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

2018-05-14 13:50陈加龙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谢赫学画气韵

陈加龙

“气”在中华文化上作为科学命题来讲,认为它是“活”的,其特点是流、行、运、动;在哲学范畴,“气”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庄子说“通天下一气也”,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是气的运行变化,宇宙发展的过程是先有“气”生、后有“形”生、再有“质”生的过程,人是秉宇宙之气而生的灵物,元气乃是万物之源头,生命之根本,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道:“天禀元气,人受元精”,中国医学家更是以保元气为最要原则,认为人气足则精神面貌佳致,气虚则体弱,气尽则命终。

“宇宙赋气而生人,人又赋气而生文(艺)”,在品评、衡量一件文艺作品时,看的不是表面迹象,而是抓住其根本——气。每件作品不仅仅有线条、色彩的组成,还蕴涵着血脉、骨肉、形体、神采等人所具有的生命内涵,这也是中国美学的最大特色——把文学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活人”,如郭熙在讲山水画时就比喻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也有艺术品要如同活人一样具有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指用笔活泼等技法层面的简单事义。“气”最早由魏文帝曹丕提出,在其《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韵”最早用于音乐领域,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以“有余意谓之韵”来阐释“韵”。讲“气”必讲“韵”,“气”代表了生命,“韵”指具有生命的物体拥有的风度、气质、情趣,这个“韵”可以通“运”,是指它在“气”运动变化中产生,流动是其特点。不过在谢赫之前“气韵”一词并没有被明确提出,只是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中提出“风气韵度”,涵盖了“气韵”二字而已。

自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后,千百年来无数书画家皆以这四字为最高艺术准则,无论是不是从事书画这一行业的人,在观赏、品评一幅书画时大多喜欢说一句与“气韵”相关的话,但是问到何谓“气韵”或者如何做到“气韵生动”时又有好多人一时语塞或者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作为回应,当然也有很多人能够给出深刻见解,给人以启发。但是关于绘画中“气韵”的真义,从古至今都没能给一个透彻明了的解释,学画久的人心里自然明白,不必解释,初学画的人虽知“气韵生动”为画之妙品,但是其既不知气韵为何物,也得不到一个清晰明了的解释,因此各种疑团在胸中郁结难开。

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述“气韵非师”时谈到谢赫“六法”,讲到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关于气韵“必在生之,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董其昌受此影响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

有初学画者,在一开始临习中总想着学习原作者的气韵,但每个人性格、学识、情趣、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也决定了气韵各有不同。人秉气而生,人在一生下来就确定了自己的气性,有的人生性严谨、拘束,有的生性开朗、马虎,有的人初学画就小心翼翼,面面俱细而忽略大关系,有的人大胆下笔,注重大关系而忽略细节,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的这种天性可能会因为学习生活环境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其本质性格在画面上依然能够表现出来。比如“元四家”中的倪瓒和王蒙的山水画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都师法董巨一派,但是王蒙作品以繁密见胜,厚重磅礴中透着秀润,例如其《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流露的磅礴之气几乎跑到纸外;而倪瓒的作品则幽秀旷远,用笔较简,比如其《六君子图》、《秋亭嘉树图》刚好与王蒙相反,内容空旷简洁,风格天真幽淡。

对于“气韵不可学”这个观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一口赞同或一口否认,要学会辩证的对待,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郭若虚的“论气韵非师”就说得过于绝对,董其昌则更加辩证一些,在讲完气韵自有天授后下一句就特别强调到“然亦有学得处......”,说明“气韵”是可以通过某些方面的学习来改善、加强的。博览群书,领悟名作可以使人的气量、见识变得更加宽广,知道古人绘画之精神寓意,同时也能体悟名家的神采、技法,时间久了自己就会有所领悟提高,在作画时就能默契于心,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如此气韵也便生动显现了。此外要多行多看,明代顾凝远在《画引》中指出气韵取于环境季节天气,“非徒积墨也”。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地多浑厚,只有身临其境方知世之奇伟瑰怪。山川造化之神奇秀丽、自然阴晴明诲之变幻、千里江山能够尽收咫尺之间,并非胸中自己有山水,而是先要阅过千山万水。如同郑板桥《江馆画竹题记》阐释的美学道理,要先有“眼中之竹”才有“胸中之竹”,最后才有“手中之竹”,唐代张璪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有告诫世人多师法自然之意。

因此对待“气韵”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态度,绘画中有些气息是我们与生俱来,难以通过学习得到的,不过通过主观后天努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然能够提高个人内在修养,进而改善提高画面的气韵,如郭若虚所说:“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

参考文献

[1]周汝昌(著),周伦玲(编).神州自有连城璧——中华美学特色丛八目[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明)董其昌(著),周远斌(点校纂注).画禅室随笔[M].山東画报出版社,2007.

[4](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纂注):石涛画语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谢赫学画气韵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卖身学画(上)
卖身学画(下)
学画小乌龟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析刘道醇之“六要论”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