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一个述评

2018-05-14 17:05王蕾吴东立高凌云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王蕾 吴东立 高凌云

[摘要]随着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与农村信用合作单独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的研究成果,着重对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机理、耦合效应做一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农村领域耦合机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互联性交易、关联博弈以及声誉效应,而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效应主要体现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提升农村信用合作契约有效性两个方面。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信用合作;耦合机理;耦合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合作社产业合作资金缺乏、农村信用合作风险频发,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有序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习总书记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即产业合作、信用合作、供销合作为一体,通过资金与产品生产、销售之间的互动关系,真正实现资金服务产业、产业回报资金。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将农村闲散资金聚集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同时产业合作通过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为信用合作提供担保。

Shubhashis(1987)认为即便信贷市场存在扭曲,通过产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互联交易,帕累托仍然是有效的。在合作经济领域,经济学家就互联性交易、关联博弈及声誉效应做了深入探讨。本文回顾了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的耦合机理,着重梳理关于两者关联发展的耦合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加快我国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发展,并应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相关理论,构建适应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机理模型,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稳健发展。

2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机理

2.1 互联性交易

互联性交易即指交易一方卖出或买进一项产品(服务),其条件是对方必须买进或卖出另外一种产品(服务)(Bell等,1989)。农村市场上存在很多互联性交易的例子,正是这种互联交易解释了农村市场上的特殊性(Basu,1983)。Shubhashis Gangopadhyay等(1986)认为农村市场上互联市场交易的商品价格通常有别于非互联交易的价格。Mitra(1983)通过互联理论研究了市场价值的“扭曲”程度以及这些扭曲是否有益。另一方面,Basu(1983)则主张这种互联性并不总是会导致价格扭曲。Shubhashis Gangopadhyay等(1986)提出两个经常相互关联的市场是土地市场和信贷市场。Griffin(1974)有关土地市场上研究发现,信贷是多元化市场上的共通要素。Bhaduri(1973,1976)和Ghatak(1976)认为农村信贷市场的利率非常高,而Gardhan-Rudra(1978)则通过互联性交易证明了一般情况下,利率是很低的。Mitra(1983)、Braverman-Stiglitz(1982)认为无论是高利率还是低利率,都可以通过互联现象和不同风险偏好来解释。Gangopadhyay等(1984)指出,在相互关联的情况下,与市场利率相比较,生产利率往往会很低,而消费利率会较高。Shubhashis Gangopadhyay等(1987)認为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是通过产品市场的不完善体现出来的,而信贷的偿还实际上应该是通过将农户的农作物以低于市场价格转让给放贷人的方式进行,通过构建小农户与放贷人在信贷市场与产品市场上的关联交易模型发现关联信贷在特定条件下既能使农户以较低成本获得贷款,又能使放贷人效益最优。

2.2 关联博弈

所谓关联博弈是指两个或多个博弈具有相关性(罗必良,2009)。 Granovetter(1985)认为通过一种声誉机制,社会网络中的规范和信任能够抑制合作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一个参与人在经济博弈中可同时参与交易域与交换域的重复博弈。团队合作可以实现与私人生产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Chinn,1979;Putterman,1987等),而Alchain等(1972)则认为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团队合作的生产效率较低。我国学者林毅夫(1990)认为保留社员的退出权是保障合作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国外也有学者主张,允许合作社社员退出,必须制造一些退出成本,以此来保障契约的稳定性。罗杰(2005)认为以信任为载体的民间信用组织内的金融契约可与社区内其他交换域信息关联,达到激励参与人遵守合作契约的效果。关联博弈在合作经济理论中具有广泛应用(罗必良,2009)。Braverman等(1988)认为信用合作社内所有社员共同承担借款人的不良贷款风险,如果合作社管理者与借款人之间存在“更亲密”的关系,那么这就是信用合作的“软肋”。Monika(1989)则认为在信用合作社内加强信用合作与其他交易的关联,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能够提高还款的概率。

2.3 声誉效应

在重复博弈中,往往会形成“声誉效应”。“声誉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契约。在重复博弈交易中,声誉损失的代价就是终止交易、丧失未来收益。Robert等(1979)将声誉引入到博弈模型中探讨声誉与回报之间的影响关系。Kreps等(1982)在Selten(1978)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不完全信息,举例探讨声誉在产业组织中的作用,充分肯定了获得或保持“声誉”在重复交易中的作用。并通过声誉机制,组织过去的行为将会影响到组织未来的行为。John Kennes等(2003)对厂商虚假宣传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与声誉不良导致的长期损失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声誉机制的价值。他们认为声誉机制通过特殊算法归拢交易双方的信息,对比当前的机会主义行为与下一期的声誉水平。声誉机制更重要的是起到信号识别的作用,通过筛选出高质量的产品、更可信的销售商最终提高社会福利(余津津,2003)。Cole等(1996)指出,声誉具有溢出效应,不仅仅对既定交易领域内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辐射到其他相关领域。金雪军、余津津(2003)构建博弈模型证明出,声誉效应能够有效制约具有信息优势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交易双方的博弈由“不合作均衡”转向“合作均衡”。

我国农民合作社是一个封闭性的组织,由相互熟悉的农户组成,具有信息优势。声誉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量。在产业合作的博弈过程中,社员与社员之间、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积攒了一定声誉信息,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信用合作,社员与合作社可依据借款人在产业合作中的行为,判断是否允许借款人参与信用合作,进而降低信用合作的违约风险,提高互助金使用效率。

3 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效应

3.1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Masuku(2009)认为信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购买种子、肥料等行为都是在农产季节前产生的,而回报在收割后才会实现。Dlamini(1977)认为获得信贷的农户更倾向于采取高效措施来提高收益率。Mavimbela等(2010)利用CD函数研究了信用合作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发现信用合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中有成员是信用合作社会员的,他们的家庭平均玉米产量是非会员家庭的2.6倍、土豆平均产量是非会员家庭的2.7倍、大豆平均产量是非会员家庭的2.2倍;James Gitonga Kamakia(2012)研究肯尼亚小农户信贷利用对咖啡生产的影响发现,农业和畜牧业部门很难处理农户的信贷问题,而通过信用合作可减少小农的贫困、提高咖啡的生产率和质量标准。夏英等(2010)通过对天津宝坻区民盛养鸡专业合作社的个案研究发现,实行内部成员信用互助,其效果不仅使得养殖户扩大了生产规模,更是带动了社区肉鸡养殖的发展。杨军等(2015)通过DID-PSM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互助资金显著满足了贫困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

3.2 提升农村信用合作契约有效性

Shubhashis Gangopadhyay 等(1987)认为,信贷市场与产品市场的最优契约关系是唯一的,且能够使得信贷机构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在通常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信贷关系模型中(如Stiglitz,1974),生产贷款的利率并没有偏离市场利率,甚至低于生产贷款的市场利率。夏英(2010)认为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是发展合作进入即破解农村金融问题的一种有益探索,并且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郑宏、陈英(2012)认为在合作社内开展信用合作具有信息获得、贷款监督等优势,能够克服农村进入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难题。陈东平(2016)通过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之间的互联交易理论范式发现:①合作社社员相互间的生产活动与信用合作之间的关联发展互为条件性;②依托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具有契约封闭性,降低风险;③合作社的“二次返利”分配安排实现了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联结的同时性。在这三条基础上,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的耦合发展提升了信用合作契约治理的有效性。肖琳等(2016)利用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社2011~2014年数据验证了“资金+产业”的合作模式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绩效为正相关关系,且权重较大。米运生等(2016)认为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中,产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互联发展,能够通过“声誉机制”,能够达到合作声誉与声誉租金最大化的效果。而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與产业合作的耦合发展,通过两个市场的信息传递,形成信用合作担保品的替代机制,降低了信用合作的交易成本。

3.3 小结

合作社产业合作与信用合作耦合不仅能扩大现有合作社的生产规模,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的契约有效性,减少资金风险,使得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稳步发展。当前我国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在合作社内发展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和资金业务的优势,并将研究重点瞄向该领域,但目前尚未有学者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将我国的合作社产业合作与信用合作耦合机理阐述透彻,我国的合作经济研究起步较晚,国内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国外有很多学者通过互联性交易、声誉效应等来研究产品市场与信贷市场关联发展,相关理论较为成熟。

4 总结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首先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互联性交易、关联博弈及声誉效应的研究。在我国农村市场上,互联交易是广泛存在的。通过产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关联交易、经济活动参与人产业合作行为与信用合作行为的关联博弈,在声誉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解决了参与人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契约的安全性。

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农村信用合作单一发展存在合作社产业合作融资有限、农村信用合作风险难控、互助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农民合作社中同时开展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即产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互联,利用合作社封闭性的特点,充分把握信息优势,在合作社内创建声誉机制,形成“组间监督”,降低了外部监督的成本。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可以援用文中阐述理论,构建我国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耦合发展的机理模型,从理论框架上来阐述我国农民合作社产业合作与信用合作究竟该如何耦合,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A.A.Alchian,H.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12):77-95.

[2] Basu,Kaushik.The Emergence of Isolation and Interlinkage in Rural Markets.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Vol.35,No.2(1983),pp.262-280

[3] Braverman,Avishay and Stiglitz,Joseph E.Sharecropping and the Interlinking of Agrarian Marke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

[4] Bhaduri,Amit.A Study in Agricultueal Backwardness Under Semi-Feudalism.Economic Journal.1973.March.

[5] Bhaduri,Amit.On the Formation of Usurious Interest Rates in Backward Agricultur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1976,December.

[6] Bardhan,P.K.and Rudra,A.Interlinkage of Land,Labor and Credit Relations:An Analysis of Village Survey Data in East India.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8.

[7] Braverman A. and J.L.Guasch.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redit Cooperatives.PPR Working Paper No.7.The World Bank.1988.

[8] Cole H.L and Kehoe P.J,Reputation Spillover across Relationships:Revviving Reputation Models of Debt, NBER WorkingPaper.1996.

[9] Dlamini VM (1977). The Role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waziland. Unpublished B.Sc.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University of Swaziland, Luyengo, Swaziland.

[10] D.L.Chinn.Team Cohesion and Collective—Labor Supply in Chinese Agricultur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79(13):375- 394.

[11] David M.Kreps and Robert Wilson,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53-279.

[12] Ghatak,Subrata.Rural Money Markets in India Delhi MacMillan Company of India.1976.

[13] 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

[14] Griffin,K.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Change,Macmillan.1974.

[15] John Kennes and Aaron Schiff.The Value of a Reputation System.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3:1-29.

[16] James Gitonga Kamakia.Influence of Credit Utilization by smallholder farmers on Coffee Production:A Case of Karithathi Farmers Cooperative Society in Kirinyaga Country Kenya.Working Papers.2012.

[17] L.Putterman,G.Skillman.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3(17):530-539.

[18] Masuku MB (2009). Access to credit by smallholder farmers:Implications for policy. UNISWA Res. J. Agric. Sci. Technol., 12(1):23-32.

[19] Mitra,Pradeep K. A Theory of Interlinked Rural Transaction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3(20).

[20] Michael Cook.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in the U.S.Agri-Food Industry:A Ccomparative Study of Firms and Cooperatives.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2016.

[21] Monika Huppi and Gershon Feder.The Role of Groups and Credit Cooperatives in Rural Lending.Agricultural Policies Working Papers.1989.10.

[22] P. Mavimbela, M. B. Masuku1and A. Belete.Contribution of savings and credit cooperatives to food crop production in Swaziland: A case study of smallholder farmers.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21)2868-2874.

[23] Robert W.Rosenthal,Henry.Landau.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Bargaining with Reput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979(20),233-255.

[24] R.Selten.The chain-store paradox,Theory and Decision.1978(9):127-159.

[25] Shubhashis Gangopadhyay,Kunal Sengupta.Interlinkages A Theory of Interlinkage in Rural Markets.Oxford Economin Papers.1986:112-121.

[26] Shubhashis Gangopadhyay and Kunal Sengupta.Small Farmers,Moneylenders and Trading Activity.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7:333-342.

[27] 陳清华,杨国涛,董晓林.村级互助资金与扶贫贴息贷款的动态减贫效果比较[J].经济问题,2017(08):7-27.

[28] 陈东平,张雷,高名姿.互联性交易与股份合作制专业合作社内信用合作契约治理研究——以旺庄专业合作社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5):28-35.

[29] 董晓林,朱敏杰,张晓艳.农民资金互助社对农户正规信贷配机的影响机制分析——给予合作金融“共跻监督”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6(01):63-74.

[30] 李明贤,周蓉.异质性社员参与农村资金互助业务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02):77-82.

[31] 罗必良.村庄环境条件下的组织特性、声誉机制与关联博弈[J]改革.2009(02):72-80.

[32]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3] 罗杰.基于关联博弈和 声誉的私人契约执行机制:特殊信任主义条件下的民间信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06):64-65.

[34] 赵锦春,包宗顺.利率市场化、信贷配给与农民资金合作社的风险控制[J]农村经济.2016(06):71-76.

[35] 米运生,曾泽莹,何璟.农村互联性贷款的存在逻辑与自我履约——基于声誉视角的理论分析[J].经济科学.2016(3):100-113.

[36] 汪三贵,陈虹妃,杨龙.村级互助金的贫困瞄准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9).

[37]夏英,宋彦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38] 肖琳,陈东平.资金与产业契合下的资金互助模式探索——以江苏盐城市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为例[J].财会通讯.2016(05):46-48.

[39] 余津津.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10):60-63.

[40] 郑宏,陈英.基于贷款需求下的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程度和行为考察[J]农村经济.2012(11):53-56.

猜你喜欢
农民合作社
秦皇岛市农民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研究
市场结构对农民合作社议价权的影响
基于客户攻坚的合作社市场推广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民合作社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农民合作社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农民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