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在中学新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14 14:27王亚宁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课例

【摘要】新诗的朦胧、多义性成为中学生解读的一大障碍,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语言的言外之意,運用其理论指导新诗教学,揭开诗歌神秘面纱,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新诗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话语就其静态与动态层面划分,有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也叫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语言意义,即表层意义,较好理解,因此,新诗教学主要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解读诗歌深层意义中的应用,即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诗语用意义的解读。

一、品读诗歌色彩和音韵意义

色彩词在诗歌作品中具有独特的语用效应,可以增强语义特征,更好地描摹出事物的色彩特点。修辞上就有一种手法叫“设色”,即色彩在语句中的精心设置表达。这里的色彩词指颜色上和感情上的色彩,比如诗歌中一些冷暖色调的词语。在教学新诗时便需要关注这些色彩词,品读词语的言外之意,帮助解读诗歌。

顾城诗歌中颜色词较多,其中的一首《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被冠以童话诗人,大多数诗歌短小,难以理解,耐人寻味。教材中曾选取的《远和近》也是他的经典诗歌。教学这首《感觉》很自然地把目光聚焦在三个颜色词:灰色、鲜红和淡绿。引导学生说一说对三个颜色词语的感性认识,灰色是压抑的、灰暗的,诗中的天、路、楼,甚至雨都是灰色的,鲜红与淡绿是明艳的,而且走来的是两个孩子,学生便会联想到希望、生命、有活力。某位教师在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先是请学生感知两组色彩鲜明的画面,祖国被侵略前后画面的对比,整体感知画面后,带领学生总结两组词语,让男生找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女生找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新生,辽远,温暖,明朗……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感觉到诗人的爱与憎,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这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画面与色彩,探析诗的情景与色调,进而深入解读诗歌情感。

新诗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但也有所变化,已不遵从“异音相从”,“同声相应”也大都在句尾。诗歌的音韵和谐不仅为诗歌增添优美的旋律,而且在表情达意方面也别有深意。教学戴望舒《雨巷》便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脚。诗中“悠长、雨巷、丁香、姑娘、芬芳、彷徨、一样、惆怅、眼光、迷茫、女郎、篱墙”等,诗歌采用的是一韵到底,押“ang”韵 ,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每行相隔不远押一次韵,像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产生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舌根鼻音“ang”的反复出现,产生一种忧郁缠绵的节奏,而且此韵不止出现在行末韵脚,诗中也反复出现,并大都附着在诗的主体意象上,如雨巷、丁香、姑娘,给人一种在整首诗中流动,贯穿全诗的感觉。学生体会整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便很容易感受到诗歌舒缓沉重、飘忽蕴藉的情感。因而,品读新诗的色彩意义和音韵意义,有助于感知诗歌的深层意义,从而全面解读诗歌。

二、探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

品读新诗总会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诗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诗歌言外之意的探究与学习。

比如洪镇涛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有位学生提问:“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先用了‘我想,又用了‘定然,这是不是有矛盾?”这名学生认为明明是想象,为何又那么肯定。学生通过探讨,得出表面看这里写的是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天上人们生活的幸福,实则言外之意是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想象中的肯定更坚定了诗人追求理想的信念。

三、把握诗歌内容的主题意义

新诗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等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艺术效果隐藏在似懂非懂、可解不易解的矛盾中,师生需在不断地解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诗情。艺术手法的特性和诗人情感的隐含性,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义性。新诗教学并不是以往正确答案的灌输,并不强调解读的唯一性,但每一种解读都应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的。郭初阳老师教学的《祖国啊,我亲爱的》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针对舒婷25年后面对自己写的这首诗直呼“受不了”,与学生做探讨,其中有一段交流,学生认为此诗很空虚,写得很长,但又好像没有意义,还有学生插话祖国没有什么好讴歌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由于学生对诗人表达语言的不喜欢,直接否定了整首诗的主题意义,甚至有同学还出现语用失误现象。郭老师在后面的环节中及时引导,使学生很快找到解读方向。诗人后来的“受不了”的确与25年前的诗歌大环境、诗人的表达有关,学生的确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解读诗歌,但应该有理有据,而不是简单地否定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教师与学生探析诗歌的主题意义时,线始终要握在教师手中。比如教师教学牛汉的《华南虎》,有学生解读为保护动物的主题,学生由于缺乏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而做出误读,教师需及时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切不可认为是学生的创新解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教学新诗,带领学生品诗歌色彩、音韵意义,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主题意义,更好地感诗情、品诗味、诵诗韵、作新诗,丰富新诗课堂。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洪镇涛.《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5(7).

附 注

本文为2017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语用学视野下的现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SJCX17_0691)。

作者简介:王亚宁,女,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教师。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理论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美剧中拒绝策略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艾丽斯.沃克_紫色中男权话语的显现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