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杨洋 王金广
摘 要:绘画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认知特点,从产品本身角度出发,考虑其材料与承载媒介的创新;从用户角度出发,创新其使用模式,力求在过程中建立互动关系,同时强调产品的娱乐性与教学性的平衡。从情感角度出发,以特殊的方式或流程保存或传递作品,以此带来长久的情感影响。
关键词:幼儿认知;产品设计;情感体验
在幼儿园环境下,绘画作为写作技巧训练的前身,是一项的重要课程活动。学者Goodnow表明,绘画的创造性训练仍有待提高。此外,幼儿园在课程安排方面过于依照传统,教师缺乏教学创造力并受限于资源及工具,从而绘画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给教学带来最大收益。
一个互动性和情感化的绘画教学过程,可以更加全面地促进幼儿的交流能力。如何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通过绘画玩教具建立一个开放的绘画课程,并将参与者都融入互动的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是关于幼儿园绘画玩教具及其使用模式的设计核心之一。
1绘画教学产品形式与表达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角色逐渐转变为适当辅助和引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并明確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化设计是一种以关注用户内心情感需求中心的设计理念,而研究表明绘画是幼儿将自己的感知符号化、与周围环境进行分享交流的途径。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绘画玩教具的设计中,通过产品满足幼儿的交流表达意愿,是设计的关键点之一。
1.1产品的材料创新
传统概念的绘画艺术是按照媒介材料的不用划分的。幼儿绘画课程的材料多为彩笔、纸、画板,而其教学模式多以命题或范例的形式出现,这类方法存在益处亦有其弊端,可能造成教学过分关注技能发展,忽略幼儿绘画兴趣与意愿,从而本末倒置的问题。
学者Joyce的研究表明,当幼儿具有足够的必要绘画材料,其绘画的积极性会受到激发作为情感表达的途径,幼儿的绘画过程及其成果更应当被看作交流而非艺术创作。其呈现媒介也并不局限于纸笔。因此,在设计中应当探寻多样化的材料使用和产品形式表达,例如在其中加入沙土、布料、泥塑等其他手工材料,并将作品最终呈现的位置自由化,如加入立体结构的概念,而不局限于平面纸张。
1.2形式的互动性媒介创新
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幼儿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在教学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智能数字化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多媒体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组合,给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感受。而新媒介的引入主要用于在园所的系统管理及家长教师的线上沟通,并未广泛出现针对且适用于幼儿学生群体的新媒介使用探索。
基于幼儿园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将诸如3D打印、VR等这类的新兴技术融入教学媒介当中,打造主要适用于幼儿群体的创新教学媒介,是儿童绘画教学产品设计的着手方向之一。在确保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在产品外观(针对幼儿)的操作体验等方面,有着更为细致的要求,而这类要求则需要在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前提下进一步参照儿童认知心理学及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为具体的设计依据。
2绘画教学产品的使用模式与情感体验
2.1开放的模式加强自我认知
根据学者Lowenfeld和Brittain的观点,儿童艺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幼儿园内的幼儿群体主要集中在阶段一的涂鸦时期(Scribbles)。此外,幼儿绘画创作分为三个层级——认知的(cognitive)、情感的(affective)、语言的(linguistic)。根据学者Joyce的实验研究发现,绘画是幼儿进行自我意象(self-image)感知的一种媒介,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交流工具,周围的人或事物是其有关艺术的认知来源,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经历进行自我表达。同时绘画的过程也可以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与自我感知,幼儿的有目的的涂鸦标志着其成长过程,并反映了幼儿的人格与情感。
在产品及其使用模式的设计中,既要做到给予主体使用者,即幼儿足够的自由度,又要确保对产品对应的课程的强调,不可忽略产品所具有的教学性质,这就要求设计依据寓教于学的原则,把握教学与玩乐的平衡性。此外设计时也要注意对流程及操作复杂性的把握。
2.2创新的活动形式建立互动关系
根据Jordan和Mats关于儿童符号学发展的研究,当幼儿进入不同动作(gestures)、语义元素(semotic components)和语言表达(linguistic utterance)逐渐合并的阶段,象征游戏(SymbolicPlay,涉及物体的象征性为活动),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象征游戏即俗称的“过家家”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借助环境及周边事物,进行象征性的行为表达和角色定位,用于模拟现实,反映了其自身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达方式。此时绘画产品中包含的个体元素就充当了物与媒介的角色,这也对产品设计的使用模式提出了在开放的基础上具有主题性和针对性的要求。
除传统的角色扮演形式外,将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天马行空的情景模拟方式呈现也是一个具有价值的设计参考方向。例如学者Mei-Ju和Chuan-Hsing在有关幼儿园创意交互课程的调研中进行了一个情景架空游戏,在地球处于资源贫瘠的时期,人类决定用时光机器拯救生态环境,在游戏第一阶段开始前给学生分配不同定位的角色;在第二阶段学生随机抽取不同的任务(有关水资源、空气、噪音问题等)作为待解决问题;第三阶段给学生提供自由度较高的材料并让学生给不同生态系统制作相关作品,例如动植物,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平衡的生态环境。
绘画产品的使用模式设计也可以参考这种分工、协同、自由而不失秩序的剧本设计模式,让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作品,以此达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社交性互动目的,同时让幼儿在剧本的角色定位和课程过程中当中得到社会、交流意识的培养。而绘画课程教具及其使用(服务)模式,则需要围绕课程教学目的进行设计,同时需要将教师群體纳入使用者的考虑范围,做到统筹兼顾,另外也需要注意将过程的衔接度和整合度考虑作为设计的标准之一。
2.3特殊的留存方式加深情感记忆
幼儿有自己的绘画方式,他们的画作是基于与自身有关的事件,学者Aming和Ring在文献中提到,艺术活动总与话题、季节、生活经历有关。幼儿运用绘画得到发展、创造、交流以及记忆的记录。学者Williams把教学目标比作终点站,从而把课程目标和教学策略分别喻为交通工具和路程。
画作是既是幼儿课程的成果也是其阶段性的成长标志,因此最终成果的处理、保存方式也可以作为设计点之一拓展,将作品以特殊妥善的方式保存留念,又例如模仿漂流图书的模式在特定对象人群当中进行传递,对幼儿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长远情感影响的手段,这就对绘画教学产品形式、材料以及服务模式的设计提出了要求。
3其他影响设计的因素
3.1教师与学校的角色
学者Joyce在调查中明确提到,教师的辅助行为与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幼儿绘画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教师的行为包括其对于幼儿的画作态度反馈,以及能否提供合适的绘画环境;学校的课程安排主要集中于其课程本身及能否安排恰当的活动以及提供充足的材料和绘画媒介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发现和认知。
并且研究表明,当教师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有互动行为(调查中以交谈询问为主)出现时,幼儿的绘画兴趣可以受到显著的激发,且此时幼儿与周边的人的交流频率也有明显的提高,这可以帮助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
上文2.2中提到要在课程中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就需要将教师纳入使用者的考虑范围,而如何保证教师在不占据使用流程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保证该角色可以充分参与绘画过程,避免机械式的参与教学,是绘画教育产品设计尤其是服务模式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点。
3.2民族地域文化
学者Jordan和Mat在有关幼儿符号认知的研究中发现,即使是18-27个月的幼儿,其行为也会受到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影响,例如来自泰国的被调查者会因为其国家文化向调研人者做出合掌鞠躬的姿势,并且该群体鲜少出现“指(point)”的动作,因为这个动作在亚洲文化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学者Joyce提到,幼儿教育反应了一个民族或城市的文化,绘画使得幼儿在文化中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表达。幼儿是重要的文化学习者,而其行为受到周边成年人的影响和引导。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设计的参照方向,不仅有利于明确设计目的,精确设计范围,同时也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历史事件为主题,或是以周边环境资源作为材料,在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充实性的同时,给绘画教具和课程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点,避免与其他产品趋于同一化。尊重当地文化的设计使得幼儿在文化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表达,同时有益于其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同以往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也可以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和长久的情感记忆.
4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绘画教学并不仅限于单一的作画概念,绘画与其相关活动都应该被看做是教与学的活化剂。在西方教学中,审美活动已经被整合进创意性教学。因此针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产品设计也应当在考虑其安全性、外观等传统设计因素的情况下,基于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联系具体课程需求、教学目的和使用人群综合考虑产品的表现形式、使用方式及设计带来的后续影响,从而通过教学活动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JO, Anim The role of drawing in promoting children's communication[D]. Msida:The Universityof Malta, 2012
[2] Mei-Ju Chou.Chuan-Hsing Wang. Intergrating creative play in preschool preservice teachereducation[J].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2017
[3]Jordan ZIatev, Mats Andren. Stages and transitions in children's semiotic development[J].Studies in Language & Cognition.2009
[4]李萌,陈书琴.基于儿童敏感期理论的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 (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