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实地走访、文献研究等方式,总结浙江省高职院校在解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动机、能力等方面问题的成功经验,提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借鉴矩阵制组织结构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矩阵模型,提高双创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推进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稳定就业。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相吻合,更应大力倡导和推进双创教育。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有效,是各高职院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理解。微观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最终促使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行为;宏观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旨在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
系统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高校、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同时关注并着力协调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意识、动机、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否则教育效果会受到影响。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即使有很强的创业动机和能力,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的创业活动是低端、不可持续的,无法体现创新的内涵,也无法适应社会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有创新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动机或创业能力,创业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但缺乏在实践中获得的创业能力,创业就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浙江省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2 高职双创教育实践模式探索
2.1 “专”“创”融合,以文化人,提升學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业意识则是促使个体选择创业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不管是精神还是内驱力,都必须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内化于心。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专”“创”融合,以文化人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良好途径。
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才可持续、有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各专业结合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核心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则针对各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因材施教、层层推进,逐步提升和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邀请成功的企业人员担任创业导师能有效弥补任课教师创业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成功举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邀请150多名企业家或专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周末”活动聘请企业成功人事担任班主任,对学生创业项目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浙江工商职院通过举办“校园商品展销会”等与创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浙商企业家大讲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分享亲身经历,帮助学生领略浙商风采,感悟成功之道。
2.2 校、政、企三级联动,提供足够的创业软硬件支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
有研究表明,政策完善、家庭鼓励和帮助以及学校教育对创业的鼓励是创业环境中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
学校层面主要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制度文件的方式,来保障创业活动,激发创业动机。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法》《创新创业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实施办法》《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导师实施办法》《网上创业管理办法》,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办法,和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创新创业平台、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制定出台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协同创新与地方服务能力提升战略》《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措施与制度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先后制定了多项有关创新创业学分替换的制度,完成一定的创新创业任务,就可以抵一定的学分,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业动机。
政府和社会层面主要是与学校合作成立创业园、科技园、电子商务基地等创业实体,一方面为学生创造创业所需硬件环境,另一方面落实房租、水电、网络、税收减免等创业扶持政策,有效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化解有创业项目而无资金支持的困难。积极引进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项目申报服务部、科技信息研究院文献查询中心等创业服务机构在校内落户,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培训、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强有力的保障和增值服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政府、社会对创业的支持,引导更多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2.3 丰富创业实践载体,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项目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各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新苗人才计划、市科技创新项目等。
创业园是实践学生創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创业实践载体。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具有特色的众创空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采取“教、学、训、赛、践”一体化俱乐部管理模式。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创业园为基础,开展多层次创业实践教育,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推动该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断提升。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各类与外部企业对应的创业实验室,比如天猫实验室,实验室负责老师作为公司CEO通过亲身体验创业实践,获得创业的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创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商圈龙头企业的合作,在CBD中开设的大学生创业园的分园,面向校内外的创业大学生开放,为学生搭建更加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创业特色教育,挑选有比较成熟创业项目的在校学生与已经成功创业的校友拜师结对,帮助在校学生寻找创业商机,走出创业的第一步。
3 高职双创教育体系矩阵模型
综上,有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必须涵盖学校、政府、社会三个层面,通过整合各层面的资源,同时解决学生在意识、动机、能力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基于以上成功经验,本文借鉴管理学中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归纳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矩阵模型(见表1),以提高双创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各高职院校可以以此模型为分析诊断框架,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加以提高改善。
模型具有开放性特点,高职院校可以与时俱进,联合政府和社会(企业)在矩阵各方格中不断调整或扩充新的具体行动、资源,始终保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尽管现有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提高和加强的空间,包括:高校层面,创新创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更多地开展,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政府层面,加大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更多的大学生知晓这些政策;社会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创业的正面宣传报道,以逐步转变中国传统家庭追求安逸稳定工作的观念。本文中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来源于网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增加实地访谈数量,获得最新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
[2] 阚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 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
[4] 姚斌.刍议“互联网+农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6(05).
[5] 李志,李雪峰,万凤艳.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探新,2008(11).
[6] 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