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018-05-14 08:59温都娜郑淑华吴团荣乌仁曹敖特根巴雅尔建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补奖农牧民

温都娜 郑淑华 吴团荣 乌仁曹 敖特根巴雅尔 建原

摘要 从阿拉善左旗生態补助奖励政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出发,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2013—2015年)至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2016年)的实施对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实施草地生态补贴激励政策,草地、禁牧和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吻合阿拉善左旗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注重生态保护,认真落实生态补奖政策。并且,农牧民的生产方式有了转变,在政府正确政策的引领下,由原来粗放、落后型生产方式(天然放牧)向集约、规模型生产方式(舍饲圈养、蔬菜大棚等)转变,生产投入减少,但整体来看阿拉善左旗依然以牧业为主,农牧户、打工人口比重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均有提升,家庭支出整体上生活性支出的比重较大。对农牧民意愿的分析表明:满意程度与家庭平均收入成正比。随着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农牧民对补奖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也逐年提高了。2016年60%的农牧民愿意实施草生态补奖政策,对推动生态补奖政策的继续实施有一定的助益。

关键词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农牧民;生产生活;阿拉善左旗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3-0203-06

农牧民是生态补奖政策的参与者和受影者[1]。生态补奖的有效评价对今后生态保护措施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内蒙古草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又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2]。阿拉善盟牧区长期存在草原草场面积大、草原牧草生产能力相差大,旗区之间的农牧民家庭收入水平及生产生活成本不平衡,历年来所落实过的生态建设相关项目存在布局不均衡等现象。为了能妥善化解种种矛盾,稳固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公益林补偿、农牧民养老保险等生态项目的实施效率,阿拉善盟在落实生态补奖机制中,坚持以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把这项惠及农牧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阿拉善左旗旗委政府向来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计划实施相应政策办法,提出了生态、生产、生活的科学发展理念,虽然生态保护工作获得了基本好转局面及局部恢复的成效,但阿拉善左旗草原“三化”形势依旧严峻,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任务还相当艰难。经过5年的休养生息,全旗草原“三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好转,2015年草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阿拉善左旗草地“三化”面积218.155 3万hm2,占全旗草地的42.92%:其中重度“三化”21.910 7万hm2,中度“三化”88.427 3万hm2,轻度“三化”101.141 3万hm2,分别占全旗草地的4.01%、15.17%和19.72%[3]。草原鼠虫害、沙尘风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十二五”期间,阿拉善左旗通过退牧还草工程、草原补奖机制等项目,争取中央、自治区建设资金167 477.09万元,实现禁牧面积396.880 7万hm2,草畜平衡面积89.539 3万hm2,覆盖全旗13个苏木镇104个嘎查。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政策的落实,而受损严重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部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初步控制。植被覆盖度由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前的15%提高到18%,草层高度由22 cm提高到25 cm,鼠虫害面积由20%~35%降低到15%~25%,天然草原产草量由180 kg/hm2提高到25 kg/hm2。植被恢复元气,动、植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农牧民生活程度有明显进步。实施生态补奖制度后,阿拉善左旗14 513人放弃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离开草原,从事第二、三产业,经济收入增加,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7 09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 072元,增长112.6%。牧区经济结构和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逐步转变。一是加快了农牧民转移转产步伐。草原补奖机制、退牧还草工程、农牧林水、扶贫等重点工程配套相捆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建设,成片推进,整体见效。二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通过引导搬迁农牧民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和设施农业种植,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种养结合、舍饲养殖、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了生态建设和农牧民增收增效双赢的目标。

笔者运用在阿拉善左旗地区实地“一对一”对农牧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材料,研讨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对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掀开农牧民对生态体系变革的认识、意愿及其对今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期望。该研究对深入准确开启实施新一轮生态补奖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该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

1 研究区概况

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西部,全旗总土地面积80 412 km2,有15个苏木镇。该地区风沙繁多、雨水极少,日照时数3 316 h,无霜期120~180 d,平均年降水量80~220 mm,蒸发量达3 300 mm,草原产草量在120~675 kg/hm2,全旗平均产草量在375 kg/hm2左右。阿拉善左旗土地总面积692.476 7万hm2,天然草原面积509.021 3万hm2。

阿拉善左旗正在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温棚种植、棚户养殖业,沙业三大产业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种植,推广经济节水作物种植。作物播种面积控制在1.913 3万hm2,节水灌溉面积达1.573 3万hm2。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0.4万hm2,建设高效日光温室1 856座。要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严格执行禁止畜牧业、平衡草畜的政策。牲畜总数稳定在124万头左右(仅),饲养和饲养比例达到56.5%。为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接种肉苁蓉0.866 7万hm2,青葱0.007 6万hm2,“1450”型白绒山羊1 396只,核心群200只,双峰驼35个核心区;阿拉善双峰驼、白绒山羊、肉苁蓉、锁阳4种土壤特产获得地理商标认证,荣膺“中国骆驼之乡”“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阿拉善左旗大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规模发展。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从2010年的15家增至21家。专业合作社的数目从2010年的25个增加到312个。改进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妥善解决布病、小反刍兽疫等疫情。推进土地草地适度规模经营,流转耕地0.286 6万hm2,草场5.666 6万hm2。阿拉善左旗深入实施生态奖补、公益林效益补偿及三北防护林等政策和重点项目工程,生态得以控制管理且得以治理,获得“自治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和“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生态保护建设总面积481.866 7万hm2,草地建设规模1 738.533 3万hm2,禁牧3 968.866 7万hm2。飞播造林8.666 7万hm2,封沙育林3.733 3万hm2,人工造林7.733 3万hm2,完成腾格里沙地封育和保护任务1万hm2。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十一五”末的12%、6.2%提高到2016年的18%、12.5%。水土流失面积25 km2,工矿用地复垦处理8 489.6 hm2[5]。

阿拉善左旗作为阿拉善盟农牧戶数最多的旗县,是全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重点地区,生态补奖资金落实基本情况如下:“十二五”期间(就第一轮生态补奖看),阿拉善左旗共投入补奖政策资金146 510.09万元,覆盖了阿拉善左旗13个苏木镇104个嘎查的486.426 7万hm2天然草原,其中禁牧396.887 3万hm2,草畜平衡89.539 3万hm2,每年惠及牧民13 978户40 446人,有效地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保证了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具体如下:2014年,经生态补奖信息系统录入补贴资金28 683.64万元,占补奖总资金的97.68%。其中,禁牧补贴26 469.44万元,涉及12 529户37 368人;草畜平衡奖励1 162.2万元,涉及1 023户3 099人;牧民生产资料补贴1 052万元,共计13 150户。2015年,经草原补奖信息系统录入补贴资金28 301.074 7万元,占补奖总资金的96%,已录入40 220人。其中,禁牧补贴26 079.074 7万元,涉及12 159户37 076人;草畜平衡奖励1 169万元,涉及1 004户3 144人;牧民生产资料补贴1 053万元,共计13 163户。同年全旗12个苏木镇101个嘎查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补贴10 162户28 690人26 130.585 0万元。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农牧户问卷调查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作为调研点,连续4年每年的7月开始在所选地点对农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对第一轮草原生态奖励政策(2013—2015年)和新一轮草原生态奖励政策(2016年)实施情况进行调研。4年共获得调查问卷89份。问卷包括:①研究区农牧民的家庭主要社会经济特点,例如性别、年龄、家庭人口及劳动力等;②土地利用变化与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③每户养殖和种植业情形,包含牲畜种类其数量等;④家庭消费情况,包含生活、医疗和教育等;⑤生活方式变化趋势、满意度及意愿调查。

研究区农牧民性别、年龄和劳动力等基本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被调查者中少数民族占一半左右,以男性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调研对象以51~70岁年龄段居多,而在2015年调研,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超过60%。被调查者主要为中老年人,可保证其对近十几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判断的真实性。另外,调研区农牧民户均人数以1~3人为主,且户均人数呈逐年减少趋势,表明从事农牧业人员逐渐减少,表示劳动力减少。

2.2 统计分析

对调研数据分析,用基本统计对比分析法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2013—2015年)和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2016年)期农牧民的土地利用、生产生活以及意愿等的变化情况。

2.3 满意度分析方法

将“主观满意度”作为评定生活幸福的一个指示性指标,研究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对农牧民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根据被访者的主观感受,统计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作为“生活满意度值”,以指示该区域农牧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区域生活满意度=回答满意人数被访问者总人数×100%

虽然以此生活满意度百分比值为衡量农牧民生活幸福的指标比较单一,但其可以直接而真实地反映该地区农牧民生活幸福感的大致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土地利用结构,而土地利用又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6],进而帮助人们了解生态政策对草原生态系统和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该研究调查了农牧户分别在2013—2016年所拥有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耕地、草地和林地),结果见表2。

从调研地区农牧户土地利用情况看,草地、禁牧、耕地均有相似的幅度,即减少到微增,旱地面积减少到为0,也就是说农牧民不再种植旱地了。减少年份里禁牧面积减少幅度最大,2013—2014年减少幅度达58.4%。耕地减少幅度也大,从2014年的66 hm2缩减至2016年的39 hm2,减少比例为40.9%;而到新一轮补奖(2016年)时草地禁牧、耕地又开始微增,增加幅度不大。同时,调研地区农牧户的林地面积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林地面积由2014年的41 hm2增加至2016年的1 765 hm2,提高了40倍以上。

随着实施生态保护政策的步伐,农牧民的土地利用情况也跟随政策而产生变化。“十二五”期间,阿拉善左旗积极改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严格执行禁止畜牧业、平衡草畜的政策而草地、禁牧和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新一轮补奖时的草地、禁牧、耕地微增情况,可能是少部分离开畜牧业的农牧民经商、务工收入不理想,返回继续经营畜牧业而出现微增趋势;阿拉善左旗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特别强调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另外,“十二五”期间的飞播造林、沙林造林等措施,使得林地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3.2 农牧民的生产方式变化分析

3.2.1

农牧户家庭生产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动必定紧跟着家庭生产方式的转变。该研究以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依据,将农牧户分为纯农户、纯牧户、农牧户以及打工户4个类型[7],对研究区农牧户的家庭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查。纯农(牧)户是指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但这些家庭里面也有个别成员以打工为职业,为家庭提供另一份收入来源。农牧户是种植收入和养殖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均占一定比重的家庭。纯打工户是指仅仅依靠打工维持生计,收入来源中无养殖或种植收入的家庭。调研区的家庭生产类型比例见表3。

由表3可知,总体上研究区农牧民家庭生产结构都有了变动,该区一向主要以牧业为主,2013年纯牧户比例为52%到2016年增长到70%,增加了18百分点。研究区地处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带来的牧草良种补贴的种植牧草政策而使得当地的一部分农牧户转变为牧户,农牧户比例从2013年的29%减少到2016年的6%。另外补奖政策实施后有部分农牧民外出务工,而打工比例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14%增到2016年的18%,增加4百分点。

3.2.2

农牧户生产投入情况。生产性投入主要包括养殖业投入和种植业投入。养殖业投入分为饲草料投入(包括购买饲草、饲料费用)和家畜养殖投入(包括直接间接人工费用等)。2013—2016年研究区农牧户户均养殖和种植的投人经费见表4。

总体上看,2013—2016年研究区养殖和种植投入均有降低。养殖投入由原来的36 495元/年降到19 611元/年,养殖投入里饲草料投入由原来的9 352元/年降到6 724元/年,降了28%,家畜养殖投入由原来的27 143元/年降到12 887元/年,下降了52.52%。上述变化趋向主要有:①生态补奖政策鼓励种植牧草,使得农牧民种植饲草,在草料饲料上自给自足[8]。②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适当的减畜使家畜养殖开支降了。此外,研究区农牧户种植投入也降低,由2013年的7 857元/年降至目前的5 882元/年,降了25%。这主要是由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后农牧民种植牧草而减少了农作物种植。另外农牧民为了生存之需,不断拓宽养殖生产方式的过程,也是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补奖政策实施改变了农牧民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农牧民生计方面有了改变。农牧民种植技术落后,靠天吃饭,大多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赖性大,补奖政策使农牧民有了一定程度的生活补贴,从而有部分农牧民把耕地转租出去,降低了种植投入。

3.2.3 农牧户家庭生产情况。2013—2016年阿拉善左旗牲畜(包括牛、马、绵羊、山羊、骆驼)的养殖户数及其规模统计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在养殖方面,研究区牛、绵羊和骆驼的养殖数量在第一轮补奖期间普遍稳增,养殖户数普遍减少,山羊養殖数量在第一轮补奖期间大幅度减少,山羊养殖数量由2014年56只/户减少到2015年12只/户,导致以上情况的原因是第一轮补奖的实施使部分农牧民放弃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离开草原,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留下来的经营养殖业农牧民为了经济收入适当增加了家畜牛、绵羊和骆驼的养殖数量。到第二轮补奖时家畜养殖数量除山羊以外的都普遍逐步减少,其中绵羊的减少幅度特别大,养殖数量减少60%,养殖的规模减小65%,养殖山羊得数量有所增加,牛、马、绵羊和骆驼养殖数量的减少是因为草场退化,饲草料不足,以外还有由于围封、禁牧等生态保护政策使得天然放牧受到限制,家庭养殖倾向圈养饲养的方式,而山羊日食量较小且比较适合圈养,所以数量相应增加。

3.3 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变化分析

3.3.1经济收入数量和结构变化。逐年的生态保护政策的不断加强与实施,农牧民收入结构有了变化。该研究对阿拉善左旗农牧民在第一轮(2013—2015年)和新一轮(2016年)的补奖期间的家庭收入结构分析调查,调查家庭收入包含牧业、种植业、补贴性(如生态政策补贴、养老补贴等)、打工和其他(做生意等)等5项收入内容,统计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第一轮到新一轮补奖实施期间该地区户均总收入出现逐年稳增趋势。到新一轮补奖实施期间(2016年)户均总收入最高,为106 192元。主要收入来源依次为牧业、补贴性、其他(做生意等)、种植业以及打工收入,分别占研究地区户均总收入的50%、35%、7%、5%和3%,与2015年相比,该地区户均补贴性、种植业和打工收入增长,牧业和其他收入减少。影响收入增长的原因是阿拉善左旗深入实施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认真实施生态补奖、公益林益补偿等政策而使农牧民补贴收入增长,还有旗政府扎实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温棚种植而使种植业收入提高,另外,外出打工的人有所增加使得打工收入有所提高;而牧业收入和其他(做生意等)减少,由2015年的65 353、11 545元减少到2016年的51 823、6 730元,降低20.7%、41.7%。因受阿拉善左旗政府的推进土地草牧场适度规模化经营政策(流转草牧场5.6667万hm2)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围封、禁牧等原因使天然放牧受到一定限制,家庭养殖倾向于圈养饲养的方式导致家畜养殖数量减少而牧业收入减少,耕地减少而种植业收入随之减少,另外其他收入减少是因为一直以来经营传统畜牧业的农牧民缺乏经商方面的经验使得农牧民放弃经商,改为种植业或打工。

3.3.2 农牧户消费结构变化分析。在农牧民的消费组成中,主要就是生活、医疗、教育等支出。该研究主要讨论研究地区农牧民的生活、医疗、教育等直接消费的变化情况(图1)。

由图1可知,总体上而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2016年研究区的总消费比2015年有所增加,增加比例为12.5%,主要是医疗和教育支出增加,原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牧民对自身的健康颇为关注,定期检查及医治而使得医疗费用提升,另外学生的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从而学生的开销有所提升。此外生活性支出有所减少,2015—2016年减少了5%,可能是因为部分农牧民放弃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离开草原,从而减少了畜牧业上所消费的燃油及衣食开支。

3.4 农牧民对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意愿选择和补奖资金主要用途分析

3.4.1 满意度分析。对阿拉善左旗户均总收入与农牧户对眼前生活满意的人数百分比值做相关分析,获得收入与满意度关系(图2)。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户均总收入越高的年份,对该年度生活感到满意的农牧民比例越高,两者成正比关系。2016年农牧户的户均收入高于2015年度,同时该地区大于88%的人表示对目前生活较为满意。而在2015和2014年户均收入均低于2016年的收入,表示满意的人只占57%和43%。这反映了收入水平确实是影响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3.4.2 牧户对政策的认知与理解情况。调研数据显示,随着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农牧民对补奖政策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图3)[9]。通过政策实施,农牧民对于粗放经营的态度已有明显转变,到2016年60%以上的农牧民情愿禁牧和减畜,不再支持大规模放牧行为,65%以上的农牧民愿意按照规定减畜。2016年64%的农牧户认可实施补奖政策后,草畜平衡得以控制管理,草原生态变好,并且他们也认识到草原生态应该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到2016年认为草原生态需要保护的农牧民比例达到53%。考虑未来生态补奖政策的可持续性,问卷设计对农牧户支持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意愿进行询问。结果表明,2016年60%的农牧民愿意支持实施生态补奖政策,这对推动今后生态补奖政策继续实施有一定助益。

3.4.3 农牧民生态补奖资金主要用途分析。从农牧民生态补奖资金主要用途发现,用于改善生活方面的开支逐年增加,2016年72%的农牧民把补奖资金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增加比例最高达75%,而购买饲料、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开支逐年大幅度减少,减少比例为42%~100%,基础建设上的开支为0(表7)。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为实施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禁牧、休牧使有部分农牧民放弃传统畜牧业经验,在养殖业上的开支逐年减少的同时其他开支也随着减少,另外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使得改善生活的开支逐年增加。

4 结论

该研究从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第一轮补奖(2013—2015年)至新一轮补奖(2016年)以来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草地、禁牧和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以上吻合阿拉善左旗改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注重生态保护、认真禁牧和草畜平衡的政策。同时,农牧民的生产方式有了变动,在政策的引领下由原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天然放牧)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舍饲圈养、蔬菜大棚等)转变,实施补獎政策而生产投入减少,但总体上阿拉善左旗以牧业为主,农牧户有所减少,打工人口比重增加。

阿拉善左旗农牧民生活条件上来看,家庭平均收入提升。研究地区收入以牧业为主,农牧业收入并重,补贴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打工收入和其他收入。家庭支出中生活性支出的比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2016年研究区域的总消费比2015年有所增加,增加比例为12.5%,主要是医疗和教育支出增加,原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牧民对自身的健康和教育更加关注,从而开销有所提升。

生态补奖的实施使农牧民对草原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农牧民获得补贴和奖励,使得农牧民成了保护草原生态的主要力量[10]。农牧民的意愿分析表明,新一轮补奖政策(2016年)时期的农牧民满意度最高,满意度水平与户均收入成正比关系。随着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农牧民的对补奖政策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了。通过政策实施,农牧民对粗放经营的态度已有明显转变,愿意禁牧和减畜的比例提升,不再支持大规模放牧行为,绝大部分农牧民愿意按照规定减畜。农牧民认为实施补奖政策后,草原的草畜平衡得到合理控制,草原生态变好,并且认识到草原生态应该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到2016年60%的农牧民愿意支持实施生态补奖政策,这对推动今后生态补奖政策继续施行有一定助益。通过农牧民生态补奖资金的主要用途发现,改善生活上的开支逐年增加,而购买饲料、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开支逐年大幅度减少。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为实施生态补助奖励政策的禁牧、休牧使部分农牧民放弃传统畜牧业经验,在养殖业上的开支逐年减少的同时其他开支也随着减少,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价值观、生活观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仅对近几年来阿拉善左旗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做了简易分析,更深入的研究还需有更科学的数理处理方法及更多原始数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睿子,甄霖,杜秉贞,等.内蒙古生态保护工程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2,34(6):1049-1061.

[2] 刘爱军.内蒙古西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研究:基于阿拉善左旗的调研报告[R].2015:1-6.

[3] 郭桂珍.关于退牧还草对农牧民生产生活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农业,2005(3):32.

[4] 韩枫.草场生态保护对牧民生活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5]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R].2016:1-4.

[6] 魏云洁,甄霖,刘雪林,等.1992-2005年蒙古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1995-2002.

[7] 苏志新.干旱风沙区生态移民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以宁夏为例[D].银川:宁夏大学,2015.

[8] 包宗武,张淑艳.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浅析:以赤峰市草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328-329.

[9] 杨波.内蒙古翁牛特旗草原禁牧和生态补偿对农户收入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5.

[10] 李勇.内蒙古生态保护工程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7):8-9.

猜你喜欢
阿拉善左旗补奖农牧民
国内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文献综述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塔尔岭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边疆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态度分析
红 火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阿拉善左旗玉米中微量元素肥料小区试验研究初探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