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冯震华
近年来,高考改革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教育逐步迈入新时代。如何在新课纲的要求下重新建构这一“熟悉又陌生”的学科,是教育界和学生家长一直关注的话题。
2018年3月25日,陈更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现场,成为唯一一位连续三季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作为节目的“熟人”,越来越多的观众知道,诗词只是陈更的“业余爱好”,如今她是一名北大博士生,正在研究康复机器人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学者蒙曼也对她产生了好奇:“她学自动化,造机器人,让我这个文科生‘不明觉厉,所以反倒会多关注她一些。”
1992年出生的陈更,在陕西省关中的一个乡村长大。她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对喜爱的书籍视若珍宝,时常翻阅。耳濡目染之下,陈更从小就养成了海量阅读的习惯。对陈更而言,读书可以随时暂停、随时回放,“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她习惯在阅读时做笔记,写读后感。“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古文还是白话,纪实还是小说,我都从中受益匪浅。”
所受之益,在陈更看来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升华。“阅读让我找到了自我的存在,让我有更多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不断进步。”尽管是《中国诗词大会》的资深选手,陈更坦言,自己直到21岁时才深入感悟诗词之美。“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为宽广厚重,能更耐心、更坚忍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诗词赋予了这个成长于八百里秦川的女子“出世”的一面,她所研究的领域则让她更“入世”。
作为工科博士,陈更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其他大部分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陈更专注于研究智能康复穿戴式设备,为截肢患者、中风患者、脑瘫患者和老人服务。而她用来阅读的时间,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我很珍惜阅读的时间,而这也是我在工作之外让自己不断成长的途径。”
智能机器人研究既需要研究者学习并掌握物理学、自动化、机器人等知识,又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心理特征与情感需求,而后者往往需要海量阅读的滋养与积淀。正是从小从经典书籍里汲取的养分,让她如今的科研之路更为宽广。阅读,是织就陈更感性与理性两面的针线,让她变得完整。
“海量阅读让我变得情感丰富、视野开阔,会对生活中平常之事有更多细腻的感触。”陈更说,“我参加诗词大会,也是希望能让更年轻的一代爱上阅读。当一个孩子看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后,心中会涌出一股热流,从而发奋读书,报效祖国;看到‘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后,会懂得原谅,懂得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第32期《重构语文——当我们谈论语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有删改)
【点到为止】
在《少年博览》举办的很多场读书公益讲座中,我总是对孩子们说:“语文”不仅仅存在于语文课本和课堂里,不仅仅只被特定的职业所需要,还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事。尤其是阅读,它带给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通过海量的阅读,成长中的我们会拥有宽广的视野,长大后的我們将拥有跨领域的知识,并在其中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让我们不惧任何时代的剧变。
那么,该读些什么?在铺天盖地、唾手可得的众多纸质的、电子的书籍中,请记住一条:大家、大作、大智慧。有厚重的积累,我们才能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独立,学会表达。
(荐读 / 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