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论析

2018-05-14 14:01邹谨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党建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邹谨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主要体现为: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8-0020-0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创新相互促进。一方面,党的建设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的建设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我们党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党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党推进自身建设创新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我们党推进党建创新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

我们党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建创新的对接,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既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推进了党的建设创新。

(一)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

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广义上讲,党的建设制度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其内涵也必将不断丰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的概念,我们应随着实践的发展,将生态文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党的建设制度也具有中国特色,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总布局,这充分说明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齐头并进,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制度和党建制度的根本原則,强调党内党外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党建制度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更加注重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的协调发展。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我们党在推进国家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了党建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国家制度与党建制度协调发展,在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同时开展党的制度建设,使二者得到了相互促进。

(二)坚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调发展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坚持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发展水平。一方面,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党掌握着国家的核心权力,不仅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也是推进中国民主化的核心力量。中国的民主政治不仅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而且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党自身的民主化[1]。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处于健康发展状态,人民民主就能得到积极发扬。要发展人民民主,就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具有推动作用。从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来看,人民民主并非处于被动状态,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人民民主,其建设和发展也直接推动着党内民主的发展[2]。只有大力发展人民民主,才能推动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注意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协调发展,坚持二者相互促进。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对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协调发展有了初步认识。毛泽东提出,党内党外都要发扬民主,都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更加注重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指出,要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使我们党的生活民主化,使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逐步推动人民民主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九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协调推进,使二者相得益彰。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依法治国为依规治党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国,能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将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贯穿到党的建设中,就能推进依规治党。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依规治党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而依规治党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依规治党为依法治国为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核心,依规治党能增强广大党员的规矩意识,充分发挥党在依法治国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依规治党是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之一,坚持依规治党,必然促进依法执政,从而推进依法治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努力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党内法规建设,为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3]147江泽民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执政。胡锦涛在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强调要建设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习近平明确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协调发展,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积极推进依规治党,从而不断推进了依法治国,提高了依规治党水平。

二、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建创新的问题倒逼

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问题倒逼不仅存在于革命、建设、改革之中,而且存在于党的建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党推进党建创新,就是积极应对问题倒逼的结果。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来看,我们党积极应对其问题倒逼,使之成为推进党建创新的契机。

(一)积极应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倒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其完善和发展倒逼我们党进行党建创新。第一,应对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的倒逼。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对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提出了要求,这对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产生了倒逼作用。我们党积极应对其倒逼,废除了以往以党代政的领导方式,实行党政分开,坚持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既坚持党的领导,又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第二,应对基层民主制度的倒逼。村民自治制度、居委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倒逼我们党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我们党积极应对基层民主制度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倒逼,努力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居委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开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第三,应对基本經济制度的倒逼。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党积极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改进了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党积极应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倒逼,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覆盖面,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积极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倒逼我们党进行党建理论创新。我们积极应对这一问题的倒逼,将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纳入党员发展范围,并提出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四,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倒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考验,倒逼我们党推进党建创新。我们党积极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倒逼,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将党的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并积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二)积极应对人民民主的倒逼

人民民主的发展,倒逼我们党进行党建创新。第一,人民民主倒逼党内民主发展。在党内民主面前,人民民主并非处于被动地位,它倒逼着党内民主的发展。人民民主的发展,对党内民主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发展党内民主造成了强大压力。长期以来,我们党积极应对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倒逼,积极推进了党内民主的发展,不断把党内民主创新提高到新的水平。第二,人民民主倒逼党坚持民主执政。人民民主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倒逼我们党改进执政方式。我们党积极应对人民民主的倒逼,推进党的执政方式与人民民主相契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坚持民主执政,从而不断提高了执政水平。我们党坚持民主执政,既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又实现了党执政方式的民主化,切实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三)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

依法治国的推进,倒逼我们党进行党建创新。第一,依法治国倒逼我们党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的推进,倒逼我们党废除与依法治国不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我们党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推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创新,使之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执政,并提出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坚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我们党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实现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既推进了依法治国,又有效改善了党的领导,提高了执政水平。第二,依法治国倒逼我们党推进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推进,对党的自身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倒逼我们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崇尚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的权威。邓小平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而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依规治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我们党积极应对依法治国的倒逼,积极推进依规治党创新,不断完善党章,制定、修改其他党内法规,并坚持按党章和党内法规办事,不断提高了依规治党水平。

三、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理念

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密切相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理念对于我们党改进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理念,取得了一系列党建创新成果。

第一,借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念,提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为我们党改进党代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经验。毛泽东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5]邓小平也指出,要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大那样。我们党借鉴实行人大理念,对实行党代会常任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了党代会制度的完善。

第二,借鉴社会主义改革理念,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积极进行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社会体制改革得到了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得到了大力推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借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念,明确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三,借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的理念,提出党务公开。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推进了人民民主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借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的理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党务公开的实行,成为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方式。

第四,借鉴依法治国的理念,提出依规治党。一是借鉴依法治国的概念,提出依规治党的概念。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党的十五大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阐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借鉴依法治国的概念,提出了依规治党的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为依规治党概念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2015年8月,王岐山在《发挥巡视监督作用助力全面从严治党》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依规治党概念,他指出: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要坚持依规治党。二是借鉴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提出坚持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邓小平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146-147。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借鉴这一方针,提出坚持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明确提出坚持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三是借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提出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积极借鉴这一理念,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2016年1月,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指出,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统一。

第五,借鉴科学发展理念,提出科学执政和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觀后,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借鉴科学发展理念,提出坚持科学执政。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执政。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科学发展理念进行借鉴,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六,借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增进党内和谐。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使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和谐理念进行了借鉴,提出促进党内和谐。2007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促进党内和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6]。

第七,借鉴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江泽民提出,要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借鉴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第八,借鉴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2004年2月,温家宝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此后,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国家治理的鲜明特点。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借鉴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党。

第九,借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提出建设创新型政党。2005年,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借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提出建设创新型政党。2008年2月,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新型政党”的概念,他指出,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

四、坚持改革创新

我们党坚持改革创新,既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改进了党的建设。

(一)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

我们党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建创新的动力,既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又推进了党建创新。

国家治理离不开改革。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体制,通过改革发展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毛泽东就主张改革,并进行了初步探索。邓小平积极主张改革,并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胡锦涛强调,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了全面深化改革。长期以来,我们党将改革作为国家治理的动力,使国家治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推进党建创新,也要靠改革。改革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和其他制度。江泽民指出,要以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胡锦涛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改革,提高了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将创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

创新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党将创新贯穿于国家治理和党建之中,既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提高了党建创新水平。

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邓小平指出,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且“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3]149。江泽民强调: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推进各方面制度和体制创新,不断推进人民民主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创新,才能提高国家治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建立和健全;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创新,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了依法治国。

2.吸取苏东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教训

我们党深刻吸取苏东国家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深刻教训,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我们党吸取苏东国家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吸取了违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教训。苏共违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在党建理论创新方面误入歧途,提出了“全民党”理论,抹煞了政党的阶级性。196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没有什么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一切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唯一能够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它之所以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恰恰因为它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思想和意志的集中者。“全民党”理论抹煞政党的阶级性,在根本上同马克思、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相抵触。我们党吸取这一教训,在党建创新中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其指导下进行党建理论创新,不断开创了党建新局面。

第二,吸取了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的教训。苏联共产党长期未能坚持好民主集中制,斯大林、勃烈日列夫等领导人都未能贯彻好民主集中制,戈尔巴乔夫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主集中制。我们党吸取这一教训,始终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不管怎么样,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我们党积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使民主集中制在政党治理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既发扬了党内民主,又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

第三,吸取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教训。苏联共产党背弃马克思主义,最终亡党亡国。我们党吸取这一深刻教训,在推进党建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四,吸取了苏东国家共产党内部出现严重问题的教训。苏东剧变的发生,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严重问题。邓小平深刻吸取这一教训,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8],要求大力抓黨的建设。我们党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五,吸取了执政能力衰退的教训。苏东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执政能力衰退,执政绩效底下,人民生活得不到有效改善。我们党吸取这一深刻教训,明确提出并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并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97.

[2]卢先福,宋福范.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7:26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74.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54.

[6]胡锦涛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6:653.

[7]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下卷[M].人民出版社2014:27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0.

责任编辑:邓小龙

猜你喜欢
党建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浅析在双重考验下煤矿企业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法治角度下中国梦与国家治理之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收入分配对策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内涵探析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关注需求 引领追求
党建创新是助推矿山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