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育体系本土化在儿童二胡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与运用

2018-05-14 08:59王楚喻王志军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民族儿童

王楚喻 王志军

【摘要】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仅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与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相适应,促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儿童二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不论是在儿童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中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便通过总结对民族乐器二胡的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本土化”为理论实践依据,采取适当并有趣的儿童节奏训练、体态律动训练、唱的训练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媒介,增强儿童对音乐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激发儿童的潜能,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大力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民族;儿童;二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序言

在新时代下,许多民间的艺术特点提炼并融入到生活、现代作品的创作以及国民教育中来。在时代的发展中加入了民族性,而当其与教育相连时,使得其又赋予了传承与发展的意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全球化增进了各国间的交流,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文化“百花齐放”,也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传播,在这一背景下,在引进来中的“本土化”成为我们现今需要关注的问题。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廖乃雄先生引进至今的生根发芽,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当代社会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二胡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二胡教学实践所出现的问题,这些现象让笔者重新进行思考,并尝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语音、节奏、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其基本规律,让儿童在学习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同时,增强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其有学习民族音乐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优质地完成二胡教学任务,为奥尔夫教学法在今后儿童二胡教学中提供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学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建立。奥尔夫从小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断对音乐、戏剧、作曲、舞蹈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进了其音乐教育体系的产生。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和“节奏教育”原理被各国广泛传播和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廖乃雄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中国,1980年冬,廖乃雄先生赴德访问时访问了奥尔夫先生,并接受了奥尔夫先生赠与了其编写的五卷《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国后廖先生以《儿童音乐教材》为蓝本,为中国音乐教育创编了《中华学校音乐教材》,共分为5册:二、三、四声;五声调式;六、七声;加变音奥尔夫乐器重奏曲;节奏型与旋律性的朗诵,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意义。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比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树干,虽然奥尔夫教育体系传播到世界各国并融入其本土的文化,被各个学校和教师所使用,但是奥尔夫教学法仍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不变的是奥尔夫对音乐教育的理念,因此,感受与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树干”,是作为一名教师的首要任务。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重要的观念,“原本性”是指在自然的状态下,通过原本的文化从儿童内心抒发出来的最本质的东西,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历史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与传播的,在传播中根据不同的生命、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又创造出新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人本主义精神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发展了卢梭的新三中心论,从儿童出发,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发展适应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音乐教育,从自身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取的实践经验,将音乐、节奏、语言、动作、戏剧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整体的艺术”追求,直接影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内容的构建。

“节奏教育”原理可以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灵魂,因此,奥尔夫在音乐教学中以“节奏基石”为主要教育手段,从节奏的训练激发儿童的自然特性,发扬儿童内在的创造力和即兴的表演能力,从而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节奏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内容,通过节奏的训练激发出儿童的节奏感,带有节奏性的大声朗诵、演唱,从内心感受音乐的形态,培养儿童的勇气,树立起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动作与节奏结合起来,便是奥尔夫所说的“人体乐器”,通过原本的音乐与动作,感受动作与节奏的关系,在做动作时会用心关注音乐,感受强弱规律、长度以及音乐情感的变化,在进行动作与节奏的训练时需要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也是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同时,奥尔夫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特点,特制的以打击乐器为主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乐器,奥尔夫乐器主要有有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音高的打击乐器两大类,他还主张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简易的小乐器,如小手鼓、拨弦乐器、小竹板等。这种简易的乐器可以避免儿童知难而退、不乐于挑战的心理,同时又可以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兒童的二胡教学中,笔者将以二胡(双二胡)、小打击乐进行合奏的训练教学,训练儿童的听力及合作精神。

二、在儿童二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

1.教师语言的“成人化”

笔者认为其中有两条含义,一是语速语调上的,一是语言表达上的。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在进行儿童音乐教学时,语速是正常或者偏快,在讲到重点或情绪高涨时语速更会增快,导致儿童听力及理解能力跟不上。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对知识的教授更为专业化,这样教师语言的“成人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

2.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及教学方法的单一

其一,传统的儿童二胡教学基本都是从弓法技巧、左手技巧等练习曲,到乐曲的演奏,再到考级准备“规范”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儿童失去了兴趣,还会对“规范”的教学产生厌恶情绪,造成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二,传统的二胡教学中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基本都是板凳上进行,多是学生还课、教师指正、对新课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学生只会机械式的学习练习,对相关文化的学习以及个性上的发展远不远不够完善。

(二)儿童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1.兴趣的逐渐丧失

传统的二胡教学中,多以考级中的练习曲、乐曲教学居多,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没有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儿童失去兴趣,使教学效率大为降低。在二胡教学中,兴趣的减弱是在第三到第六节课中易出现的,从初步尝试演奏的兴趣到 “二胡难”“我不行”等转变,兴趣的减弱直接影响了受教育者自信心的培养,这也变成了影响其发展的一道障碍。

2.“上课十分钟”

在进行教学的前十分钟,儿童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变化,从进入课堂的兴奋状态到激情减退的消极状态。传统的二胡教学在教学开始时会检查儿童二胡基本功的练习情况——内弦、外弦、内外弦交替练习、音阶练习等,因此,在教学前十分钟精神状态便走向了下坡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方面。例如,年龄偏小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发呆的现象,稍大些的儿童会出现打瞌睡,无精神的状态。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二胡教学中的体现与运用

从前文中对奥尔夫教育理念的阐述可知,人本主义思想对奥尔夫教育体系有着重要影响。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为孩子的,因此在二胡教学中教育者应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体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儿童的二胡教学,教师应及时调整或是改变教育的内容、教育过程中的方法手段,更好地促进儿童在思维发展、情绪变化的重要阶段全面发展。

(一)教学观与学生观的转变

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就变成了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教师教学是应试的。奥尔夫认为,音乐的原本性是动作、舞蹈、音乐的三合一,要使自己充分参与到音乐中,这也对二胡传统教学的形式上提出思考。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促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跟随奥尔夫的“儿童中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同时提供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理论依据,激发儿童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喜爱,为促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态度和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应更丰富、多变,传统的二胡教学中,多以考级中的练习曲、乐曲教学居多,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没有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儿童失去兴趣,使教学效率大为降低。奥尔夫认为音乐要从儿童的内心出发,让音乐自己走进来。在儿童二胡教学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应多加入针对儿童音乐教学前十分钟的有趣的比赛、音乐知识、节奏游戏等内容供教师选择,保持儿童学习二胡的兴趣并保证基本功的练习。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将“节奏教育”原理贯穿于中国民族乐器的教学中,在最初的感受节奏阶段,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富有节奏地说出来,同时带动学生及家长也参与其中,也可以将姓名换成一种蔬菜、动物、水果等名词,让儿童用带有声调的节奏唱出来,当儿童有能力在感受节奏的时候,可以与感受音高的这个过程结合起来,促进儿童对节奏的自然认识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教师还可以进行儿歌图画卡的游戏,以此来使儿童感受音乐的节奏。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找些耳熟能详的儿歌,例如《小漆匠》《上学歌》《海鸥》等,将儿歌中出现的节奏型逐个找出来,并把这个节奏型和对应的歌词图画画在一起,制成一个个节奏型,或两种单个节奏型组合在一起的卡片,先让儿童对单个的儿歌图画卡片进行学唱和打出节奏型,最终将所有的儿歌图画卡放在一起,并让儿童一边指着卡片在黑板上打出节奏型一边将儿歌唱出来。这个儿歌图画卡的小游戏,可以为儿童更为直观地展现出节奏的“样貌”,对今后的节奏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儿童基本节奏训练

孩子从小唱着儿歌,唱着歌曲,但却对节奏不认为是一种“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学习思维进行直观的教学。例如,儿童通过朗诵和图画对简单的节奏有了节奏上和样貌上和的认识,教师这时可以发起挑战——我来点点你来唱。教师随机重复点所学的节奏型,如:X X X X;X X X;X—等,以声势训练儿童的节奏规律,有意识拼接成简单的儿歌或乐曲,例如《小漆匠》《上学歌》《海鸥》等。

《海鸥》

《上学歌》

二胡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节奏型 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 导入:朗诵古诗词

点点唱唱

结果:演奏《上学歌》 语言、节奏、音调、情感合为音乐 鼓励学生自由创造,引出图片节奏

通过不断的反应、声势训练节奏的规律 教师有意识、间接的为教学内容做铺垫

由图片到乐曲的反应阶段 学习演奏儿歌小漆匠为主要内容

小小音乐家

(课后) 为“大象”创作作品 以大象为主题,练习儿童音区、音高的听辩能力,同时发挥其主观能动进行创造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于连续的节奏训练,促进儿童对连续不同复杂节奏的演奏能力和应变能力和视奏读谱的能力,多面的节拍促进儿童情感的丰富。这时期的儿童对二胡的演奏和音乐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态度,常常将相似的节奏型、节拍一概而论,混为一谈,例如:

附点节奏型对儿童的音乐教学是一个难点,儿童对附点音符的时值没有准确的概念,《找朋友》这首儿歌可以非常好的让学生掌握附点,将第一句的原谱与改后的附点相对比:

《找朋友》原版

《找朋友》附点版

对附点八分音符掌握后,若出现附点四分音符,儿童经常忽略两者在时值方面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中 “附点八分音符是一个八分音符加上一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在对儿童进行相似节奏训练时,通过声势训练的方法长音拍头到蹲下拍脚,或是模仿不倒翁,長音倒向一侧再快速回来等教学方法学习附点音符,儿童更能直接明了地得到时值不同的结论,并能更好地掌握带有附点的节奏型。

再例如“我是小小指挥家”:

X X X· X

通过儿歌《丢手绢》学习附点四分音符:

《丢手绢》

(二)音乐游戏中的乐理

人本身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律动,人的心脏跳动、呼吸、走路的节奏等,音乐与律动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二胡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进行以体态律动的训练为主的音乐游戏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体态律动是自由的、即兴的,用肢体动作对这个音乐做出反应,肢体律动中展现出音乐为个体带来的情感,从而训练音乐的体态律动,达到培养个体音乐审美的目标。

在年龄偏小的二胡教学过程中,有些孩子没有音高的概念,他们分不清高音E与小字一组的E,特别是在简谱中。这时教师可以与孩子进行“蜡烛游戏”—— 教师可以在钢琴中慢慢地弹奏下行音阶,让儿童模仿蜡烛溶化的过程——身体随着音阶的下行下降,反之亦然。这个“蜡烛游戏”能够很好地使儿童在接触音乐的初级阶段感受音高的变化,对音乐的旋律轨迹有个初步的形成。

在学习2/4、3/4、6/8、4/4等节拍的强弱规律时,可以先为孩子演奏3/4等节拍的音乐作品,让其按着音乐的节拍自由行走,当提出要表现出强弱弱的节奏规律时,强拍学生可以拍一下自己的身体、跺脚或与相邻的同伴击掌,并能在休止符处做到静止不动,从体态律动的各方面充分感受所表达的情绪。教师还可以利用些道具进行游戏,如“圆圈游戏”。“圆圈游戏”类似于“跳房子”游戏,把小型的呼啦圈按照“跳房子”的状态竖着摆放好,让儿童们站成一排,老师在钢琴上弹出节奏型,一个孩子按照所听到的节奏型从第一个圆圈一直踩出最后一个圆圈,另一个儿童紧接着向前按照节奏型踩圆圈。进行强弱规律教学的过程大致如下:

教学目标对连续多变的复杂节奏节拍的掌握 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 导入:《雪绒花》

练习:点点唱唱

结果:附点时值练习 教师、学生、家长每人一条丝带,随着音乐的强弱规律,一边挥彩带一边在教室中行走,感受节拍的变化 让儿童最自然的形态感受最原本的音乐

教师随意选取节奏型卡片,学生根据所展示的节奏型,用踩地板或是跳房子的方式将所示节奏型表达出来 新形式的点唱挑战,增强复杂节奏训练

挥舞带,“不倒翁”,《找朋友》不同版本等 对于新学的复杂节奏都先剥去外衣

小小音乐家 我是节奏大师 为中国的古诗词等进行创编节奏,也鼓励学生可以加入音高 鼓励并肯定儿童的创造力,同时巩固所学习的节奏型

教师在二胡教学的过程中亦可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合奏、重奏的训练,或者组织与其他学生排练与合奏,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大致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音乐的感知、专业的技巧性 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 导入:教师加入小打击

内容:有故事的符号

结果:合奏练习 运用多变的节奏型、不同音色的小打击乐器与学生进行配合,形成小的合奏作品 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合奏

将民族器乐的符号赋予生命力或是具有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二胡演奏的技法 通过象形、动作、比喻等教学方式学习音乐符号

将合奏谱交于学生,通过限时的准备,最后与教师进行合奏练习 提高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演奏以及读合奏乐谱的能力

小小音乐家 我是指挥家 通过指挥家的小活动,锻炼儿童读谱、练习的自主性 鼓励并肯定儿童的创造力,同时巩固所学习的节奏型

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要兼顾耳、脑、眼、身体,不再是单一方面进行训练,是节奏、音的时值、体态律动共同完成的游戏,能够更好地完成音樂的教学任务,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其审美能力有重要影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四、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要真正理解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意义,并不是“生搬”到中国来进行音乐教育,而是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标准出发,立足于我们本民族的精华文化,汲取国外更多的民族文化,将学习与创造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与经验交流,提高师资的质量与数量,完善学生需求,使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本土化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从教材的编写上,要融入到社会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中,针对儿童的兴趣、本民族的文化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要从审美体验和感受音乐出发,注重儿童对音乐的体验,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游戏的目的要与教学总方向相符合,让儿童更好地去感受、理解音乐、学习音乐,儿童对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会大幅度提高,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也会被激发出来,真正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并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对象、教育内容上不局限于儿童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应使国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学习,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增强我国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探索当地传统的民间游戏,对其进行改编或重新创作,真正做到意义上的“洋为中用”,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2).

[2][德]格丝朵芙,王天若.奥尔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5).

[3]王丽新,钟恩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3).

[4]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2):91.

[5]张尊连.二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 2008(04):194-198.

[6]徐丹.二胡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 2016(23):212.

[7]谢海琴.少年儿童二胡教学法探析[J].黄河之声, 2013(03):90-91.

作者简介:王楚喻(1993—),女,江苏徐州,艺术学硕士,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奥尔夫教学法民族儿童
MINORITY REPORT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融入戏剧声乐中的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留守儿童
传承 民族 文化
六一儿童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