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
[摘 要] 职业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掌握更好的技能,树立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探索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拥有美好的生活。以机修钳工考证为例,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解决实现“双证融通”过程中的一些阻碍与困惑,并提出中职校应该通过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充分发挥“职业体验日”作用以及建立“技能特长生”制度等措施进行应对。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双证融通;机修钳工;技能特长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42-02
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通过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融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互认,使毕业生获得“双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是从2012年5月开始改革探索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2015年9月29日上海市教委正式公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两个重要配套文件——《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方法》(简称《中职学业水平评价方法》)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简称《中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衍生而来的。其目的是为培养中职校学生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可持续发展性,来适应现代的教育体系。
一、“双证融通”专业改革中的问题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专业改革是一项涵盖了制度创新以及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的综合性教育改革,其中制度是保障,融在标准、融在实施、融在评价是落实“双证融通”专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上海中职校“双证融通”专业改革经过几年的实施与探索,现今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影响和冲击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课改的不合理性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不能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形成以专项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划分,使学生对如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比较迷茫。此外,实习老师与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划分也容易产生分歧。例如,机修钳工考证的实操部分为零件测绘、零件工艺编制、零件锉配加工和机构拆装四部分,前两部分为理论教学,而后两部分则为实践操作,职业证书考查的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整体水平,这就导致实习老师与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难划分。
(二)课改内容与职业证书理论考核的内容有出入
以机修钳工为例,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繁多,如机械制图、液压传动、机械制造基础、钳工工艺学、钳工相关机电及管理知识等。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有限,根本不可能将考证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全部掌握,而对那些未学到却可能在考证中会出现的课程知识点,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学生厌烦,学习效果不佳,也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
(三)教学时间有限
一般中等職业学校学生在校时间为2.5年,对单纯“双证融通”下的学习效果还算较好。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来临,大大挤压了学生的在校实习操作时间,使“双证融通”课程变得更加紧凑。但是机修钳工考证的实操部分是一门既耗时又耗力的工作,若一味“赶鸭子上架”,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根本不会有任何提高。如何在保证学业水平考试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实习“双证融通”,是众多教育者思考的难点。
(四)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按理说国家正推行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战略部署,机械制造业、电气工程应该算是不错的专业,但是对大多数上海市的机电专业中职生来说,这些专业太过于抽象化,学生和家长领悟不到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的专业大多数是家长选择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入校后对所学专业毫无认知感,仍旧停留在之前初中的教育模式下,不能适应新时期的中职教育,缺乏人生目标,毫无志向,对个人未来发展一片茫然。学生对中职校的认识仅停留在网络上,缺少自我思考,而家长对专业的选择停留在亲朋好友的介绍和根据专业名称的自我臆测下,更没有结合自家孩子的特点,盲目地选择专业,导致孩子心猿意马,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因此,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影响下,家长举棋不定,一方面想要学生掌握一门较硬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想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以升学。这就直接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毅力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双证融通”的实现造成很大阻碍。
(五)校风和教风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风气较为浮躁,人不能沉下心来做事,这种风气已经影响到学校、波及教师队伍。学校培养人才患得患失,教师工作瞻前顾后,校风和教风的这些变化都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考证的及格率。
(六)所考证书与就业方向有出入
学生对待专业无认知,家长也忽视证书的重要性,找工作一味指望学校就业推荐办,原本可以作为就业“敲门砖”的证书似乎已经名存实亡。
二、进行“双证融通”改革的措施
(一)关于课改的合理性
学校应成立由教学业务骨干、企业专家及技能鉴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调研和确定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双证融通课程,对“双证融通”教师的教学任务要划分清楚,对“双证融通”班级的班主任要有要求,对“双证融通”要有一定的奖励。
(二)课改内容与职业证书理论考核有出入
教师可以先将职业证书理论知识细化、分类,再交由相应的老师讲解。同时邀请企事业相关人员来校上课,讲解实际生产操作中碰到的相关问题,举出实例,让知识点更为生动。此外,在考证之前,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引导学生知晓自己考取的证书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三)时间的解决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晚自习及周六日等时间加强训练,对补课的老师在经济上予以补偿。
(四)社会、家庭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社会的大环境是前进的,虽然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扰乱我们的思想,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但我们要始终坚持己心,努力奋斗。家长要通过多渠道对学生所在的中职校特点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并且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和意愿,理性选择专业,切记不可盲目求高求快,揠苗助长。同时家长要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的规划和较清晰的目标。学校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各个专业的特点、前景,帮助孩子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有较准确的认知。
(五)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在,“双师型”教师的口号越喊越响,但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却寥寥无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敢于投资,鼓励并培养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帮助教师真正做到赴企业实践,真正地在企业学到最新的企业制度、文化和技术,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六)教师心态的调节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地自我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长的社会压力,这已经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心态。现在教师的主流队伍多为“80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精力确实有限。学校工作的压力、班级的管理压力、家庭的压力,三方面压力袭面而来。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将各方面问题处理妥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学工作。同时,社会的风气较之以往比较浮躁,诱惑较大,青年教师要沉得住心做事,不断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切忌好高骛远,以钱为论。学校要做好青年员工的安抚、关心工作。现在的青年人,除了工作外,还很看重校园文化和人文关怀,青年教师大都很有职业理想和抱负,需要寻求存在感。若学校能关怀备至,必能使青年教师感到温暖,事半功倍。
(七)“双证融通”的职业证书融畅,通不畅
课改解决了职业证书的“融”,但是“通”还并未在家长心中留有印象。证书如果缺少家长的支持,对老师来说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家长对市场的脉搏、人才的需求的了解还停留在亲朋好友的介绍和网络上的宣传,就业只能通过学校的就业办推荐,自主选择的能力较低,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企事业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八)举办职业体验日,深化普职融通
上海市2015年在教委的主办下开展了首届职业体验日,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一所学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认知,从中发现自己的职业潜能,培养职业兴趣。尤其是即将面临初中毕业的学生和家长,最好利用这样的机会对自己心仪的中职校进行实地考查,提早做好备案,解答心中疑惑,真正走进中职校,了解职业教育,以免毕业的时候无所适从。
(九)发挥上海市“星光计划”大赛的作用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星光比赛,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它可以让学生和同市同专业的选手比拼实力,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星光计划”赛制本身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有些差强人意。学生参加了比赛,若获得名次,可以获得相关等级的技能证书(一般中职校学生获得的是中级证书)。但是学校也会进行该专业的中级证书考试,很多学生通过考试照样可以获得中级证书,这对辛苦备战选手来说,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的心思不定,备战也会分心,不能全身心投身,事倍功半。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借鉴普教“体育特长生”这样的制度呢?在大赛中获得名次或者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技能特长生”优先升学,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各方面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可以未来帮助中职生掌握更好的技能,树立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探索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拥有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
参考文献:
[1]傅深娜,李应,陈红冲.双证融通下的高职“课证一体”人才培养教学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6(9):71-74.
[2]张岩.构建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8):25-27.
[3]范心忆.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实践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