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叶
【摘要】音乐内涵与音乐内容这两个美学范畴概念常被学界混同,两者当有本质区别。音乐内容有两个层面,一是指音乐描述的物质性生活内容在头脑中的表象,其次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对社会人生的种种体验思考,以及伴随的情感,也就是音乐内涵。音乐内涵在审美价值中的重要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常被音乐美学界严重忽视,本文一是呼吁,二是抛砖引玉,意在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内涵;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学术界至今未对音乐内容与内涵这两个范畴加以区分并科学界定,基本是将两者当作同一范畴对待,尽管两者密切相关骨肉相连,实现实中它们在概念上是有所区分的,作为学术概念应用于学术则更有将两者加以辨析、厘清与甄别之必要。以往所使用之内容概念是广义的,是包括内涵的。而就狭义而论,两者有本质之区别。内容是具象的,是我们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表象。而内涵则是抽象的,是我们感悟或体验与思考的对象。内涵也叫精神内涵,是指主体对人的内在精神积淀以及情感体验,是由生活阅历、知识、文化及道德伦理修养等的融合,包括广度与深度两大取向,是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的综合。内涵如酿造的酒,醇香浓烈,香飘四溢,意味无穷。正如人通过言谈举止这种外在形式来表露其内在精神内涵一样,或所谓气质,艺术则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的精神内涵,如克莱夫·贝尔所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意味”便是指的内涵范畴。至于克氏所说的“意味”与内涵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另需专文分析。
内涵也可叫意蕴,就是精神积淀以及相伴随之情感体验,是重要美感范畴。美感包括形式美与内涵美(也可叫内容美),内涵是融有抽象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特点属性的情感,可以有許多种类型,如悲悯、温暖、怅惘、深邃、沉思、忧愁、悲伤与崇高等等。
音乐的内涵虽可以分类,也只能以文字语言作大致描述,在根本上却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只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次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涵的丰富性、抽象性及情感特征等使得人们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它,却无以穷尽,尤其奇妙的是甚至于对同一件音乐作品在每一次的审美过程中其感悟的涵义都会不同,都会有新的体验与感受。严格讲音乐是作曲、演奏与欣赏的三度创作艺术,音乐在作者聆听之前只是一件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只有在被欣赏接受之后才算是真正完整的音乐作品。内涵由音乐形式引发,形式与内涵的综合才构成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在音乐审美原理上,通过通感原理或格式塔“异质同构”原理,以乐音形式为传达媒介来表现人的内涵,即通过音色、速度、旋律、节奏、音区以及和声曲式等元素形式的有机组合而表达内涵。其中旋律、节奏与音色元素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乐器音色表现不同的内涵,小提琴之所以被冠以“乐器皇后”的美名就在其表现力极强,演奏技巧形式复杂高超与完备,音色层次变化丰富,擅长表达极细腻的情感与呈现丰富的精神世界。钢琴被称之为“乐器之王”,是因其担当了乐队的功能,音域宽广,和声丰富,音响华丽而辉煌,技巧艰深,表现力自然强大,内涵亦更是丰富。音色暗淡一些的乐器特别适合表达有一定深度的体验感受,激发人的思考,如黑管,巴松管与圆号等,大提琴无疑是表现内涵的最佳音色,沉稳、厚重而深邃,象征着成熟与理性。巴赫著名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便是表现深刻内涵的最佳典范。再如古琴更是内涵深厚的乐器,音色完美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情怀,内敛,幽深,寂寥,旷达等。
徐缓的音乐速度擅表达内涵,旋律在中低音区进行,较低沉。另外,各种结构的和弦、和声音型及节奏型的变换以及较大型的曲式结构,皆是表达较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有效手段。之所以说交响乐是音乐的最高形式,是因为它可以承载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内涵表达的主要手段,甚至可说是决定性的方式,旋律之所以有如此强大功,是因为它融音高、节奏、节拍,强弱、速度及调性等诸多元素为一体,因而具有突出而强大的表现力。
主体进行审美时整个审美心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或美感,因此而可以说内涵实际就是内涵感,或内涵美,属于美感范畴,内涵是审美主体纯精神活动的愉悦,是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与感悟,即与生活、社会、人生的认识、思考、理解及想象等相伴随的情感体验。
音乐内容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表象,指如标题音乐所描绘的某些具体的现实生活性文学性内容及相应思考理解等,生活性文学性内容又叫再现性内容,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春之歌”等对一些具体生活事物的描绘,是对生活现实的描述,通过这样的描述而抒发情感。这些内容属于认识范畴,音乐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的描绘,通过这种表象而起到感慨回味深入思考与抒发情怀之功效,而这感慨回味思考与情怀便是音乐的内涵。
内涵尤指思想内涵,以及相伴随的情感体验,所谓有内涵的作品是指有一定内在思想深度以及具有哲理性的能激发主体对社会人生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体悟的音乐作品。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推动,19世纪的浪漫主义出现了大量内涵性作品,标题音乐及交响诗以及以萧邦为代表的各种新器乐体裁的诞生,便是音乐与生活与人生的完美结合。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交响乐则更是挖掘了人类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对社会人生的重大哲理思考,代表人物还有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布里顿等。此时的音乐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历史性大转向,由古典理性均衡的形式美转向了关注人文思想与人文情怀的内涵美。
民族乐派更是将浪漫主义做了进一步的推进,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怀融入到音乐创作里,产生了包括芬兰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西班牙罗德里格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以及捷克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内涵性作品。印象派作品尽管也是对生活现象的表达,但它是倾向于景物的自然美的描摹刻画与赞颂,其内涵显然不如浪漫主义丰富与深刻。之后勋伯格的表现主义则抛弃了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转向内在心理的自我表达,直接表现心灵世界和内在深处的精神世界,而这种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又是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灼不安等病态感情以及“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命运”等结合在一起的。此时大小调式体系已完全不能胜任现代人精神内涵的传达,逐步崩塌瓦解,被十二音体系取代乃成为音乐发展之必然,成就了音乐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这些作品在技术上的特点是对“不协和音”的解放,旋律与和声的音程关系不再依附于调性系统;织体更趋向于对位式,而不是和声式;节奏趋于复杂。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扭曲与强烈、大胆的特色。自由无调性时期是调性崩溃的逻辑延伸,同时也是“十二音作曲法”诞生前的酝酿和探索阶段。由此可见,表现主义比之浪漫主义又更加向内涵深处迈进了一步。
其次,另有一类纯形式美而并无生活性描绘也无思想性内容的音乐,一般而言它们只有形式美而没有什么内容美(指生活性思想性内容)也就是说少有或没有内涵,如巴洛克技术性复调器乐曲,古典主义音乐及帕格尼尼得24首随想曲及6首协奏曲等,充分展示音乐自律的形式美。
音乐旨在传达思想情感,对标题性音乐而言,生活性认识性内容的描绘仅为情感传达的手段而非目的,音乐的本质目的是感悟音乐之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感悟音乐意蕴,使音乐之审美功用与价值最终得以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