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
【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课堂,课堂效果的凸显在于方法。引用流行素材,之于学生,可以更好地贴近他们,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和成绩;之于教师,能以丰富灵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驱动教学进程,活化课堂教学,深化传统教学模式和类型。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因势利导、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体现,突出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流行素材;栏目;歌曲;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电影、图书馆、自然风光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課程的资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因其多样化的存在对于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生活化语文”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深加工”,教师应该学会也必须学会提炼生活中的点滴流行素材,让沉闷刻板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妙趣横生。笔者认为,如果语文课能够正视、挖掘和运用社会资源、流行元素,教给学生正确、优雅的表达,教会学生试着思考社会、人生、真理,帮助学生联想激发、多维创新,更新学习方式,也许更容易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同步提升,产生课堂效果的最大动能。流行元素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我曾尝试不同程度地将其引入教学,下面结合几个教学实践来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
一、情境创设,以新取胜
语文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以《朗读者》的模式学散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紫藤萝瀑布》,它是当代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的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充分借用当季流行热播的央视栏目作为我的课程形式,以嘉宾的身份做客,用感悟的心得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在朗读中品读内容,从而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理解作者情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作者用文字描绘的画面转换成自己脑中具体可感的形象,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堂强化,以妙夺人
现代教育理念处于理论大爆炸时代,语文课堂想要真正实现“双赢”,语文教师必须摒弃单纯的知识性讲授教学法和华而不实的小组讨论法,摒弃“秀场”一样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之际,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低头族”们寓学于乐,三步骤过一个时尚的新年。第一步,用手机记录春节前后热闹繁荣的场面,可以拍摄事件,讲述自己的见闻,也可以刻画细节,完善自己的理解。每天上传优秀记录最多的同学会获得一些鼓励。第二步,用平台表现自己的节日。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中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指引着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温情别样的回忆。因此,学生抓住特殊的时机,在微信、微博、家校群等平台上,收集自己经历的民俗,如除夕夜归家小聚,初一拜天祭地、尊老敬老、磕头祈福,灯笼、社火、龙狮队、秧歌舞更展现了一派欢腾和谐。用小场面表现大景观,思考、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第三步,说出你的爱。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不仅选择默默无闻的方式去体会,也要学会得体地书写和表达:一条温馨的祝福信息,一个动人的家庭故事,一则妙趣横生的字谜,一副优雅别致的对联,等等,统统都是表现心声的宣言。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不是课堂的诗词歌赋、听说读写,它才能助推学生的合作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织,才能成为新时期“大语文”教育的基地和磁场。
三、紧扣内涵,以情动人
有一段时间,《你是我的眼》这首歌曲突然很流行,它的旋律深沉悠扬,歌词细腻动人,很是励志。联想到学生在写作方面的问题后,我开始了一节“谁是我的眼”的作文指导课。这节课上,我们听歌曲、谈歌词,前半节课学生非常兴奋。紧接着我话锋一转,围绕这支歌曲讲了失明音乐人萧煌奇的感人故事,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歌曲的深意。趁热打铁,我说起了史铁生,在身患重疾时仍不忘寻找生命的支柱,最后以自己的平凡故事收尾,告诉同学们生活中有疾病、有死亡,更多的是挫折和失败,每个人都应该相信一种光辉,它就是生活的信仰、生存的力量、生命的眼。同学们很赞成,也很受鼓舞,最后我留下这节课的作文题目《你是我的眼》,课后我看到完成的作文里,同学们选择身边的真人真事,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满眼都是动人的赤诚。
所有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都会遇到同样棘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写不出真实感人、文辞优美的作文,大多通篇堆砌材料或转述故事,缺乏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阅读不够,文辞积累和看待生活的眼光都没有达到要求;其次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点滴,素材偏少,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将作文和生活密切联系,寻找学生观 察、理解和思考生活的衔接点,才能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体验语文,最终达到“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良好状态。
总之,课堂是生活,生活也是课堂。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教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联系生活,活用素材,不抵触、不排斥新事物,挖掘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带领学生共同感受语文最本真的力量。只有这样,语文才会因生活而五彩缤纷,生活也会因语文而变得意义深刻——流行的、时尚的、阳光的,也有可能会变成更好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学研究,2006(6).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