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让学引思”,实现师生“伙伴”发展

2018-05-14 09:44周金国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视界让学引思伙伴

周金国

“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要切合学生实际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操作以及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要指导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才能引得充分。

立足“让学引思”,构建基本教学框架

在深入学习“让学引思”理论的基础上,我校以“学生学案”为载体的生本课堂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那就是“预设目标,先学再教,精讲精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框架。对此我们有着这样的理解:一个中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两个要点,伙伴学习和师生同步;三个理念,学生主体、主动学习、少教多学。

“预设目标,先学再教”是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整体前移,突出课堂价值,追求课堂教学内容最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案地在课前主动参与、主体建构,在课堂中交流合作,深入探究以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习惯,从而实现自身的主动提升,这才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我们主张:先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以问题为焦点,搜寻相关知识、信息,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寻求问题解决出现困难时,就由学习小组共同攻关,通过成员的互相对话交流,小组成员智慧的碰撞促成深度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提升;最后突出教师的助推功能。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引导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组织好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既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探究。

“精讲精练”是为了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回顾和练习,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时反馈”就是在学生参与、交流、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的予以点拨和训练,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课堂框架旨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时间让给学生,给学生空间,让学习真实的发生。这样的框架也让我们的教师获得了自身的提升,“让学”不是说我们教师就无事可做,这对我们教师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框架要求教师要能积极引导,既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这一角色教师是适应的,“学习伙伴”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贴近地面行走”,要与学生平等、平行的在一起,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

关注教师成长,实现师生“伙伴”发展

教育家毕比博士说:“教育的品质是教师的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办好学校是要教好学生,更要发展好老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努力构建师生伙伴学习,师师伙伴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让学引思”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主体。

学校明确了“伙伴学习,师生同步发展”的理念。在对教师的目标引领中,我们积极推进了教师三个发展:分层规划、分步实施,做到分类发展;全力扶持、重点指导,做到加快发展;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实现均衡发展。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我发展特色。

在教师发展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努力突出“师德是核心,气度是关键,专业是保障”。我们坚持以转变理念为重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坚持以互相学习为手段,创设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以课堂为抓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读书学习促发展活动,我们把二百多种教育教学杂志分别征订到阅览室、教研组、备课组,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发放教学资讯汇编,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科学与人文素养,积淀人文底蕴,丰富专业内涵。我们校长班子带头读书,切实开展“書香校园”活动。《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让教师们明白,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大视界”的培养,学生大视界,源于教师的阅读面。用这本书的作者张曼菱的话说就是“得到一种根性上的教诲”。西南联大的师生不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更不是为了金钱地位,而是为了不屈服、为了挽救危亡。这就是“大视界”。

我们的教育要着眼“大视界”,也要着力于“小事情”。大家都知道《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小豆豆第一次跟小林校长说话就说了四个小时,话说的乱七八糟,但孩子拼命的说,因为好不容易有这么个倾听者,小豆豆感到了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而且四个小时里,校长没有打哈欠,没有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一直探着身子,专注的倾听。这个细节启示我们:我们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去做那样的人。我们的视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世界,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的自身成长必须与学生的成长同步。

肖川教授说:教育就是成长,让学生更多的体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仁慈、宽容与专业的力量。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师生的同步发展,伙伴成长。学校在师生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更新教育理念,做好师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整合资源,融合力量,让学校和师生的发展相生相伴。

(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猜你喜欢
视界让学引思伙伴
我的“好伙伴”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机视界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视界
视界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