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琼
[摘要]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土资源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研究人口、产业、经济发展与国土增速是否协调,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调性;人地业;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1 重庆市城镇化现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点。2005~2015年十年间,重庆市GDP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近三年GDP增速更是“三连冠”领跑全国。全市快速的经济增长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2016年末,重庆市常住人口3048.43万人,城镇人口1908.45万人,城镇化率为62.60%。与2012年相比,增加5.62个百分点,年均增速3.39%,高于期间全国城镇化年均增速2.72%。总体来看,重庆市人口城镇化呈稳步上升趋势,并高于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
2 “人地业”发展协调性分析
2.1 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情况
分析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协调性,重点是在分析人口城镇化率与土地城镇化率的关系,当前主要是通过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PI1)予以反馈,其中:
EPI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率
弹性系数越接近1,协调性越好(下同)
据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98116.07hm2,相比2012年增加37181.06hm2,增长幅度为23.10%。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48.4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08.45万人,相比2012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230.34万人,增长幅度为13.73%;人口城镇化率为62.60%,相比2012年增加5.62个百分点。
数据分析显示,2012~2016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率比值为1.68,人地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分年度来看,2012~2016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2.2 第二产业与工业用地协调发展情况
当前,国家对于一、二、三产业对应哪类用地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意义上,认为第一产业对应的是农用地,第二产业对应的主要是工业用地,第三产业是除农用地、工业用地、建筑业用地外的其他用地。结合重庆市实际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重点对第二产业与工业用地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是通过工业用地增长弹性系数(EEI1)反映:
EEI1=工业用地增长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据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重庆市工业用地面积为53064.25hm2,占城镇建设用地26.78%;相比2012年增加14398.67hm2,增长幅度为37.24%。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末,第二产业增加值7755.1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4.17%;相比2012年增加用地1582.83hm2,增长幅度为25.64%。
数据分析显示,工业用地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值为1.45,两者总体协调程度较好。分年度来看,2012~2015年,工业用地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2016年工业用地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
2.3 经济与城镇建设用地协调发展情况
分析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协调性,重点是分析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与GDP增幅是否协调,本研究主要通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GDP弹性系数(EEI2)来反映两者的协调性,其中:
EEI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率/GDP增长率
据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98116.07hm2,相比2012年增加37181.06hm2,增长幅度为23.10%。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生产总值为17558.76亿元,相比2012年,增加6149.16亿元,增长幅度为53.89%。
数据分析显示,城镇建设用地与GDP弹性系数为0.43,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协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呈现GDP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速,总体集约节约较好。
3 结论与建议
结合以上数据分析,重庆市人口、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增速发展不够协调,第二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增速协调程度相对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促进“人地业”协调性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3.1 强化规划管控引领作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编制实施国土规划,全面分析土地、资源、人口、产业基礎数据,根据人口最高峰值规划用地总量,让产业跟着国土空间功能定位走有科学依据,建设用地随人和产业走有保障,切实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和城镇布局,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开发、保护、整治“三位一体”格局。
3.2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人定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变化趋势,加大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建设用地供给,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国土资源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同时,应深化“人地”挂钩政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激励机制,提高区县转移人口积极性,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作用。
3.3 强化工业园区集约节约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推进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支持园区集群发展,提高招商引资门槛,实行投入产出强度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立体开发,支持企业“向空中发展,向地下挖潜”,鼓励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容增效。
[参考文献]
[1] 廉维亮.使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环境、资源、效益值最优化[N].人民政协报,2013-06-21.
[2] 浙江省2006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执行情况[J].浙江国土资源, 2007 (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