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劭心
【摘要】贝多芬是欧洲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开启了浪漫主义先河的一代大师。其奏鸣曲体裁在整体钢琴作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演奏形式和演奏技术上的创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启示和反思。对此,本文以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系统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贝多芬一生所创作的各类作品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文献中的圣经,在音乐史上占有独领风骚的地位。贝多芬创作的32首奏鸣曲将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极大地提高了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他的代表作《热情》奏鸣曲充分体现了古典维也纳音乐学派的风格。演奏技巧新颖,在传统基础上对钢琴演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具有非常高的鉴赏价值。
一、贝多芬及其奏鸣曲创作概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是欧洲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后32首带有编号。贝多芬于17世纪中叶确定了所谓的古典奏鸣曲的形式。奏鸣曲曲式结构基本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各个乐章次序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依照快—慢—快的结构组织主题的基调关系,同一个乐章的不同主题关系变得更加灵动和自由,具有更独立的音乐价值。
二、《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创作特征
《热情》奏鸣曲创作于1804—1806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阶段。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本文研究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于1804年所创作,是一部奏鳴曲最后的快板乐章。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相结合,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三、《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演奏特征及演奏技法处理
《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是贝多芬手写的“Allegro ma non troppo”不过分的快板,音乐以f小调为基础,2/4节拍,作品的快慢节奏根据演奏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而定。其曲式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根据不同部分的要求,演奏技巧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一)呈示部演奏技巧
呈示部为20小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音阶式风格乐句。重点突出低声部和尾音,这就需要在演奏中对力度精准度的把控。需要震奏,掌关节支撑手腕要放松,手指要行动起来,注意力在左手上,至低声部。持续至63小节,在弹奏上要注意左手速度的流畅性、音质的颗粒性。在练习中要加入高抬指慢练、变奏及跳音练习。
(二)展开部演奏技巧
展开部第一部分为音阶式风格乐句。演奏力度由弱变强,左手低声部要平稳、整齐地为高声部作陪衬。左手低声部同样用震音奏法,弹奏时手腕要放松,手指及掌关节要积极行动起来。第二部分开头由于右手高声部旋律早入一拍,左手低声部旋律后进入,因此,演奏时要注意高低声部的承接、速度音色的统一,力度的持续加强。
(三)再现部演奏技巧
再现部的第一部分在力度上要与上段旋律的演奏处理力度相同,也是由弱变强,但要注意乐句的呼吸、音质的颗粒性和抓键的奏法。第二部分标记“sf突强”记号,使乐曲再现部主题和副主题在连接部分更加具有层次感;在副主题结束上要注意低声部的旋律性,低声部会比高声部早进一个十六分音符,所以,高声部旋律在进入时要注意融洽统一,做到一气呵成。
(四)尾声的演奏技巧
尾声的第一部分要注意高低声部第一个二分音符和弦力度标记为“ff很强”;第二部分标记为“sf突强”,这是需要重点练习部分。采用抓键的方法,不要砸琴。八分音符和弦力度标记为“P弱”时,跳音演奏通过抓键演奏手法使整体和弦和音程更加干净整齐;第三部分的9小节中,在演奏上要注意配合运用踏板,一个和弦换一次踏板,这样会营造出急进、亢奋的感觉。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之所以成功,在于在钢琴演奏上把握了整体曲式结构的特征。在理解了局部音乐材料的构成和音乐语言的陈述方式同时,再结合高潮的演奏技术和表现能力,使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更具有独特的演奏魅力,深受音乐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檀伯才.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创作特征分析与演奏诠释[J].赤峰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