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感受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一部分,对学生乐理知识学习,音乐再创造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音乐感受力培养的影响要素,着重对如何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进行探究,为我国高校学前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学;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感受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音乐感受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音樂感受能力,主要包括音乐感知能力和与音乐理解能力[1]。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不同音乐形式拥有不同的表达手法,音乐中融合的情感、意蕴也需要学习者能够感知、感悟,因此,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首要条件是学生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够听得懂音乐中的“内涵”;其次,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提升,是身体、心理、思维三方共鸣的结果,需要欣赏者在音符间找到共鸣点,因此,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次要条件是感官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音乐感受能力,体味到音乐中传递出的情、景、意。
二、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的措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感受能力培养上,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领悟能力高的优势,我们只需在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音乐形式的融合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首先要注重音乐形式上的融合,教师教学工作开展中,应尽量避免集中性让学生欣赏某一类型的音乐,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对认识与感知渠道。
举例来说,某高校音乐教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在每节课课前五分钟和课后五分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按照周一为舒缓类型、周二为摇滚音乐、周三为爵士乐、周五为rap进行排列。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课堂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课堂音乐欣赏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形成雅俗共享的音乐认知理念,辅助学生多接触音乐类型、音乐内容,达到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知思维的目的。
(二)音乐作品的立体掌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也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立体掌控。音乐作品是音乐情感、音乐形式、以及音乐内涵传播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音乐乐谱特征等专业内容的讲解,辅助学生解读音乐作品,但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理解空间。
例如某高校音乐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古筝曲《春江花月月夜》的音乐意境进行赏析,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词,辅助学生对乐器认识上进行点拨,并要求学生以各种音乐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欣赏。
(三)视听视角的多方位转换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应有多方位的音乐视听视角,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想象力、感官感受力、鉴能力三者结合在一起。
举例来说,某高校音乐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除了在课堂中开展乐理简谱知识教学外,也应用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倾听不同乐器的发音、节奏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案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资源,辅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外部音乐启发,在个人思维上形成音乐赏析意识,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以后幼儿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种启发式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多视角的音乐试听享受,可以增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是一种立体化的能力培养方式。
(四)赏析与评价的有机融合
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不等同于对学生进行多重音乐形式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全面认知音乐内容的基础上,主动对音乐内容作出赏析与判断,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某高校音乐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力培养教学时,教师通常采取音乐节奏对比分析的方式,将两种音乐形式差异较大、音乐乐谱韵律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教学,并结合音乐教师专业视角的讲解、分析,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在交流中感知与领域
在交流中感知与领域,也是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受力的重要渠道。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在反复欣赏,进行赏析交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探讨如何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实践指导。因此,浅析如何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将为我国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彬.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1):125-130.
作者简介:王琭轩(1987—),女,河南南阳,硕士研究生,专职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