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对比浅析

2018-05-14 08:59杨晨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演奏莫扎特贝多芬

【摘要】本文以海頓、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钢琴家的奏鸣曲为研究对象,根据三个人所处的时期和背景进行梳理,从主题、演奏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其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莫扎特;贝多芬;主题;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莫扎特在歌剧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并且他的奏鸣曲也非常出色。他创作的奏鸣曲轻快活泼、优美动听,广为流传。

一、不同方面共性与不同的对比

(一)主题

1.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

第一乐章由主题和六个变奏构成。开始的主题是一个二段式,旋律简单欢快,主调贯穿,富有动力性。第一个变奏节奏忽然加密,出现了很多半音化的和弦外音,将主题贯穿在旋律之中。第二个变奏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密度进一步加大,并且在这个变奏中旋律上好像又回到了主题,只不过是将主题更加细分了。第三个变奏在开始就是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进入到了左手伴奏,右手八度华彩片段,由原来的A大调转换到了同主音大小调a小调。在这个变奏中主题模糊,预示着可能出现新的发展。第四个变奏又回到了A大调,并且隐隐约约出现了主题的某些特征,左手有许多八度低音做支撑,与右手的旋律声部形成对比。第五个变奏速度放慢,变为柔板,节奏非常密集,有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这个变奏中的主题更加清晰,是对主题的变化处理。第六个变奏又变回了快的快板,跟主题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是对主题的拓展变化处理,并做出了结尾终止。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在第一段是A大调,第二段是同主音大小调a小调,第三段是D大调。这个乐章主题不明确,是小步舞曲的三拍子曲式。第三乐章有两个主题,主部主题是a小调,副部主题是它的同名大小调A大调,两个主题相互交替出现,最后以副部主题进入高潮,然后接结束。

2.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

第一乐章主题一出现,一度和弦的交替弹奏,就表现出了作者激进的斗争情绪。之后,又出现了两个小的副部主题,一个是G大调,另一个是它的同名大小调g小调。第一主题又经过了几次反复后接了一段华彩。随后,再现了第一主题的回响后做了强有力的结束。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形式,E大调,旋律非常优美,插部主题以同名大小调e小调出现,然后又回到E大调。尾部是回旋曲主题的变奏,最后以sfp—pp极弱结尾。第三乐章是谐谑曲,主题以对位法的方式进行,中段是快速的三连音,尾端以由强到弱而结束。第四乐章,是回旋曲式,主题以断奏的形式向上推动。第一插部以G大调出现再接主题,第二插部以F大调出现,之后主题再现并以八度音阶做强有力的结束。

(二)演奏

1.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

莫扎特到贝多芬有一定相似的继承因素,但是都在做一步步的深入、推动和发展。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但是这首A大调奏鸣曲的写作背景是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所作,所以乐曲中不免有一些忧伤的情绪。他是音乐天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要知道,天才往往是孤独的。后来,由于经济原因让他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乐曲非常具有感染力,并且带有宫廷的优雅感。

2.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

奏鸣曲在贝多芬时发展到了极致,推向了高潮,并且把主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他承接了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所以他的乐曲有一些浪漫主义的特征。他不仅继承了很多好的东西,又给奏鸣曲加入了时代特征、斗争性、革命性和哲学元素,将钢琴表现发挥到极致,表现出的作品极具夸张力并且对比非常明显,把时代精神、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否融入乐曲之中。

三、结语

总的来说,从莫扎特到贝多芬,时代在发展,奏鸣曲亦在发展,无论从曲式、和声、演奏技法还是风格、情感都越来越成熟。他们两个都是在奏鸣曲总体的框架之中一直在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演奏方法。我们要根据他们各自的背景、风格和技法来演奏每首曲子,这样才会正确表达出曲子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许佳奇.莫扎特(主题与变奏)曲式分析.[J].大众文艺.

作者简介:杨晨(1997—),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学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演奏莫扎特贝多芬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法语“莫扎特”年末“摇滚”申城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