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形态研究”专栏主持人语

2018-05-14 12:46田联韬
歌海 2018年1期
关键词:锣鼓哈萨克族学界

田联韬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音乐学界对音乐形态研究是比较重视的,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学界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或者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进行研究,相对来说忽略了对于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研究。从目前情况看,音乐的文化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而对音乐的形态研究相对关注度有所减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音乐界一些老一辈的音乐学家还保持着对音乐形态研究较为重视的传统,而年青学者则比较侧重于音乐文化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包括音乐形态特征、音乐风格、音乐的地域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始终是民族音乐学应该关注的工作内容。本期四篇文章的作者来自贵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有关中国音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探讨。

杨胜兴的《鄂西南薅草锣鼓的音乐形态分析》,对鄂西南薅草锣鼓的宫调系统、曲调体系和节拍节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该流传区的薅草锣鼓虽然还是在劳动中演唱,但由于表演时演唱和锣鼓演奏轮换进行,演唱较少受到锣鼓乐的限制,从而逐步发展成为音乐形态比较丰富,艺术性较强的民间歌种。

齐柏平的《楚人“引商,刻羽,流徵”新解——论巴楚音乐文化在土家族民歌中的体现》,以古代“引商刻羽,杂以流徵”之说,引发出音乐领域古今乐曲的形态特征问题,作为论文的讨论对象,从楚地地域文明与音乐传统和竹枝与“引商,刻羽,流徵”两个方面,探讨了土家族地区民歌与古代巴楚音乐之间的联系,认为土家族的民间音乐现有的音乐形态特征,与古代流传至今的音乐描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相印证,可以发现古今音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张鹤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人生仪礼音乐之共性》,通过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不同部落及同一部落的不同地域的人生仪礼仪式歌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音乐形态的共性特征,从而获知部落迁徙、游牧生活方式和哈萨克族语言的一致性等条件,是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人生仪礼音乐产生共性条件的重要因素。

石秋月的《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把郭尔罗斯蒙古族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对它的产生、分类和音乐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是东蒙民歌的代表。它不僅体现了音乐形态的区域性特点,而且具有特有的音乐风格,从而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尽管当下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还存在诸多争议,对于音乐本体分析的方法也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期刊载的四篇文章试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对象的音乐形态进行探索,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研究的重视。

猜你喜欢
锣鼓哈萨克族学界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