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民族性的体现

2018-05-14 08:59冯璨
北方音乐 2018年14期
关键词:民族性

冯璨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带有浓厚俄罗斯风格的浪漫派音乐家。本文欲从作品创作背景、曲式、乐曲风格几个方面对其g小调前奏曲(Op.23 No.5)民族性的体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带有浓厚俄罗斯风格的浪漫派音乐家。他共创作了24首钢琴前奏曲,包括作于1982年的op.3之2(1首)、作于1901年的op.23(10首)以及作于1910年的op.32(13首)。作品op.23之5(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中最为出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创作背景

g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901年。此时俄国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下,形势愈加严峻,世界经济危机激发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各个联盟都在为推翻沙皇的统治作斗争,祖国和人民在这场战争中遭受摧残,激发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民族责任感。此外,就拉赫玛尼诺夫个人而言,他已从之前演出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完成也使他看到了希望,这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受战乱影响的阴郁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

二、曲式中的民族性

(一)结构分析

本曲为复三部曲式,为单三部(A-B-A结构),为主题陈述部分,强弱对比鲜明,典型的进行曲风格,B部分同A的对比性不大,仍采用部分结构,在此基础上扩展,以八度跳音下行连接至A部分。发展中部与A形成鲜明对比,右手旋律以八度的形式级进发展,左手琶音式织体快速流动渲染忧国气氛。再现部在主题形象的基础上发展,尾声部分短小精干,拉赫玛尼诺夫用3小节结束全曲。从呈示部的激昂,到发展中部的抒情,再到再现部的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的挥洒,如同拉赫玛尼诺夫的心境一般,先是对国家民族饱受危难的愤恨之情,紧接着陷入深深的担忧,最后化悲愤为力量,对民族的复兴充满信心。

(二)材料分析

一个低音八度加前十六的节奏型贯穿全曲,此材料是典型的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有强烈的动机因素,A部分主题陈述以它为基础进行发展,强弱对比鲜明,后一乐句依然是主题素材的一个发展,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此主题形象,随着此后表情术语力度记号的加强,层层递进推向高潮(见谱例1)。

谱例1:

到发展中部,材料从进行曲风格转为抒情式写法,紧密的前十六分节奏在高低音两声部分开,高音区变为和弦式的材料,旋律线条放在每个和弦的最高音上,以八度的形式级进发展。低音区变为琶音式分解型的材料,相互衬托,构成一个更为立体的画面。到A再现部,主题材料再次出现,气势比A部分更为磅礴,节奏也更为紧凑,此处更像是主题材料的变奏形式,加入上行半音,使气氛更为紧张。

(三)和声及旋律分析

同巴赫、肖邦的前奏曲一样,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前奏曲也分别在24个大小调上。此曲主调是g小调,但却应用了大量的色彩性和声,从g小调转至同主音G大调上,期间经过反复的离调,最后回到主调上(见谱例2),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此外,在俄罗斯民族音乐中,作曲家惯用流线型旋律,在发展中部,拉赫同样运用大量的和声制造多层次旋律线条,且多为二度关系进行,高声部与中声部旋律线条相辅相成,更突出了浓厚的俄罗斯风格,使声音更为立体。

谱例2:

三、乐曲风格中的民族性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州,地域广阔且气候惡劣,正是因为它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俄罗斯民族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品格。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风格虽是浪漫主义,但他继承了以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罗斯音乐,其作品同大多俄罗斯音乐一样,思想性意味重。此g小调前奏曲,呈示部与再现部的风格都是激昂不屈,密集的音响效果仿佛是俄罗斯民族做斗争的场景,发展中部,给人以阴郁却隐忍的感觉,仿佛在如此热闹的场景中也无法掩饰对国家前途的忧心,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仍旧义无反顾向前而去,就如同俄罗斯民族与生俱来的特性,质朴、浑厚且临危不惧。

参考文献

[1]惠悦聪.浅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op.23 no.5)中的感情因素[J].教育观察,2013(03):92.

猜你喜欢
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黑塔利亚》影评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日本浮世绘及其体现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