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莹
[摘 要] 立足于青年教师的岗位,从“四心”对待学生和提升自身能力的两个角度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精神。
[关 键 词] 爱岗敬业;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014-01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1]。人们对教师有很多的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花圃里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知识海洋中的摆渡人”[2]。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岗敬业是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爱岗就是爱学生,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爱岗和敬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保障。爱岗敬业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源于内心对职业的敬重之心,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是我们青年教师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驱动力。
一、用“心”爱岗
教师用“心”爱岗,就是在对待学生时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
首先是责任心。要求教师具有责任心,热爱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课程中,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完成古人对教师的教书方面的职责要求:传道、授业、解惑。
其次是爱心。冰心老人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才有了教育的先机[3]。因此教师的爱既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又有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智慧的启蒙者,还要做学生心灵的启迪者。爱是一种感化,是启示,是温柔的教导。现在的大学生,他们背负的担子重,心理压力大,这就要求教师用爱的温情去消融他们“心中的冰块”,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走好人生的道路。
再次是信心。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4]。作为教师,不以成绩高低论学生,对学生要充满信心,适当鼓励,恰当批评,对学生要多赏识,少抱怨,使学生有所激励有所安慰。
最后是耐心。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文化的积累和思想意识的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思考,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面对,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把握。耐心可以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鼓励更持久。
教师用责任心启迪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信心对待学生,用耐心等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二、立足岗位,提升自身能力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给自己“充电”,为知识注入新鲜的血液,为理念浇注新鲜的养分,才有可能更好地胜任这一神圣的职业,才能迎接挑战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
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每年都有骨干教師、双师教师的培训,要抓住机遇,参加培训,及时了解专业前沿技术、教学改革新理念与新成果,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青年教师积极响应“双基双挂”工程,更紧密地结合生产、销售、管理等实践活动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使教师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学校,实现社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5]。
(二)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仅是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花的时间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多提问、多接触的方法弄清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程度、个别差异,总结出每个班级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课堂,比如,云墨蓝班课、网易云课堂、雨课堂等,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发布到课程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不局限于教室之中,不拘泥于上课时间,把课余和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内容有难有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实现对学生差异化教学目标的实施。
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时代,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结语
“将工作看作是生活,这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将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工作的常态;将工作看作是包袱,这是工作的病态[6]。”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把工作看作生活,要有勤勤恳恳的态度、教书育人的才能、高度的责任感,发挥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白瑾.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8):135-136.
[2]陈立全.新时期“教师”称号的深入再审视[J].E动时尚(教育科研论坛),2013(12):84-85.
[3]陈君生.论爱与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6):153-157.
[4]李永平.浅谈心理学中几种效应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下旬刊),2010(3):124-125.
[5]孙宗凌.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管理机制[J].新余学院学报,2012(4):109-111.
[6]刘立力.过去十年教师焦虑研究的元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