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云
[摘 要]微课的引入,能够解决钢琴辅修课日常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微课的“微”要求开发者在设计时简单扼要,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呈现四个方面。而建设微课分类资源库的关键在于“便于取用”,因此这项工作需紧扣对象、目的、问题三要素进行。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师钢琴辅修;微课设计;微课资源库
一、微课融入钢琴辅修课日常教学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以我院的情况为例,钢琴课受教对象分为主修生和辅修生两大类,因此也分钢琴主修课和钢琴辅修课。主修生是音乐学或音乐表演方向钢琴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的所有非钢琴专业的辅修生都需要上钢琴辅修课。随着大学普及教育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现今钢琴辅修课的受教学生基数庞大,水平不一,零基础为多。无法采取、也没有必要采取钢琴主修课那种“1对1”的教学形式。现我校音乐学院的钢琴辅修课采取小组授课(1对4)的形式进行。
问题一: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存在模仿能力弱,或节奏感不好,或手指不灵活,或心理素质不好、胆怯等情况,在学习新技能时进步缓慢,需要老师反复示范、讲解,边模仿边指导,才能慢慢掌握,教师往往易将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到这些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生,造成教学时间分配难兼顾、不合理的问题。
微课对策:微课没有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微课预习或复习,让学生慢慢消化、吸收。对于模仿能力弱、节奏感不好、手指欠灵活的学生,建议反复观看微课,依据微课提示的要点慢慢练习。对于心理素质不好、容易胆怯的学生,一个人看微课、一个人练习,没有紧张和压力,易在轻松氛围中习得要领。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教师易于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问题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基数的矛盾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一个教师通常需要承担10-15节辅修课。启蒙阶段,同样的内容在一周时间内需要重复几十次,这种模式的授课过于机械化且效率很低,加之教师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相同内容的情况,大大削减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新鲜感和热情,易导致教学倦怠,影响教学质量。
微课对策:技能实践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其中占比较少的技能要点和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微课形式布置给学生自习,而微课不易理清的知识和必须“一对一”指导的技能实践、动作规范等内容在课堂教学时解决。
问题三:技能实践课课堂示范教学的不可复制性
不同于理论课,钢琴课较为依赖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在启蒙阶段,即便是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的学生,在课下练习时没有老师的指导也容易产生不确定感和迷惑。
微课对策:课后练习、复习、巩固时使用微课,辅助学生温习动作要领、声音效果等立体印象。
问题四:教师示范的可视角度不统一
教师在示范某动作时,往往有最佳的观察视角便于学生领会动作要领,但课堂教学时,局限于空间、环境、学生性格等因素,时常效果不佳。
微课对策:拍摄示范视频时可以选取最佳视角、双视角。手侧方视角方便学生看清手指支撑的手型,手上方俯视视角方便学生看清手部的运动和对应琴键的位置。
二、钢琴辅修课微课设计把握“四个精”
普遍观点认为,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短”指课程时间短,“小”指涵盖内容少,“精”指课程设计精彩,“悍”指内容干练、效果好。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精”不止于“精彩”,还应该是教学目标的精确定位,教学内容的精简提炼,教学设计的精益求精,最后是制作呈现的精彩纷呈。
(一)对教学目标的精确定位需着眼于“教、学、问”三个方面: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和具体问题
教学对象(的类型)越具体越好。学生在微课学习时通常是“1对1”的模式,让学生感到微课内容是为其量身定制的,便于学生各取所需,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零基础的学生和业余考级三级水平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肯定是不同的。假设将微课目标对象精确定位为零基础的学生,那么教师对微课内容的选择也会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程度学生的微课设计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和教师的教学时间成本。
学习目的越清晰越好。主修声乐的钢琴辅修生和主修民族乐器的钢琴辅修生对于钢琴辅修课的学习目的和效果期待可能是不一样的,对此笔者做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大一新入学的钢琴辅修生,人数50名,主专业分为声乐、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和音乐学。问卷星数据分析显示,主修声乐的学生更希望通过钢琴辅修课学习即兴伴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主修民族或西洋乐器的学生更偏向于提高纯粹的钢琴技能,主修音乐学的学生更看重通过学习钢琴提升综合音乐素养。由于调查的范围较小、局限性较大,并不具代表性,但是不妨碍大家注意到学生对于学习目的和效果期待的差异性。因此,学习目的和效果期待越明确,与此对应的教学内容就会越有针对性。
锁定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越准确越好。一方面是教师预测和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另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发现和体会到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一点上,容易犯的错误是只有教师方面的分析和总结而没有学生的互动和反馈,造成问题定位不够准确,教学内容针对性打折扣。例如,车尔尼599第14首的学习过程中,四个学生的左手都弹得不均匀,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预测是学生的手指独立性不够好造成的。但是学生A反馈手指力不从心,虽然没有折指但是坚持得很吃力,那么这应该是手指支撑力不足的缘故。学生B反馈右手跳奏影响了左手连奏的均匀,这是双手不协调導致。学生C表示听不出来自己弹得不均匀,这属于节奏感差、听力欠训练的问题。学生D被教师诊断准确。由此可见,只考虑学生的一家之言也可能不够全面,两方面互补才可定位准确。定位准问题的目的是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此问题不是一个微课能够解决的,即不适用微课形式,如“节奏感差、听力欠训练”问题,应该以其他形式解决之,避免“鸡肋”微课。
举例,《一练琴就变“树懒”,怎么办》。教学对象定位:零基础起步,希望改善识谱速度的学生。学习目的定位:尽快练熟车尔尼599第14首。问题和困惑定位:识谱速度慢,琴键位置找得慢,很长时间练不熟。
(二)对教学内容的精简提炼把握3C步骤:类化(Classify)、去除(Cancel)、归纳(Conclude)
微课短小绝不是把40分钟的传统课程录下拆分为多个小视频,“微”内容体现在浓缩之精华,去除掉“边角废料”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便于快速理解和记忆。
选择主线将内容类化。例如,《弹出美好连奏》——怎样弹出好听的连奏,什么时候应该弹连奏,怎样的连奏才好听。“连音的标记用连线表示,连音奏法是将连线内的音符弹奏得圆润与连贯,成为歌唱性的旋律。初学者弹奏连音时,连音的第一音……在练习中要耐心地体会、倾听和感受。”(来自教材)让人感到复杂,对动作的描述不能产生直观感受,很难理解和把握。把这段文字进行分类:
A记谱:用连音线表示
B声音效果:圆润与连贯,成为歌唱性旋律
C动作:a指尖——触键;b手指——依次弹入键底交接后放松,保持坚挺主动,自然支撑,传递力和重量;c上臂——输送力和重量;d手、腕、肘、臂——保持自然、平稳的协调状态
去除不那么重要的部分,留下最关键、最精华的内容。继续以《弹出美好连奏》为例,最不易理解和误解的是动作部分,最容易“自以为是”的是声音效果。由于声音效果用文字描述收效甚微,鉴于微课的视听属性,可以用一小段对比视频轻松呈现。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只有动作部分的内容。
归纳提炼为要点。接上例,《点·线·面结合——弹出美好连奏》,点:指尖依次奏响琴键;线:手指依次传递重量;面:掌腕肘臂协调平稳。提炼之后形成精华和要点,使学生思路更清晰,便于实践操作和记忆。
(三)教学设计精益求精,简化为“帮助(AID)”三部曲:吸引(Attract)、启发(Initiate)、消化(Digest)
微课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能够应用微课内容,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由于微课的“微”,传统教学设计的循循善诱可能需要压缩至更加核心的程序,但总体框架不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提问、动画、视频或音频、调查问卷、描述现象、紧扣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例如,《即兴伴奏入门五要素》,采用“描述现象”形式,“过年亲戚来串门,爸爸想献唱一首歌,突然要求你帮他即兴伴奏一曲,怎么办”。引出一段旋律,请学生自行发挥,即兴伴奏。大多数学生这就犯了难,由此引起学生学习即兴伴奏的兴趣。
启发引导的形式可以是练习要点、练习窍门、方法步骤、作品特点、作品风格、音乐形象、音乐效果、曲式简析、和声构架、难点解析等。例如:《三步判断单旋律调性》,采用“方法步骤”形式,一看调号,二看第一完整小节,三看结束音/和弦。
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与实践应用紧密相连。对于实践类的微课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的基本形式;理论类内容,采用练习、小测试的形式。例如,《旋律中倚音之判别》,属理论类内容。课后作业布置几条旋律:“请圈出旋律中的倚音”。小测试:“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倚音?”
(四)多用钢琴微课“三宝”:影音、图片、加料谱例
微课的内容大于形式,所以“中不中用”比“好不好看”重要,当然能精美就更好了。为了方便、快捷、高效地制作,微课不必太复杂,只要言简意赅能陈述清楚需要交代的问题即可。否则,对于不太熟悉电脑、软件和网络的教师来说,微课即没有提供便利更是负担。设计时可侧重考虑:
多用影音。钢琴课传统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运用是相当匮乏的,我校的钢琴辅修课都是在琴房进行,没有多媒体设备。好在现在学生都有了手机,就用手机和微课来代替公共多媒体。比如,在讲解小步舞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时,安排一段宫廷小步舞视频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了(课堂上的微课“掐头去尾”可以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出现)。因为钢琴课是一门关于声音、动作的“立体”的技能课,课下的微课更需要影音的强力支持。例如,学生在复习连奏弹法时,配上范奏视频的微课自然实用性更强。
多用图片。图片在所有微课运用里都是最重要的,文字是抽象的,图是具象的,文字转化为图片过程直接由图片替代,直观、易懂。比如,《弹钢琴易犯的错误手型》,描述一大段不如摆上几张图片。
多用加料谱例。“加料”指在谱例上做点手脚,一类是实时谱例(动画谱例),如“西贝柳斯”中起始红线会随着声音推进的谱例。以往,学生反映播放影音时想对着谱看,但是又听不出来弹到了哪里。如果为影音配合上动画谱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从制作技术上来说,可以用Powerpoint、Camtasia等软件的“录屏”功能将动画谱例录下,再与范奏视频合成在一起。如果觉得太麻烦,可以将谱例拆成四小节一行的图片,随着音乐的推进手动切换。另外一种是根据讲解内容在谱例上涂色、标记、勾画,比口述“某行某音”更清晰明了。
三、“三点连一线”建设分类资源库
我们的微课定位为碎片化、点状化,各点之间不建立逻辑联系,不替代系统的面授教学模式,作为传统课堂模式(或翻转课堂模式)的辅助与补充,主要用于学生预习、复习、自习阶段。建设资源库的目的是节省教师重复教学以及学生自学、复习搜集资料的精力和时间成本。需要什么就从资源库里“取”什么,可灵活组合,依需搭配。分类建设是为了“取用”便利,针对性强。要尽可能做到真正切合学生的需求,不管是标签的分类还是内容分类都还须坚持本文第二章内容“精确定位‘教、学、问三法”的理念——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具体问题,三点连成一線。
(一)以学生的程度来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零基础、1级、2级、3级、4级、4级以上几个阶段。每节微课都会标注适用程度,有些更适合零基础——启蒙阶段的学生使用,有些只适用于4级以上程度的学生,还有些多个阶段适用。由“教学对象”定位出标签,如:演奏零基础、演奏1级、演奏2级等;即兴伴奏零基础、即兴伴奏初级等。
(二)以学生的学习目的来分类
比如,想了解钢琴乐器的入门知识(关键词乐器);想知道坐在钢琴前多高多远才合适,手应该怎么摆放(关键词入门);想了解乐谱上的某一记号代表什么意思(关键词记谱法);想提升技术水平的某一方面(关键词技术);想了解某一作品的练习要点、训练目的(关键词某作品);想简略了解某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关键词某时期)等等。“学习目的”定位出一级关键词,如:乐器知识、入门准备、基础奏法、技术训练、记谱法、技术提升、作品体裁等。
(三)以具体问题和困惑来分类
比如,钢琴的三个踏板有什么作用(关键词踏板);乐谱上的小波浪该怎么弹(关键词波音);总是弹不均匀怎么办(关键词均匀);这首作品练起来不知所云,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关键词音乐内容);弹着感觉不是那回事,弹什么不像什么(关键词音乐形象)等等。“具体问题”定位出二级关键词。例如:发音方式、乐器性能特点、踏板等(对应一级关键词“乐器知识”);坐姿、手型、线谱位置与琴键位置等(对应“入门准备”);连、断、跳(手指跳、手腕跳、手臂跳)、落提(对应“基础奏法”);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对应“技术训练”);速度术语、谱号、调号、拍号、力度记号、各种奏法记谱、表情术语(对应“记谱法”);音型模式练习、键盘和声练习(对应“即兴伴奏入门训练”)等等。
笔者对资源库未来的憧憬是,假设搜索“演奏2级”“保卫黄河”“音乐特点”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出完全匹配搜索人需求的微课。这要求资源库的资源足够丰富,涵盖内容足够广泛。但值得强调的是,对某些内容是否需要制作成微课需思考和判断,微课不是追风赶潮,其价值应该体现在实用性上,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于微课载体,不能通过微课解决的问题和没必要通过微课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换其他方式。
目前,我们的分类资源库以低成本低门槛的QQ群共享形式存在,库存慢慢积累到一定规模之后,有资金和更多脑力和劳力支持的情况下,希望能构建一个专门服务于钢琴教学的微课资源库APP,教师和学生均可上传微课,教师的微课服务于学生和课程,学生的微课用于反馈和自我评价、交流互动。所有人可以对微课打分,有奖励机制等。APP还具备课后测试、监控浏览量、统计分析等功能,方便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中强调:“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其中“有效”二字至关重要,微课从设计到制作都必须紧扣“有效”二字进行。对于技能实践课来说,如果微课的融入,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上面,却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作用,那是毫无意义的。
笔者将微课融入到日常教学之后(观察期为一学年),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较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
采用了微课预习之后,学生来上课的目的性增强了,有备而来、胸有成竹。即使有困惑之处也是经过思考和反复演练后提出的问题,较之前成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反复赘述的内容明显少了。
采用了微课简析练习窍门和录制范奏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原预测要三周才能弹好的作品,两周可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练习窍门的分析指导,因此可以放到微课中呈现,需要的同学去“取用”。对于范奏微课的反馈,学生们表示,更喜欢在自己练习过后再看范奏,印象更深,示范效果更好。
微课讲解作品音乐特点比课堂面授时讲解作用大,作业完成得更流畅,表现力也有提升。总结经验后发现,布置作业时当面对学生讲解,学生将乐谱转化为音响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教师边范奏边讲解,也不如学生自己练习过、体验过之后的接受度高。学生反馈,练得差不多熟练时看微课讲解比较容易找到感觉。
笔者希望能够将钢琴微课的应用常态化,从现阶段的“内容大于形式、呈现较简陋”逐步完善至内容与形式都精彩的微课。更要适应科技的发展速度,迎接微课的新变体、新面貌,继续在提高教与学效率的道路上深造,寻找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绪营,熊洁.微课:快学、快用、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 张霞.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5(3).
[3] 庄素霞.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0(8).
[4] 王彤.高等职业院校钢琴微课开发与教学资源库建设[A].张永洲.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论文集(下册)[C].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