然给后人提供了太多的历史信息,这里就不赘言了。
前不久,笔者又在成都文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此前从未见过的唐代琉璃厂窑圆钵形石英砂颗粒碾磨器。这件圆钵形碾磨器,钵内布满了烧结得很结实的石英砂颗粒,使用时,将碾磨物置于钵内,用天然青石料磨制成石杵碾磨。这只奇特的碾磨器出土于琉璃厂窑区建筑工地。这样粗糙的“土货”,无论在工地上,还是在市场的地摊上,都很难进入收藏者的法眼。然而,对喜欢琢磨、动脑筋的笔者来讲,能购得此物,实乃万幸!(图7)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这件独特的碾磨器,是唐宋时期成都琉璃厂窑工匠加工制瓷色料的工具。古代制瓷原料全为矿物质原料,分石类和土类;制色釉原料还有天然植物原料。石类原料需要捣碎,一般是使用水碓或大型石头或铁制碓窝;而将成块状的土类原料或植物原料磨碎碾細用这种碾磨器则是很适合的。
笔者上述论断,不知当否?欢迎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