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
[摘 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探索如何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的新机制,这项措施不仅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生动力。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难题,本文就改革的现实诉求和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进项了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实诉求;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根据各地的情况探索最合适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求相关部门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的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新常态情境下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策略。经国务院同意,2015年5月农业部、中农办和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9个县市区作为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试点,历经两年,各试点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为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7年3月,在全国第一批29个试点的基础上又选择了100个县市区的改革试点。
1 新常态情境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诉求
1.1 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环境支撑
“扩内需、调结构、稳增长”的措施之一即建设新型城镇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即消除制约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二元机构,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促使村落融入城市,引发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适应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农村集体产权存在较为严重的归属问题,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新常态下如何为新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环境支撑是广大农民的现实诉求。
1.2 创造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载体和平台
农村地区有各自的生产优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发展战略、制度和平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并不能转化为经济产出,带来经济效益。改变当前单一的农业结构,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业附加品,适当将农业“垃圾”变为工业原材料,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转型升依赖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二是解决农村工业发展中资金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产权,通过产权流转让农民转为“农业工人”;三是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集中经营土地,开展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市场化农业服务。
1.3 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保证就业、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村众多年轻劳动力转战城市,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为解决两者的问题要从农村入手,鼓励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自主创业,将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创新和创业是激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农村范围内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新的合理的农村产权制度建立“淘宝村”“淘宝县”等诸多农产品销售平台,为农民提供战略和人才支持,激发农民创业的热情。
2 农村产业制度改革当前须解决的难题
2.1 明晰农村集体产权
产权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现有法律定位模糊,实际生产中存在农村集体产权虚位与缺位的问题,即农村集体产权主体的确定问题和土地承包权及宅基地确认的问题。我国相關法律虽然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或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对“集体”或“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却没有做出统一的界定。因此进行确权颁证工作中如何确定集体产权主体已成为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现行土地的分配制度为“均田制”,为了保证土地承包制的稳定性,国家做出了政策30年不变的规定,产生的问题是现在农村新增人口没有承包地,人口减少承包地不减少。如何保证农民权利公平、如何勘查宅基地的界面和界线、如何确认权属的变动和归属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分摊改革成本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是要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后农村必然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安置和就业即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机会成本。具体而言这些机会成本包括:农民进城的安置成本,保守计算一个农民进城的安置成本为10万元,大约有1/3的农民需转为城市居民,总成本约20亿人民币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城市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供大于求,当大批的农民转为城市户口若无法合理安置就业,成为新一代的无业游民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隐患。
2.3 确保农民权益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刚性约束是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损害,新一轮的农村产权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分享土地的租金收益和资本化收益。相对而言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在改革中缺少话语权,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出现利益冲突时如何保证农民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产权制度改革,同时要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
3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路径选择
3.1 明晰产权,夯实基础
“赋权于民”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保证农民的占用、收益、有偿退出和抵押、担保、继承权,保证农民的农村集体所有权。将农村集体资产的权能进行分解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把土地的产权分解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多有权归农民集体,承包权由农民享有,可以流转和转让经营权等。明晰产权是保障农民各项土地权利的基础。
3.2 建立成本分摊机制
土地是国家的稀缺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其预期收益就会随之消失。回归到产权改革,农民拥有的部分土地被开发利用,该土地的发展权随之消失,这就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带来的机会成本。该成本不能由农民承担,也不能由基层政府独自承担,应该有县级以上政府利用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共同分担。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求,制定法律法规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通过不同的集体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形成新的土地开发理念。
3.3 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由城市带动农村共同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推动農村资产的资本化和农民财产物权化,但具体做法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经过权衡利弊后再作出决策。可以首先对村民委员会进行改革,剥离出村民委员会的经济职能,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使集体经济职能。该组织是在农民自主、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组织代表的是农民集体,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必须推进的任务,对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涉及调整多个主体的利益关系,该制度的改革必然要改革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比如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从保障水平、覆盖范围等方面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征地的范围等,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宽松的环境。另外,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相关配套政策也是产权改革重要的环境背景,政府要尽快落实改革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张龙耀,王梦珺,许玉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自山东枣庄的初步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5(06).
[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政策问题研究”课题组,夏英,袁崇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与管理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广东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4(08).
[3] 关玲玲.突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瓶颈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J].吉林农业,2018(16).
[4] 施端银,张玲萍,徐炯.温州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7(12).
[5] 马春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过程解析与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6).
[6] 贺卫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诉求及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