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明军 聂琼玲 谢朝怀
摘 要 三峡工程蓄水后,河床升高,水流减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质量下降,有可能会导致长江干流及其部分支流发生富营养化。2011—2013年,根据三峡库区涪陵段不同时期水位高低的不同,分别在低水位(150~155 m)、中水位(155~160 m)、高水位(160~165 m)和最高水位(170~175 m)对主要影响因子“TN”和“TP”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TN”虽然含量较高,但总体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TP”变化不明显,以无趋势为主,水质基本上介于Ⅱ类和Ⅲ类之间,其他区域和时段不排除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关键词 水质状况;影响因子;调查分析;三峡库区涪陵段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5.029
2010年三峡成库区最高蓄水位升至175 m,此时水体流速变缓,次级河流受回水顶托,出现的剪刀水、泡水、回旋水并存,加上来自植物营养物质、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等)、植被腐物、农业化肥、农药、牲畜粪便、污水灌溉、矿区地表径流、大气沉降、工业废水、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长期积累,将大大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于是人们担心修建三峡水库后,库区水体是否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1]。
1 研究背景及区域概况
1.1 水体富营养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体污染最突出的问题是富营养化。我国的云南滇池、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抚顺大伙房水库,都曾受到富营养作用的影响[2]。近年来,我国沿海的赤潮也时有发生,再次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因此,三峡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1.2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及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是许多湖泊、水库的主要环境问题,被人形象地称为“生态癌”。由于天然水体在人类过度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出现盈余,从而进入江、河、湖、海等缓流水体,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于是水体就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等现象;尤其是影响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80%的疾病与水有关,近年来,我国传染性疾病虽然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因饮用水不合格及卫生设施不足、不全,每年仍有大量的人群感染水介传染病。
1.3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国内对三峡库区水体情况研究报道不少。如吴启堂、高婷哗的《减少农业对水体污染的对策与措施》[2];杨钢的《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及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的潜在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指标总体来说处在一种高含量水平,“NH4+-N”呈逐年上升趋势,水体中“TN”和“高锰酸盐指数”较豐富,氮、磷等营养物质出现盈余的可能[3]。2000年长江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长江总体水质超标的项目主要是TP、NH4+-N、非离子氨和粪大肠菌群;少数断面个别水期出现COD、DO超标,其他水质项目分别符合I、II、III类水质标准。可见,只有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科学、合理、有效提速对不利影响的防治,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三峡库区水体污染才能得以避免或减轻。
1.4 库区涪陵段水体情况及富营养化可能性
2001年3月,乌江涪陵段出现过水华现象,2011年10—12月,涪陵百胜紫竹溪浮萍疯长和龙桥龙头溪出现水葫芦,这些是由于水流不畅、回水顶托、河流出现堰塞所致,但也警示我们,治理次级河流已显得必要和紧迫。
1.5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及水系构成
涪陵位于重庆市中部,库区腹心地带,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库区涪陵段干流总长77 km,入库的支流有19条(含乌江),主要干流乌江长84 km,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之多。沿江13个乡镇,总人口7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3万人,耕地面积5.83万公顷,复种指数199.3%。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段面布局
三峡库区涪陵段设六个段面:Ⅰ.长寿与涪陵长江结合处,Ⅱ.长江与乌江汇合前沿,Ⅲ.长江与乌江汇合处,Ⅳ.涪陵段出口,Ⅴ.武隆乌江与涪陵结合处,Ⅵ.乌江与长江汇合前沿;4个采样点(段面的左、中、右及中下);4个采样时间段:低水位﹙150~155 m﹚、中水位﹙155~160 m﹚、高水位﹙160~165 m﹚及最高蓄水位(170~175 m)。
2.2 研究内容
除现场监测记录了水温、气温、空气湿度、大气压、天气情况等项目外,主要对“TN”“TP”进行了检测,累计采样336件,获2 352个监测和检验数据。检测数据汇总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年度变化趋势
2011—2013年,同一段面“TN”“TP” 变化趋势列于表2。
从表2可知:六个段面中,“TN”“TP”检测值均偏高,“TN”以下降趋势为主,“TP”变化趋势不明显。在2011—2013年,除2012年部分段面“TP”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TN”“TP”均呈下降趋势。
3.2 段面分析
在这3年中,段面不同,“TN”“TP”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段面Ⅰ、Ⅳ、Ⅵ的“TN”“TP”均呈下降趋势;段面Ⅲ、Ⅴ的“TN”有所下降,“TP”变化趋势不明显,而且部分时间段还有反弹迹象;段面Ⅱ的“TN”稍有下降,但“TP”反弹迹象明显,而且部分时间段呈几倍飙升。
3.3 水位分析
依据表1汇总数据,对三峡库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水位:低水位(150~155 m)、中水位(155~160 m)、高水位(160~165 m)和最高蓄水位(170~175 m)中的“TN”“TP”进行如下统计分析。
3.3.1 “TN”指标
1)库区水体“TN”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2)在4个不同水位中,除中水位(155~160 m)“TN”含量有反弹现象外,低水位(150~155 m)和高水位(160~165 m)“TN”含量偏高,最高蓄水位(170~175 m)“TN”含量偏低。
3.3.2 “TP”指标
1)库区水体“TP”含量总体在逐年下降。
2)在4个不同水位中,除中水位(155~160 m)“TP”含量无显著变化外,低水位(150~155 m)和高水位(160~165 m)“TP”含量偏高,最高蓄水位(170~175 m)“TP”含量偏低。
3.4 參数分析
在所有段面中,“TN”虽检测值偏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TP”总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朗,但在某个时间段和某个段面出现反弹现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水位分析
各断面的水质参数浓度变化趋势分析统计结果:在4个检测水位(低水位、中水位、高水位和最高蓄水位)当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是低水位(150~155 m),也就是4—5月,其原因在于此时库容量最小,农业生产处于高施肥期,地表径流较大。污染最轻的是最高蓄水位(170~175 m),从目前取得的数据来看,库区涪陵段最高蓄水位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支流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4.1.2 段面分析
在六个监测段面中,段面Ⅱ污染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为:涪陵是一个农业比较滞后的农业县,沿江13个乡镇,在段面Ⅰ、Ⅱ就有8个乡镇,总人口48.853 8万人,农业人口26.908 5万人;农用地面积31 583公顷,占库区总农用地面积的65.1%;2010—2012年,农药用量248.5万吨,化肥用量13.8万吨,水土流失188.08万吨,家禽畜牧粪便排放总量508万吨,而利用率不足40%;三个工业园区有2/3落户于此;次级河流共19条,该段就有11条;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废渣、水产养殖,加上整个涪陵段水体海拔梯度小,水体流速较缓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该段水质污染较为严重。
4.2 建议
4.2.1 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
继续加大库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对重污染企业进行彻底整治,集中处理城市污水,通过关、迁、改、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生产工艺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4.2.2 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以流域为整体,区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明确流域与区域分级管理的范围及具体的监督管理要求,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流域与区域各司其职,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落到实处。
4.2.3 以“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
较之传统农业而言,生态农业要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配套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饲料、兽(渔)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
4.2.4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根据涪陵区农业环境污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现状,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充分利用这种资源环境优势,树立保护治理城郊、重点发展近远郊的指导思想,在近远郊区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4.2.5 设置过滤带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计划的实施,就是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切实做好绿化带工程,改建、修建“裤带”项目,有效阻抑N、P 和有机污染物的排放。
4.2.6 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返田返地覆盖栽培技术、稻田生态养殖技术,鼓励采用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等形式,减少畜禽养殖粪便排放率,同时,与改圈、改厕、改厨、改院相结合,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建设生态富民家园。
4.2.7 改善城乡环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涪陵区开展的“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等环保“五大行动”是一项关乎民生、顺应民意的重大工程,每一项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既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民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朝怀,陈建川,余学川,等.三峡成库区(涪陵段)水体富营养化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的方向和意义[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11):163-164,225.
[2] 吴启堂,高婷.减少农业对水体污染的对策与措施[J].生态科学,2003,22(4):371-376.
[3] 杨钢.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及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潜势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