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危机模型在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应用

2018-05-14 16:31崔伶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平安校园高职院校

崔伶玲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杀人、自杀等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给当事人和被害者家庭造成严重伤痛,还对其他相关学生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的和諧发展。因此,如何预防高职院校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研究非常重要。以“情绪危机模型”为基础,运用模型原理,找出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充分应用该模型,积极主动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干预,减少校园悲剧的发生,从而促进平安校园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极端心理危机;情绪危机模型;平安校园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但人们普遍对心理危机缺乏正确认识以及有效的预防方法,以至于在周围的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时,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适合的对策,最终导致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发生。高校校园是人群相对比较密集的地方,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来说,正确判断心理危机和正确的预防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正确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方法的应用研究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对“情绪危机模型”予以介绍,并探讨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应用与研究。

一、情绪危机模型及相关理论

早在1944年林德曼(Lindeman)就提出危机理论,该理论起初用于对火灾幸存者悲伤危机状态的心理援助研究。后来经过精神病学家卡普兰(Gerald Caplan,1964)补充和发展,才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的危机理论,该理论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通常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不如意或者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就会产生悲观、焦虑、失望、紧张甚至是抑郁等情绪问题,就会打破情绪的动态平衡,而个体是否能维持这种情绪平衡与其对困境或对事件的认知水平、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些方面密切相关。情绪危机是一种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失衡的原因是个体实现目标的愿望受到阻碍,而且用一般的办法无法解决。阻碍的来源是不确定的,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该理论主张在危机干预时同样采用平衡或者失衡两种模式,并且发展性地将林德曼教授的危机理论应用于所有的发展性和境遇性事件,同时也将危机干预的对象从一般问题扩展到会促发心理创伤的情感、行为和认知等问题。

卡普兰教授的情绪危机模型认为,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应激或挫折,而如果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而这种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就成为了危机。情绪危机干预是在一个短期或者中期的帮助过程中对遭遇困境或挫折的人给予的一种关怀和帮助方式。当个体面临重大精神压力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即压力、紧张等负面情绪的调理与心理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及时地给予关怀和帮助,有利于负面情绪的疏散,积极有效的调解心理失衡的状态,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所以说情绪危机模型也是一种危机干预理论。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从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到2013年林森浩的复旦投毒事件,还有新闻里屡屡报道出的自杀事件,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酿成的一桩桩校园悲剧令人心痛万分,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2011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因此,及时并有效地干预学生的极端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诱因

近些年来,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进行了不完全统计,仅2015-2017三年间,就有132例自杀事件、15例杀人或严重伤人事件。据无锡地区各大高职院校2017级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数据显示,有明显心理异常现象的学生人数和比例都在上升。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将大学生心理危机诱因大致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疾病等等。而当有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刺激到心理危机个体时,就会打破心理危机个体的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对象就会出现某些不正常的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危机。此时,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那么就容易导致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学生对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不够

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通常会因为就业压力、人际沟通障碍、性格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外界影响的客观原因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主观原因极易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复杂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

根据笔者对无锡周边数十所高职院校所做的问卷调查,其中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有423人,占总人数的42.3%:有严重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有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有心理病史并且还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有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心理较为平稳的只有1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6.8%:想进行心理咨询的有54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4.9%,见图2。在填写调查问卷之前,竟有高达97.7%的同学不了解心理危机,而了解的同学也只是知道些皮毛或者只是知道这个名词而已:数据还显示,有89%的同学认为有心理危机的人或事离自己很远,觉得不必要危言耸听。这些数据表明了心理危机的隐蔽性,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辨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灵敏度,减少因心理问题造成的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相对于其他一般心理问题而言,更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心理危机导致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它不仅使一个家庭陷入沉痛的悲伤,也可能使周围的学生一生都留有心理阴影,甚至对学校、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运行和完善意义重大。

高职院校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和干预措施在预防学生心理危机方面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总体来说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和心理咨询机制:大学生危机教育力度和广度都很不够;没有科学有效的筛选方法;层级预防体系落实不到位;缺乏干预后追踪辅导,等等。

(四)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教育多偏重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也有一些措施和活动,但都过于形式化,没有做到与学生心理上的真正沟通。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使其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矛盾与无助的心理困惑,社会、学校、家庭如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关注,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多,学生缺乏安全感等因素给心理危机埋下危险种子,而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非常隐蔽,不易被发现,很少受到公众的关注,此类学生的心理状况极不稳定,突发事件下,极易酿成大祸。近年来的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上几节课,搞几次活动这样的简单形式就可以解决的,高校应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到学校一家长一学生的三级预警网络,防患于未然,保护好学生的身心安全。

(五)缺乏有专业能力的心理危机预警队伍

高校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网络一般分为学生宿舍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学生一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一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人员。学生团队,包括宿舍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的心理疏导,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心理咨询中心教务人员可以判断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严重程度,有必要时可以送往相关医疗机构就诊。但是参与预警的人员均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技能和资质,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尤其是学生的极端心理危机,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现,必须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避免悲剧发生。高校应鼓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考取专业的技能证书,提供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的平台,从而做到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成长,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三、情绪危机模型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中的应用

(一)明确心理危机的预警对象,及时干预

高校应在新生入学后不久,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建议用两种不同的测量表分别进行测试,根据普查结果筛选出疑似有心理危机倾向的人员名单,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约谈以进一步排除无心理异常的学生。对约谈后还未排除的学生重点关注,进行实时疏导和跟踪,建立心理档案,与其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多方位地了解该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工作。

关于学生平时的心理动态,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有心理咨询顾问,各二级学院也设有心理辅导老师,班级设有心理委员,每个宿舍都设有心理气象员,还有心理协会的成员、班主任等,他们都在时刻关注着周围同学的心理动态,对于有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或心理辅导老师,做到准确识别各种心理危机,及时干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疏导不通的,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联系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专业的心理帮助,做到早期及时干预,以此避免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情绪危机模型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

(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

现有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而且心理健康课程还只是少数学生的选修课程,没有真正普及。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是预防极端心理危机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事情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也可以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扰等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可以聘请心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和预防心理危机的防范意识。同时,学校多开展团队心理辅导或者沙盘辅导等游戏吸引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利用多媒体宣传心理预防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質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健全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是安全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防止关于心理问题极端事件的发生,是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构建平安校园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体系建设为契机,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进行层层细化,狠抓预防核心环节,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预防能力。强化心理危机保障措施,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应积极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一学生”一体化的开放式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联动协同模式。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和二级学院辅导站建设,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

(四)建设心理预警机制和专业的心理人才队伍,创新心理咨询载体

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都学习过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但都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心理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组织实施,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之辅导员工作繁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多层次知识结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于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心理干预技术。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对专业人员的各种培训工作,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纳入全校师资培训计划中,同时还应该将培训对象扩大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等。

(五)危机后干预的追踪是彻底消除危机的利器

心理疾患有轻重之分,对于服务对象的心理疾患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心理干预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追踪,及时发现服务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往往还要处理心理上的次生影响即二次创伤。理论上,一般随着时间的加长,心理创伤会慢慢减轻甚至恢复: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服务对象的眼界也在不断的打开,延迟产生二次创伤的时间。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如果已经发生了危机,那么在危机后要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并开展跟踪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心理疾患发生或者产生严重后果之前提前干预,对有些确实很重的并且危机重复的情况,应立刻采取保护措施或者转到医院去治疗,确保其人身安全。

猜你喜欢
平安校园高职院校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平安高职院校建设措施的探讨
关于创建平安校园的问题研究
班主任在高职平安校园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探索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规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