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玲
【摘要】高考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先全面熟透诗歌的考点,掌握鉴赏知识体系,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的完整赏析体验,找到诗词
“逻辑枢纽”,以“聚合思维”修补阅读盲点,学生的模糊化认识必须通过对思维过程的把控和调整进行有效校准,最终才能于作答中抓住诗词的“灵魂”。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复习效率极低,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瓶颈。虽然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复习,归纳了大量的技巧,整理了大量的做题模式,但一考起试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答非所问,只是跟着以往的经验走。为了让备考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我尝试从实例来谈谈如何有效地赏析古诗词。
一、全面熟透诗歌考点,帮助学生构建古诗词鉴赏知识网络体系
首先,我们以近三年全国Ⅰ卷诗歌鉴赏题为依托,看看高考命题方面的特点,力求让考生在考场上知彼而不殆。从中我们发现,近三年所考诗词皆出自唐宋名家作品。关于简答题的命制,我们发现一些特点:(1)设问方向明确,答题口径小;(2)关联思想感情;(3)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是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修辞手法——比喻、用典,结构方式——铺垫,描写手法——虚实、动静。虚实关系、情景关系、动静关系等描写手法,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铺垫等结构方式,是常见的命题切入点。
基于此,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些考点还会继续被重点关注。这就要求老师在诗歌鉴赏复习的一开始,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全国卷高考诗歌鉴赏分别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四个角度来考查,然后让他们用树状图去扩充,如表达技巧类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四大块。如写景的艺术,仅就诗而言可以从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入手。特别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手法考查较多。1.时间角度:晨昏、冬夏、古今,等等。2.空间角度:点与面、正与侧(直接和间接)、远与近、高与低。3.感觉角度:动与静、虚与实、视听结合、明与暗、声与色。4.特征角度:白描与工笔(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细节)。每一板块又有相应的知识体系,这种树状图的完成是必要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反复去记,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二、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的完整赏析体验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大多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积累,复习了“艺术手法”的运用,忽视了在“思想感情”上的体会,复习了语言类的鉴赏,冲淡了“形象类”的感悟。往往断章取义。做题數量很多,但大多学生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的完整赏析体验。因此,我选了近五年全国三套诗歌鉴赏考题来进行完整赏析。
下面以2017年全国Ⅰ卷考题的表现手法考题为例谈谈。这首诗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试》:“紫案焚 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其主观题是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因考试时间较紧,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无法周全,只能答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得分丢了一半。如此,做多少题目也没多大效果。而平时在复习时精选高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真正有完整的赏析体验,逐步懂得解题方法。怎么做到呢?
1.结合相关信息,准确理解意图。要准确理解这个题目的核心“下笔春蚕食叶声”,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时教师要查阅资料,不要嫌花时间多。我们查到本首诗是欧阳修在宋代考“锁院”期间一首礼部贡院唱和诗,写出他作为考官的见闻与感受。这里什么叫“锁院”,也要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虽然实际考场上,学生无法知道此诗丰富的文化背景,但作为平时的阅读,此类背景的补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的认知,对情感的理解亦有启发,更对阅读其他作品有迁移之用。
2.进入文本语境,初步探究手法。教师讲课时,不能只解答案,备课时要对全诗有深入的理解。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读几遍,先有感悟,然后叫学生动笔写上每一联内容。学生大体上能说出大意,但一动笔写什么,就出现有的学生写不出来的情况,有的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特别是那些不易理解的诗句,学生是在瞎猜,答案五花八门。这时,老师提问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问题症结,把学生说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讲清楚,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真正弄清这一首诗写什么。如本诗颔联中的“衔枚”,学生不理解。我讲清,它是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在这里比喻人人肃静。此联重点描绘举子在闱中作文的情状。考生入场坐定后,没有半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考生奋笔疾书,安静的考场中唯闻一片沙沙声,犹如春蚕在吃桑叶一般。回到题目,通过分析,这是明显的比喻手法的运用。
3.多角度思考,答题尽量周全。学生读到此句诗,首先想到的正是比喻,但还是不周全。所以,我们需要提醒学生,艺术手法题,要考虑的并不是大量随意地堆砌手法,而是观照全诗,多角度思考。通过第二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这句话也与第三句中的“无哗”相衔接呼应,正因为考场肃静无人喧哗,原本细微的写字声在这里就更明显了,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考场肃静氛围。如果说比喻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思考而得出的,动静则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而得出的。同时,春蚕食叶吐丝,自然丰收在望,也预示了欧阳修觉得可以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贤才,心中充满欣慰高兴的情感,与之前第一步背景亦相互印证。这一点可谓是情感的角度。
综上所述,高考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先全面熟透诗歌考查考点,掌握鉴赏知识体系,积累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的完整赏析体验,找到诗词“逻辑枢纽”,以“聚合思维”修补阅读盲点,学生的模糊化认识必须通过对思维过程的把控和调整进行有效的校准,最终才能于作答中抓住诗词的“灵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