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群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学经过学科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及学科的目标越来越明晰。同时,音乐教学中如何平衡音乐审美教育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明确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分析音乐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逐渐积累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 音乐知识与技能;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渐从单一的音乐美育培养关注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老师们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音乐技能与音乐审美进行融合,又成为教学的难点。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就如何提高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有效性简单阐述。
一、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声音材料、创作过程以及呈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音乐的特殊性。而这一些艺术特征与表现的特殊性,又都离不开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音乐知识、技能与发展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和美育熏陶的关系。
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不是单单停留在初步的欣赏、聆听,而应该是让学生会听辨、欣赏,理解音乐、听懂音乐,并且能运用音乐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课标当中提到的“音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应当进一步地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初步的感性、体验到最后的理解、应用。这正是体现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重要性的初衷。
二、学习音乐学科的特定性
我们在学习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时就提到“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段话给我们两个信息——“听觉艺术”和“精神生活”,可以理解为听到的声音音响素材,唤起激发人类情感的丰富。由此看出,音乐情感的丰富和陶冶来自于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素养的提高来自于音乐知识、技能的积淀。
我们还应关注到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当中对于音乐素养和音乐本体的要求。音乐的本体为音乐自身,指的是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文本(乐谱)、音乐作品的音响(聆听)以及构成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色、旋律、调式等)。学生通过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逐渐形成自身的音乐经验,积累自己的音乐素养,形成固定的审美情绪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也体现了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三、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有序性
小学低年级段主要听辨、感受二拍、三拍的节拍与节奏特点,用体态、线条、色彩等表现出来,并进行节奏创编。初步感受音的属性,在演唱和演奏中加以巩固; 小学中高年级段增加不同基本节拍体验,丰富音乐节拍的感受和表现。感受不同音樂风格的节奏特点,并进行模仿拍击与创编。感受体验不同的演唱形式,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变化与节拍的变化等。
初中阶段综合音乐要素表现和感受音乐作品,音乐风格涉及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欧洲古典、浪漫等音乐家的作品等,在不同音乐作品的学习中,运用音乐要素的知识和技能丰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从以上知识罗列的顺序上体现出:小学阶段是学习音乐的启始与保持阶段,注重开发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表现力,教学方法多以体验为主;七至九年级是学习音乐的提高和养成阶段,注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音乐经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多以自主参与为主。
四、实施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有效性
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时,要关注两个方面,才能使教学具有有效性。具体如下:
一是音乐的学习是体验性和实践性,音乐是通过学生听觉感受、引发情感的变化,辨析音乐的表现手法,是自我的审美与音乐音响产生共鸣。例如识读乐谱教学要遵循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的特性,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音高的音响刺激,逐渐在学生听音经验的记忆中记住音符的音高,而不是简单的音名。
二是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音乐的认知水平有着各自的差异。低年级学生直观性较强,音乐知识的呈现要关注生活化与直观化的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音乐知识的前后衔接与有序,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易于形成音乐知识的体系,并且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音乐的综合素养。
综合以上阐述,希望能引发老师们对于如何提高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能真正关注到音乐的本体,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用生活化、直观体验为主的灵动课堂去激发学生音乐的感悟和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