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在其信息化过程中,主体间、主客间、客体间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与解决。借用新历史主义领袖人物格林布拉特的“协合”观为主要理论导向,宏观地透析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颠覆”与“抑制”的互动,明确解决思路,提出一些可行的现实途径和有效策略:优化软硬件设施、加强主体认知、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构建多维互动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有效可行的质管机制,从而保障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顺利、高效、平衡发展。
关键词: 协合; 信息化; 大学英语教学; 颠覆; 抑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2-0023-07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U课堂、微信、课程网络平台、智能云空间等教育方式和技术媒介在教育界的应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技术通过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网络虚拟课堂,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展。教学资源也随之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借助互联网环境,不断被教师和学生所利用。
大学英语教学,因其学生和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更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其教学过程中的良性、有效融合与交互。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中指出的那样: “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为实施新教学模式而研制的网络教学系统应涵盖教学、学习、反馈、管理的完整过程,包括学生学习和自评、教师授课、教师在线辅导、对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的监控管理等模块,能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体现交互性和多媒体性,易于操作。各高等学校应选用优秀的教学软件,鼓励教师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1]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学“双主”的认知方式和“教”“学”形态,也改变着教学各要素间的流通关系和方式。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深入探讨、分析与研究。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作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的“协合”观出发,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交互的失衡现象,分析其原因,在“颠覆”和“抑制”的“协合”互动话语建构下,提出可能的改善和解决方案。
受福柯后结构主义“权利论”的影响,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认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社会能量”与福柯的“权利”一樣,无所不在,相互融合,来自于一切又溶于一切之中。其显示行迹既可以是有形的书本、事件,又可以是无形的话语、风气、氛围等。各种社会能量以听、说、看、心理、态度等形式,在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间不断“流通”与“交换”,直至达到平衡,逐渐组建起整个社会的方向和体验。作家这一创作主体通过文本形式把这些流通交换着的社会能量传递给读者,与此同时,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社会,体现出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这些渗透一切、无所不在的“社会能量”协调的产物。这一创造性运作机制被格林布拉特定义为“协合”(negotiation),[2]具有协商、融合、平衡等意义。
“颠覆”(subversion)和“抑制”(containment) 是“协合”观的两种主要功能,意指作家平衡、协调社会能量的过程。[3]在“协合”过程中,各方“社会能量”几经谈判,在“颠覆”和“抑制”的动态关系中融合平衡。“颠覆”是对统治的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推翻,而“抑制”则是对颠覆力量的遏制。“颠覆”与“抑制”同时发生并不断变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消彼长又互为关系、互为因果、互为存在。
如上所述,“颠覆”和“抑制”的互动“协合”观是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平衡、协调社会能量的一种方式。同理,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充斥着各种“社会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和形态进行流通与交换,并在“颠覆”与“抑制”的“协合”过程中螺旋上升,逐步实现当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且此“协合”过程永不停歇,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前进与发展。以此为视角,宏观地去审视和透析大学英语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链,信息技术这一“社会能量”是如何与其他各方“社会能量”进行协商、谈判、交换的,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如何能够更好地促使他们在“颠覆”与“抑制”这两种功能的动态关系中实现“协合”与平衡,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有效建构。
毋庸讳言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管理等各方面出现了一些“抑制”性的因素,导致教学中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流通”不畅,影响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因素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与信息技术间、与学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交互共生。“信息素养是指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文道德修养。从技术层面来说,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时的心理状态。”[4]然而,经调查,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在认识、能力、意志、心理上都未能体现与信息技术的协合。主要表现如下:
1. 认识不清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的方式误读,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教学的过分依赖和对网络教学的认识过于简单化。(1)过度依赖多媒体。观察发现,很多教师患上了“多媒体依赖症”,关注于课件的展示,而忽略师生互动,多媒体上升为“主导”地位,严重削弱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应变能力,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就不知该如何实施课堂教学。(2)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肤浅简单。某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给予学生一个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上传学习资源和网络链接、给学生布置网上学习任务便万事大吉。实际上,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是一个环形多维互动结构,不仅是环境和资源的给予,还强调在每一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学生的咨询、教师的辅导、监控与评估,以及最终的成效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协作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如何自我监控,以及如何自我建构和自我成长。
2. 能力不足
如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年龄较长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仅仅停留在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课件和查询工作;还有些教师,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软件的利用,诸如“批改网”、“U校园”、“云班课”、“微信”、“课程网络平台”等,只是进行简单的点名、看视频、听写等工作,进行简单的工具叠加,看似运用形式很多,但都是蜻蜓点水,而未能将这些信息技术所涉猎的范围和深入用法吃透,对具体信息技术交互的方式、过程、实质也未能真正地理解,难以找准自己适当的位置,自然就迷茫无措,更不用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指导。还有些教师为图省事,直接在网络下载教学课件,完整地不加修改地照搬过来,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3. 意志不定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因其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跟不上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不予配合和消极回应,使得部分老师刚刚建立的一点改革信心在学生的消极回应中不知所措,加之“求稳”思想作祟,这些教师往往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中。更有甚者,某些老师为了在期末考评中获得学生好评和肯定,提高评教分值,主动迎合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和习惯,讨好学生,偏离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之路,因自身私利而全然不够教学改革大局。
(二)学生因素
1. 观念滞后
学习观念是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需要学生更新其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观念,学生应自主地搜寻知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分析知识、建构知识。但有些学生由于学习观念滞后,不能接受和适应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他们过于夸大教师课堂讲授的有效性,不愿舍弃已经养成和习惯的学习方法,对于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是积极尝试和积极适应,而是对此产生不满情绪,认为课堂中的多向互动费事低效,从而在课堂实践中或不予配合,或消极回应,影响了教师改革信心,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积习难改
任何习惯都具有延续性和稳固性等特点,很难改变。教育改革除了要改变思想上的习惯,还要遏制行为上的惯性。传统的学校教学习惯是一种领导式、监管制的管理,遵循着“教师说和讲,学生听和记”的方式,学生和老师都已习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旦要求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自我监管、合作协同,则难免有些不知所措。虽在教改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教学优势,了解到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趋势,但仍因相关经验匮乏,不得其法,找不到目标和重点,加之对相关网络技术操控能力的缺乏,心生彷徨,慢慢也就失去兴趣。
3. 信息素养缺乏
在現代信息技术介入外语课堂教学以后,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人文素养两个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信息技术层面,很多学生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时,尤其是在使用一些非用户友好型的学习技术功能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多次受挫,转而放弃,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在人文素养层面,有些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加之平时学习任务繁重,他们在网络自主学习中便选择偷懒,运用一些不该用的手段伪造网络学习过程记录,影响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此外,还有些学生因缺乏自控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上,浪费学习时间,这也是信息素养低的表现之一。
(三)环境因素
1. 硬软件信息化程度不足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信息化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存在信息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不足和诸如资源库构建等软件建设上。
硬件设施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物质保障,然而,很多高校对于引进这些技术设备往往有一种想投入又不敢投入之感。如很多硬件设备老化,加之维护不当,教师在上课时时常出现“意料之中”的状况;有些学校投资的先进信息技术设备并不能保障教师上课的时效,固定老师进行信息化上课的时间,每周固定一次课允许老师去多媒体教室进行交互,大大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进度、打乱了其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软件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相关网络教学平台和系统的建构上。由出版社统一开发制作的高校英语教学软件有缺陷。这些软件往往具有内容理想化、信息繁杂化、画面粉饰化、功能固定化等特点,与实际的教学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都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有些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有待完善。如有些系统缺乏归类汇总的功能,有些缺乏监控防弊功能,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准确把握。
2. 师生关系疏离和人文关怀缺失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庞大,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此外,一些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逐渐冲击着师生交流,“人-机”互动逐渐取代了“人-人”互动。很多高校教师课上过度注重技术设备的使用,师-生和生-生课上交流的时间一再压缩,即使小组活动也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真情实感的生活气息。这种表面性的、机械式的假象交流不仅阻碍了知识信息的有效流通,而且割裂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情感交互,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漠然,更谈不上人文关怀。
(四)管理因素
首先,现行的各方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不明确。于教师,很多学校并未把教师教改的力度与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频率纳入管理考核之中;于学生,很多学校和老师并未制定具体的有关学生网络学习的规章制度;于学校,空有制度,但流于表面,执行力不够,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其次,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吴友富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指挥、有协调、有控制地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5]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则仅仅集中应用于大学英语的学习系统之中,在其他环节应用甚少。
面对信息化教学中各方要素在流通的过程中所衍生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寻根究底,找到平衡流通协合的方法,希冀能够为之提供新的视界。
(一)发挥信息技术作为“颠覆”因素的主导作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媒介、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力量涌入大学英语教学后,一度“流通失衡”,各教学因素和整个教学体系受到冲击。然而,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经受着如上所述的传统教学原有主导力量的的围困、反击和“抑制”。有管理者的求稳心态,有师生的落后观念和信息素养的匮乏,有教师的知行分离,有学生的旧习作祟,有环境的限制,有管理的缺乏等等,这些传统的“抑制”力量汇集起来,牵制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6]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在“颠覆”和“抑制”的动态关系中形成的。
因此,如果增强信息技术的颠覆性主导地位,其他教学因素就会联动起来,教与学双方主体自然就会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旧习,自发提高信息素养,自主提高互动效应,教学管理更加完善,随之教学环境、氛围和风气等教学客体也会随之而变。同时,信息技术作为颠覆性力量要持续投入,不断发挥其作为主导“颠覆”因素的引领作用,逐步使其常态化。只有当信息技术持续注入教学系统,师生持续学习并更新常态教学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式和固有习惯、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管理方持续有利有节地监督执行,之前原有的失衡状态才能逐渐修复,重归新的平衡,最终取得真正的预期效用。
为达到这一新的平衡,首先,要在政策指引力度上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进程,从形势上指引和敦促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转变,使之认识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自发性。其次,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的信息素养培训,在技术和人文的双重层面促进各教学主体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流通。再次,对师生建立适宜的奖惩机制、评估方式和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趋同心理效应,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引领作用。
(二)有效控制课堂系统中的“抑制”因素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中的“抑制”因素不仅是指限制教学发展的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体制,还包括因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使用不当和方式误读而产生的“抑制”效果。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存在低值使用技术、过度使用技术和滥用技术等三种问题情况。[7]这些做法的不当应用无疑对教学系统的平衡和教学效果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和比较严重的“抑制”效果,反而成了“抑制”因素。
当然,如信息技术的使用一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都是阻碍教学生产力的发展,有些也是需要保留和更新的,关键是度和量的问题。在班级规模、网络资源、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网络学习时间、学生课堂自主探寻时间、教师讲授时间等各方面都要达到适度和适量。超越或者不足的度和量都会演变成“抑制”力量,造成教学系统的某种失调和失衡。因此,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抑制”力量就是审时笃度地运用传统的和新式的教学因素。
(三)重塑互动对话、协同流通的课堂交往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重视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元交互。在这一系统中,师生都身兼三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如格林布拉特所表明的那样,作家在文本创作中的主体性-主体能动性,受社会影响,同时又通过写作作用于社会。教师是生产者的同时,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学生亦然,他也是生产者、是教学的主体,有很大的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三职角色,重塑互动对话、协同流通的课堂交往,教学系统内部能量才能不断顺畅流通。
重塑互动对话的课堂交往,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主体间和主客间的良好互动。这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内部结构、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身兼知识的生产者、知识的消费者和知识的分解者此三重角色)、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择取与表现形式、教学方式、教学设备、座位编排、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等合力,为构建良性课堂互动对话提供必要基础保障、物质动力和重要保证。
重塑协同流通的课堂交往,保证课堂系统中各因素、能量和信息交换流通通畅。吴鼎福、诸文蔚认为,如交换流渠道较单一且单向流动,信息流则会堵塞或中断,则效果降减。[8]就课堂中的信息流通(知识传递)来说,从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过程一般会降减,如信息流通遭受阻碍,则降减速度加快。因此,要扩大各主体信息源,并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流通中的阻碍程度,促使信息流通效能最大化。就教学双主而言,双方主体、教材、网络资源、学生间、教学软件等皆是信息源,双方通过沟通交互,协同合作,获取充足的信息知识,创建协同流通的课堂交往。
(一)優化“硬软件”设施建设
首先是硬件建设。台式计算机、投影机、电子屏幕、影碟机、录像机、话筒和音箱等等构成了普通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室的基础设备系统。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还有不断的技术更新和完善。因此,在配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同时,学校还需重视对硬件设备的定期维护、检查、更新和完善,从而避免因硬件设备频出险情而影响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其次是软件建设。如果说硬件设备是表,则软件设施是里,有表无里则太虚。卫岭认为,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建构要强调适应性、趣味性、激励性、交互性、渐进性这5个原则。[9]有效的教学软件的制作绝不是以一方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是由一线教师、教育专家和软件开发师三方团体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设计、开发和制作的。一线教师负责素材和信息源的整理与择取,教育专家负责审核、设计信息内容的度量和安排,软件开发师负责利用技术手段最大可能地优化资源,以实现预期设想。[10]
(二)加强主体建设
1. 提高师生对“双主”教学模式的认识
“双主” 模式是双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对“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 两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两者皆不可偏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式与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教学方式相融合,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让学生更有机会学会和积累自我探寻、自我发现、自主监控、自我分析、自我思索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稳定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教师信息主导主要体现在作用上:(1)教师需体验如何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去获取新知识,经历体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12](2)除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教师还需对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如数据库的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例如熟练掌握数据库中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匹配、查找、分组”,为自身的后期归整工作奠定技术基础。(3)勤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的交互功能,在布置任务、回答问题、查看记录、批阅作业、查询进度等各环节都时刻与学生保持交互。(4)制定并严格执行适合学生情况的网络学习规定。如果教师制定相关自主学习的规章制度,定期上网认真管理,奖惩分明,与学生保持互动,则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会逐渐加强,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学生信息主体主要体现在学习方法上。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融合与交互,最根本的是促使学生主动认知、主动建构。首先,学生要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讨论等方式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要承担起探寻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信息化技术与大学英语整合的教学结构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知识信息,更要求学生由问题和任务出发,利用一些信息技术去查询和研究解决方案,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第三,学生还要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熟练掌握诸如word文档、Excel表格、PPT演示、网络搜索、收发邮件、数据库等计算机常用的技术工具。
2.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如上所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以一定的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基础,方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英语双主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进双主教学模式有效进行。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理论素养。首先,加强对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安排固定时间,通过网络培训、软件培训、实践训练等方式,切切实实地帮助教师掌握诸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与管理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诸如网络互动平台、几何画板、概念图、Powerpoint,Frontpage,Camtasia,Crazy Talk 等相关软件工具进行微课、慕课、微型课堂、多样课件等的制作,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师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整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研究能力,[13]增强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自信心,使其“能为和敢为”。其次,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政策。如激励教师参加各个层次的信息化英语教学大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肯定;认可并奖励教师用于网络教学、网络管理和网络交互的工作量。从而增强广大英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在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关现代教育理念和培训之后,通过组织优秀教师信息化教学展示和视频学习,引导教师以座谈和讨论的方式分析教学展示和教学视频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并要求教师阐述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理论背景和理论内涵,迫使教师自主查询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思想修养。首先,专设相关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教授学生一些最为实用的网络技术,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所需信息进行搜索、选择、分析、汇总的能力,培训学生如何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并在相关课堂中加强技术方面的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其“知其然”,从而让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其次,强调掌握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愿地参与其中,使其“知其所以然”;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不健康网页的毒害,培养正确的网络信息意识;加强监督和管理,敦促学生诚实、高效地实施信息化学习行为和自我监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构建多维互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首先,要平衡构建多维互动的信息化英语课堂内部环境。如提前检查并调试信息化教学设备最优化,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配学生组群及座位编排,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情感保障;创设主体间(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和主客间(师生与网络、教学内容、环境)课堂协同学习机制,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制度保障;设置启发性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課堂上运用网络进行查询并探讨解答、利用UMU平台进行多维线上互动,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提供交互保障。总之,大学英语教师要营造积极互动的信息化学习氛围和多维互动的信息化英语课堂内部环境,促使信息化大学英语课堂内部各要素间更为有效流通。
其次,要积极营造多维互动的信息化英语学习外部环境。鼓励学生运用各网络媒体模式和平台(微信、QQ、微博、百度等)进行知识探索,用英语分享学习心得、探讨热点话题、抒发感受,从而实现语言、信息网络、学生生活实际的深层交互;利用校内广播定时播放英语节目,引导学生参加诸如英语风采大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英语媒体设计大赛、英语文化长廊等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精选的英语电影、动画,乃至原版娱乐节目等,营造校园英语互动氛围和校园文化,从而保障信息化英语学习的宽泛性和多维性。
总之,多维互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需要课堂内部环境的多向交互、合作、流通,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有效配合、激励与促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构建。
(四)建立有效可行的质控与管理机制
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教师管理办法。根据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时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应教师实行一定的奖惩策略,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接受此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师评比时,把“是否积极研究和开展网络教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加以参考,对于积极开展者通过制度的形式给予一定工作成绩的认可,而对于消极应对或未参与网络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一定形式的批评和惩罚。
其次,教师要出台关于学生网络学习的具体实施办法。从时间限定、纪律要求到奖惩细则、评估比例等等,都制定出具体细则并严格执行,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度和自控力。
再次,学校要建立有效可行的质量监控系统。借助网络系统技术优势,对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剖析,形成较为全面的质量考评模式。通过师生的双向监督,不仅为教师督导学生提供数据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而且为学校提供有关教师和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优劣势的信息对比,便于学校更加快速直接地了解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效能。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在其信息化的进程中,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预期教学效果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之困境和现状,借用新历史主义的“协合”观为主要理论导向,审视和透析大学英语教学在其整个信息化活动链中,如何超越现实问题,最大化地融合、协调和平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之主体、客体、主体间、主客间、客体间等各方“社会能量”,通过“协合”实现信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学校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与维护、对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激励、对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大环境的缔造与支持、对师生网络教学与学习的管理与监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正确认知与坚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互、对信息技术的适度融合与有效利用、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指引与培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监督与管理、对课外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与创建;学生对以往学习观念和习惯的改变与更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自主实践、对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抵制与自控、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配合与自主参与、对网络学习规定的遵守与执行,等等。只有所有以上“社会能量”共同发力、协同流通,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之路才能顺利、高效、平衡发展。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36.
[2] 张丽莹,于江.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赫斯顿的“协合”[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41-144.
[3] Greenblatt,Stephen.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21-65.
[4] 劉长江.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4.
[5] 陈坚林. 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序言二.
[6] 刘长江. 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7] 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194-195.
[8] 吴鼎福,诸文蔚. 教育生态学(新世纪版)[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06.
[9] 卫岭. 英语教学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J]. 山东外语教学,2002(3):38-40.
[10] 陈坚林.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1] 余胜泉,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4.
[12] 陈坚林. 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 外语电化教学,2006(112):3-10.
[13] 徐惠芬. 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 科技视界,2011(2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