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卿
【摘要】和声理论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理论以及实践的研究当中都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和声理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在音乐实践当中对其进行应用,提升音乐综合素质。高校钢琴教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丰富音乐理论作为支撑的课程,所以必须要将和声理论有效应用到钢琴教学当中,以便充分满足钢琴教学和演奏的需求,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下面将重点就高校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和声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和声理论的意义
(一)巩固和声知识,拓宽音乐视野
钢琴作品需要将和声作为有效支撑,钢琴演奏更是需要将和声理论灵活的应用在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对和声理论的掌握水平,强化和声理论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感受和深影响的良好空间,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和声教育又能够深化学生的理性思考,丰富学生对和声音响的实践体验。可以说将和声理论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当中能够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巩固学生的和声知识,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当中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和声结构,培养学生的放射思维,拓宽其音乐视野和提升音乐境界。
(二)提升理解能力,强化作品把握
众所周知,钢琴作品的形成需要作曲家将大量的音乐元素按照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组织,在这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元素就是和声。所以音乐无法脱离和声而存在,和声为音乐创造以及音乐研究提供了理性法则,也为音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这些层面上看,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钢琴学习当中掌握了和声才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在具体的钢琴演奏当中还需要学生对作品展开深度的揣摩,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那么和声理论应用于钢琴教学则是必然选择。
(三)引导即兴伴奏,提升应用能力
在高校的钢琴教学当中,即兴伴奏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即兴伴奏侧重于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考察,除了要求学生有着较高的钢琴演奏技能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和声应用能力,能够对和声的功能以及和声的织体等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设置。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时虽然要在教学当中渗透大量的和声理论。因此,在钢琴教学当中应用和声理论可以提高对学生即兴伴奏的指导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钢琴演奏中的和声分析
(一)和声与作品风格
在钢琴演奏过程当中,能否对钢琴作品的和声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把握是影响演奏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将首先研究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和声,在高校的钢琴演奏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把握好钢琴作品的风是提高学生作品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声是体现钢琴作品风格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也自然成为高校钢琴教学当中必须要包含的内容以及重点阐述的一个方面。教师需要将和声分析和作品风格把握进行紧密联系,以便能够奠定学生理解在线钢琴作品的基础。和声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风格表现,所以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走入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钢琴演奏当中的风格,并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和声和演奏风格契合的重要性。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演奏风格将复调音乐作为主要形式,各声部的独立性特征明显;古典风格。这一阶段的钢琴演奏风格注重和聲的应用,强调自然音,整体的音乐十分纯净质朴,和声色彩十分丰富;浪漫主义风格。在这一阶段和声独立于钢琴演奏,并且逐步改变了和声组织写法;印象主义风格。在这一阶段调性体系瓦解,也造成了和声和钢琴演奏作品风格契合度低的问题;现代音乐风格。经过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声发展积累开始推动和声的跨越式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钢琴艺术的快速进步。对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不同历史阶段和生和作品风格的契合与把握,这样和声理论的应用价值才能够更深层次地凸显出来。
(二)和声与作品结构
钢琴教学以及演奏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作品结构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钢琴演奏当中和声分析的重要突破口。有了结构,才让音乐具备价值。和声和钢琴演奏的作品需要在结构方面做到和谐的结构搭配,以免出现音乐的对立、冲突等问题。一方面,在和声理论的应用当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和声和作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在调性布局和结构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所谓调性布局是演奏者依照音乐呈现效果的需求,在调性上进行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很多的钢琴大家往往会利用和声因素对乐曲进行解释,在调性布局方面也常常运用离调和弦,使得调性变化更加自然。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钢琴演奏当中的和声时,需要重点就调性布局的掌握给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声和作品结构契合的重要性,以便能够从根本上确保钢琴演奏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结构型式,奠定和声和作品结构分析的基础。结构型式需要和声的配合,而在作品的设计演奏等方面还需要做好和声布局,哪怕是音乐的句逗也需要和声终止式来完成。除此以外,要想提升钢琴演奏的质量,让演奏出来的作品独树一帜的话,必须要依靠和声结构布局的巧妙性来实现。所以做好了和声和作品结构的分析就能够让学生在钢琴演奏的综合考量当中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应用和声理论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树立良好演奏习惯
钢琴演奏是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会让学生长期的对某一种演奏旋律进行演奏实践,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习惯以及思维定势,也难以提高钢琴演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甚至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和兴趣。较长时间对一种钢琴旋律进行演奏的话会让学生形成固化的演奏习惯,从而使得学生在接触到其他的演奏音型时难以确保演奏的感染力,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钢琴教学当中要加强对和声理论的应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要主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演奏习惯,避免单一化地对其中一种演奏旋律进行锻炼,指导学生应用和声理论,来把握钢琴演奏当中的和声技巧,促进学生用心感悟音乐,培养良好的乐感,打造高效的钢琴教学课堂。
(二)带领学生细致分析钢琴作品
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和声理论的教学不能够单纯的为学生灌输和声理论,而是要将其放在钢琴作品当中,让学生亲身感悟和体验,特别是要为学生精心的选择经典钢琴作品,将其中具有和声特色的部分进行着重说明,指导学生接触以及分析各具特色的和声结构和形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完成对钢琴作品的布局以及全局的认识。钢琴作品当中的和声结构是十分严谨的,所以要让学生秉持科学的态度,而教师也要善于运用示范教学方法,为学生列举典型的谱例,更加形象直观的指导学生掌握和声构成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学生对于和声理论和实践的整合程度。在完成作品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学习当中获得的启发以及经验,并着重对和声理论的应用进行探索,讓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和声理论的认知,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对和声织体应用的重视
所谓和声织体就是和声的运动形态以及结构形式,是旋律的有效补充,能够让学生在钢琴学习当中更加深刻地体味钢琴旋律的魅力,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以及作品主题思想的认知。当前高校钢琴教学尤其注重和声理论的应用和贯彻落实,以便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把握音乐作品,提高钢琴演奏的生命力。对此,钢琴教师要注重把和声织体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和声织体的应用价值,掌握实际的应用方法。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着重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和声织体的自觉性,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让学生深化对和声织体的认知。之后,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感悟和生之体的应用,总结实际应用当中的经验,反思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的不足,更好地提升钢琴演奏的效果。
(四)把握和声与音乐的情感表现
音乐是由有组织的音响所构成的,能够表达出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情感。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同样将音乐情感的表现作为重点,要求在情感表达方面真切和生动。在分析钢琴作品时,要深刻认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不能够凭借主观感受,而是要对钢琴作品展开理性分析,从规律性和科学的角度来评估作品,更加恰当深刻地感悟钢琴作品当中传达出来的情绪。和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音乐规律和发展逻辑,这与音乐情感表现有着明显的一致性。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钢琴作品当中的和声运用,让学生了解到通过利用和声让整个作品更加立体和富有质感,也让呈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变得丰满。另外,和声功能和节奏处理可以让音乐发展当中流露出更加真挚的情感。
(五)利用即兴伴奏培养编配技能
即兴伴奏在小钢琴教学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即兴伴奏的特征有关,也与即兴伴奏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实践技巧的能力相关。在高校钢琴教学当中科学恰当的应用好和声理论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具备明确的方向,可以让学生的即兴伴奏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策略性。学生在钢琴的即兴伴奏时往往无法掌握旋律编配和声的方法,缺乏和声编配的技能,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即兴伴奏的效果,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和声在即兴伴奏当中的重要意义。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和声伴奏当中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编配和声的过程其中展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从整体上进行和声布局丰富和声色彩,在稳定坚实心智技能的支持之下促进学生钢琴素质的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正在逐步推进,钢琴教学在音乐教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当中必须要具备和声理论的支持,并且做到钢琴教学和和声理论的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顺利的完成知识迁移,对理论进行融会贯通,为高校钢琴教学开辟理论实践融合的创新空间。高校钢琴教师需要切实意识到和声理论应用的重要价值,带领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当中的和声分析,并指导学生应用和声理论完善自身的钢琴演奏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振亚.试论和声分衍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4(80):99-101.
[2]唐玲.谈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知识的运用[J].歌海, 2014(03):67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