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要】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教学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根据学生脑力波动的规律、学生已有相关知识、认知结构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好课堂各个环节,多元互动,情感参与,积极协调好语文课堂上的情感节奏和思维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教学快慢、动静、疏密、起伏、抑扬等教学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规律性地交替重复的教学变化形式。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和谐变化,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环节以便调控学生注意力,达到“有效课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的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语文课堂节奏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实践证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通过控制课堂节奏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时有节奏不和谐的调子响起。
曲调之一——独奏曲。即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其实就是原先的“你问我答”模式。这种模式的节奏规律是:强→次强→弱。一开始,由于教师的强势,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思想与行为,随着课时的推进,学生会丧失学习的热情。当然从传统课堂教学的实际看,教学时间、空间的把握和节奏的变化缺乏严谨搭配,这种情况在许多课堂教学中还是广泛存在的。例如一堂课中,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教师的自问自答和自我解析的时间过多,而让学生个体探究、独立学习的时间太少。更有甚者把语文这样发散性思维强、论述性极佳的课,也上成了如做填空题般单一模式的课,课堂上明显缺乏多向的情感交流,节奏单一,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曲调之二——进行曲。即教学环节丰富,注重形式,老师为语文课程下苦功设计了“丰富”的教学环节:课前收集、课中思辨、学生展示、小组讨论、课外链接……教学环节好不热闹!有时甚至是下了课,“进行曲”还在继续。进行曲的节奏规律是:强→强→强。虽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堂热闹,却使课堂缺少必要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流于浅表。
曲调之三——催眠曲。即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台上作报告,学生台下当“听众”;或者放一张张幻灯片,学生埋头拼命记,课堂上师生几乎没有语言交流,没有情感体验,更不必说内心感悟了,学生一上课就哈欠连连,昏昏欲睡。催眠曲的节奏是:弱→弱→弱。
以上问题说明,优化语文课堂节奏应得到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研究和把握,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等特点,精心营造和架构动静结合、疏密相间的教学节奏。
一、把握语文课堂节奏的原则
把握语文课堂节奏的原则,用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话来说,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行马”,这也是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最高境界。
(一)根据学生的脑力波动规律调节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呈曲线变化,一堂课的前15分钟和后15分钟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期,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因此,我们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期加以解决,这一时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佳时机;而在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我们应以处理常识性问题、练习,学生自学自究或小组讨论为好。故而在一堂课的开头,以诱导为主,辅以适当的提问,可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段内以提问和讲解交替进行,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至于下课前几分钟采用回顾总结式的讲解,可以达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要想把握好语文课堂节奏,的确应该根据学生的脑力波动规律进行
调节。
(二)根据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语文认知结构调节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节奏,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的相关知识、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生活情感体验),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与教材的知识体系不断同化和新的認知模式的建构过程中来确定。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 “以生为本”,从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出发,教师结合自己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解,以优化的教学结构模式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节奏,以达到“双优化”的目标,进而促使学生自发地将已有的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对语文的领悟应用能力。因此,只有形成了内在的、和谐统一的课堂节奏,才能达到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其创新的激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调节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语文“双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教学、阅读教学、练习讲解、作文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有语法、修辞、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等,阅读教学有记叙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练习讲解分单项和综合,作文教学有写前指导、写后指导与评改指导。它们的主攻方向、知识密度、能力要求不一样,重点与一般、难点与易点、旧知识复习与新知识传授,课堂教学节奏也不一样。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含有隐性知识的部分、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内容,这些要求学生更多理解性的东西,教师应由讲解“切换”到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理解消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会形成由疑而思、由思而解、由不知到知这样一个阶梯式的上升,他们就会在一种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富有节奏感的心理变化中获得知识、提高信心、走向成功。教师在制订明确完整的教学计划时,应考虑教学节奏,这样才有利于摆正关系,从而合理分配时间,确保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来说,重点、难点、新知识传授、综合练习讲解、写后指导与评改指导,教学节奏密一些;一般、易点、旧知识复习、作家作品教学、单项练习讲解、写前指导,节奏可以疏一些。
(四)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情绪来控制“切换”节奏
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无视学生的反应,学生的课堂情绪,对于整个课堂节奏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涣散、松懈情绪,教师应适时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振奋精神、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提问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搜肠刮肚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应立即回复到讲解中帮助学生释疑。惰而激之,缓而疾之,躁而冷之,惑而启之,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信息接受与反馈,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二、把握语文课堂节奏的策略
(一)抓紧始动调节,积蓄课堂节奏势能
所谓始动调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性。人们在从事学习、研究等脑力活动时,经历“开始时——工作效率较低”“适应过程中——效率逐渐提高”这一过程,称为始动调节,这种始动调节是因为人的神经细胞也和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惰性”,需要通过一定时间来克服大脑本身的这一弱点,并加以调整,而且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分秒必争”完成始动调节,“上课开始——学习效率较低”就以精心设计的强烈刺激迅速安定学生情绪,以期达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效果,手段包括开始时的师生问好或者情境激趣等,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既紧张又充满吸引力的氛围。同时具有强烈节奏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为调节好整堂课的节奏,为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积蓄了强大的“势能”,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渗透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快速、有效、兴趣地进入教学情境之中,适当的强弱节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敬畏自然》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解读文本之前,就抛出了新浪网上的一次大辩论:应不应该敬畏自然。让学生举手表决是否支持“敬畏自然”的观点。这一表决首先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这样开头既引出了课文的内容,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浓厚兴趣,下一步明确作者观点,理出文章关键句就水到渠成了,也为真正的辩论展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整个课堂就激活了。另外在课堂上设计主问题,在导入之后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就是在学生精力最充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有效地推动课堂的进程。
教师导课环节如果采用强拍的节奏,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若我们先采用抒情式的创设意境的弱拍进入课堂教学,再峰回路转地趋向强拍,同样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以具有梯度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领新授阶段的教学节奏
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向纵深推进,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的时候,教师先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石潭,从语言层面来抓住、理解小石潭的特点,在读读品品中感受柳宗元散文的语言特点。继而提出:如果你在这样的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受?柳宗元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此就使学生转向对柳宗元生平的了解,和对他内心世界的挖掘。两大问题的设计角度不一样,层次不一样,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感受柳宗元的魅力。
当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时,语速应放慢一些,如果语速过快、频率过高、密度过大,就会使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余地,理解、消化就会产生困难。但如果一节课语速始终是慢节奏,四平八稳,不但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会出现厌倦情绪影响听课兴趣,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三)开展多元互动,变化课堂节奏强度
教学中的节奏应该是多元互动的,单一的节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对知识的吸收,而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大脑皮层易产生疲惫感,本能地拒绝接受更多的知识,而且提问过多也容易使整堂课的知识结构支离破碎,缺乏一定的流畅性。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及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等产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作性、对抗性和竞争——合作性互动模式,呈现出单向、双向、多向交织在一起的丰富结构。这样的课堂时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低回婉转;时而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昂,令人回味,构成了整体结构的和谐美。
例如在教学《敬畏自然》时,课堂教学节奏调控情况如下:
师:文章不光充满哲思,也具有哲理散文的精美语言。老师把第五段前一部分改成诗歌。我请同学们朗读一下。
一女生领读。随后男女生交替朗读。
师: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能否把“窃笑”改为“大笑”“嘲笑”。
学生同桌讨论,一学生回答。
师: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印证了文中哪一句话?
生集体回答:谁能断言那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师:这是一句什么句子?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是怎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集体和个人交替回答。
师:我们不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句。
生动笔写。
生口头展示(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书写内容投影出来)
生: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压垮人类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
这里既有换词法、换句法的多种语言品味形式,也有紧锣密鼓的条分缕析,也有學生貌似无声却是有声的积极写作过程。而且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交织在一起,教学节奏时强时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融入生活体验,涌动课堂情感节奏
语文课堂对文本的理解,尤其是对作者字里行间情意的理解,往往需要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只有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被调动起来,能够和作者的情感接榫起来,学生才能真正走到文本中去,课堂涌动的情感节奏才能张弛有度地向前奔流。否则就会造成情感上的断层,学生和作者隔膜起来。
例如学习杨绛的《老王》,老王的苦和善良以及杨降自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学生是能通过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感受到的。但是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人的愧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费解。如果这时候老师做适当铺垫:什么叫愧怍?你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有这样的感觉?老王临终前一天来看杨绛,人在临死前最想见到的是哪些人?当学生被这些问题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时,学生便会渐渐明白杨绛“愧怍”的原因,从而对杨降的自省和她的平等、人道的理念由衷地敬佩。
(五)留白教学空间,活跃课堂思维节奏
当我们教师“连珠炮”似的问题抛出的时候,当我们似乎在感受课堂热闹氛围的时候,当我们满意于学生整齐划一的响亮回答时,也许我们要反问自己:问题有价值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了吗?学生进行的是真思维还是假思维?可能我们的问题更多时候是遭到了学生的冷遇,你也许会感到学生没有动脑筋,反而责怪他们太沉闷。那么何不停下脚步,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呢?学生在留白节奏中,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会形成由疑而思、由思而解、由不知到知这样一个阶梯式的上升,他们就会在一种不平 衡——平衡——不平衡的富有节奏感的心理变化中获得知识、提高信心、走向成功。
在教學《信客》的时候,提出问题:结合信客的经历,谈谈你处在他的境况之下愿意当一名信客吗?有些学生会脱口而出,愿意或者不愿意。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回答理由,学生就会自觉拿起笔来,浏览课文,在关键处圈圈点点,思考信客工作的特点,思考信客应具备的素养,思考信客可能遇到的困难……此时教师喋喋不休就显得多余了。给学生思维一个空间,表面上课堂寂静无声,却是无声胜有声,其中学生思维暗流涌动,那倒是极其富有张力的课堂。就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画面是空的,情感却是满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分享知识、交流思 想、情感共鸣以及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要像一名乐队指挥,充分调动各种乐器,使它们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演绎出节奏分明、充满活力、和谐优美的语文课堂旋律来。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2]高建珍.浅谈课堂教学艺术——从台湾授课老师胡昕昀老师的精彩教学说来[J].教育界,2013(11).
[3]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