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新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在面临大学新异刺激时,会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本文从认知发展理论背景出发,分析大学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究适应性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认知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6G42 【文献标识码】A
高考结束,一批批寒窗苦读收获硕果的学子们,从全国各地奔赴大学报到。初入大学时,新生们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然而在真正开始大学学习生活之后,不少新生纷纷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伴之以茫然、困惑、自卑、焦虑、无所适从等消极心理。
大学新生入校第一年至关重要,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将对大学四年的身心发展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入手,分析大学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究适应性教育的方法。
一、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發展变化的研究。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建构过程。
图式,是指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先前的经验。
同化,是指人们在利用已有的图式去理解事物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解释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人们遇到不能被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修改或重新建构原有图式,从而适应新异刺激的过程。
平衡,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恢复平衡状态。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认知的发展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提出了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等概念。
内化学说认为,认知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外部活动、社会活动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执行某些任务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能力更强的教师、父母或伙伴的帮助下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范围即最近发展区。
二、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界定及成因
(一)心理适应的概念
心理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内涵
大学新生是大学学习阶段的特殊群体,他们正面临着身份、思维和行为模式发生剧烈变化的冲击。如果在这一阶段新生无法适应种种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障碍,进而引发消极情绪和不当行为。
(三)大学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及成因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大学与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成为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导火索。如果新生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机制来解决心理失衡,就势必产生适应性问题。总的来说,高中与大学的不同给个体带来的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份的转变导致角色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扮演好“好学生”这个身份,无需太过操心衣食住行,无需面对太过复杂的社会环境,还处于“未断奶期”。而进入大学阶段,个体需要开始自主思考人生的走向,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选择,如何进行抉择,就为新生带来了处于“断奶期”的阵痛。这一时期,如何扮演好“成人”这个角色就成为个体最主要的人生任务。
2.校园环境的转变导致环境适应问题
高中基本上都在家庭住址附近,学生对学校周边的环境特别熟悉。可是大学一般都远离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区域,所以熟悉和适应新的城市成为新生首先面临的环境问题;同时,大学校园地形比较复杂,楼宇数量较多、分布较分散且功能不同,这也给新生适应环境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语言方面,对于从中小城市或乡镇农村来的新生,如何快速地适应语言环境的变化,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成为新生适应性问题之一。
3.生活习惯的转变导致生活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大多数的孩子依然住在自己家里,由父母照顾自己的起居。但是进入大学后,学生要全部在校住宿,所以一系列生活起居方面的问题接踵而来。同时,一个宿舍中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上也会产生摩擦,也给新生带来一些困惑。
4.学习目标和方法的转变导致学习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学习目标很明确也很单一,就是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进入大学的“门票”。而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需要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主动制定,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新生会感到迷茫。
高中阶段的教育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程设置紧紧按照高考的考核要求设置。大学阶段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课程设置较为丰富,理论性强,难度加大。新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出现了学习适应性问题。
5.教师、同伴和自我评价方式的转变导致评价体系适应问题
高中阶段,只要学习成绩好,在教师和同伴眼中,就各个方面都好。进入大学后,教师和同伴对个体的评价不再只关注学习成绩,而是从个体的综合素质出发去评价和考核。大学阶段的评价更注重个体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自觉性,更多地评价个体利他行为如何,单纯的学习成绩好得不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
同时,自我评价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进入大学的孩子都背着“好学生”的光环。进入大学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除了学习成绩的比较,还有眼界、特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较量,很多在高中时期自命不凡的孩子在新的外在评价体系下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
6.人际交往的转变导致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很多大一新生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大学太复杂了,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他们往往把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归于复杂,同时把“社会”这个词归于贬义词的范畴。其实,“社会”本身是个中性词,大学本身也并不复杂,但大一新生不正确的归因方式,总给大学阶段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高中阶段与老师的相处模式较为简单,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也较为顺利。进入大学后,需要重新建构交际圈,在建构关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加之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烈,缺乏“换位思考”的主动性,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伴发生争执产生矛盾;同时,与老师的相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大学强调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以老师不再包办,接触的老师越来越多,如何与老师愉快地相处,也成为新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7.社会活动内容的转变导致社会性适应问题
大学班里事情多,文化活动多、社会实践多,如何协调学习和活动的时间,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也成为新生初入大学校门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教育途径
(一)及时实现角色转换,学会自我认同
对于新生来说,必须从“家长照顾”“老师承包”的生存方式中走出来,明白大学阶段自己要实现从“孩童”向“成人”的转变,要学会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接受“光环”的消失,要学会面对现实、取长补短,把挫败感转化为行动力。
(二)开展专业教育,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在入学之初对新生开展专业教育,可以引导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发展、优势特色,提高新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让新老生进行交流,帮助新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发挥榜样的作用,让优秀的校友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现状,激发新生对专业的热爱。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大学目标
职业生涯規划宜早不宜迟。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新生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及时调整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四)开展行为规范教育,适应大学管理方式
组织新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定以及本高校管理规定,引导新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适应大学管理方式。
(五)开展评价体系教育,学会正确自评和他评
对新生开展综合测评等评价体系教育,让新生明白,大学里评价体系不再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而是要全方位、多角度考核一个人的综合表现。引导新生在适应新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
(六)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新生适应环境
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帮助新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帮助新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帮助新生学会社会交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快速消除隔阂,缩短环境适应期,克服人际敏感[1]。
(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新生正确归因
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他日后的行为活动,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新生归因到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上,才能让新生明白成败是跟努力成正比的,事在人为而不是听天由命,才能调动新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作者简介:樊鑫(198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