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沙 翟波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日益成为民众思想信息的集散地和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治理是政府治理工作的扩展,加强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应对与有效引导,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府网络舆情应对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网络作为民众传播信息、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与报纸、电视、广播传统舆情载体共同构成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并日益表现出其突出特点及迅猛发展趋势。由于互联网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网络更容易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发表言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因此,政府如何科学监测、准确研判、正确引导、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公信力提升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1.1 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导力量
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网络舆情治理是政府治理工作的扩展,对于突发的群体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治理,政府是主导力量,主要由两个原因决定:第一,由政府性质和得天独厚的治理优势所决定。相比于个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政府是能够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公共部门。并且,政府具有系统的组织机构设置,行使的社会管理的公共权利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全面性。这种得天独厚的治理优势,“使得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能够通过行使公权力最大限度的调集社会各方力量,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迅速整合及利用,从宏观角度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平衡社会各方利益诉求,缓和社会各方利益冲突。第二,由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所决定。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突发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加之网络舆情事件多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使得网络舆情事件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群体性网络事件往往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具有社会公共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有着较强公共性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需要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
1.2 网络舆情引导的合作力量
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媒体与网民协同参与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既是舆情治理主导力量,同时也需要与网络媒体、广大网民合作,实现政府、网络媒体、网民三大主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导网络舆情向着主流价值方向发展。如果政府选择与网民对抗,无视网民通过网络途径所表达的不满情绪与利益诉求,或者采取强行删帖等手段对网民的意见与情绪进行强制管制,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手段对舆情进行引导,网民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安抚,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将会使得网络舆情事件持续发酵,加大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相反,如果政府与网民合作,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导网络舆情,理性分析网民所表达的诉求,深入了解民情,勇于承担相关责任,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实现网络舆情各利益主体合理利益的平衡,那么,网络舆情就会得到控制,朝着良性方向演变,避免出现舆情危机的爆发,影响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稳定。因此,政府能否实现与网络媒体、网民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良性合作,对于网络舆情事件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2 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落后
理念指导实践,先进的理念对于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实践活动的开展。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中仍然存在理念落后的问题,表现在:第一,政府对于网络舆情处置持消极被动态度,政府总是在舆情危机爆发后才做危机处置应对。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突发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态度,做到及时发现舆情,及时引导网民舆情,及时处置舆情,从而减轻舆情危机对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二,政府仍然沿用传统 “封、压、堵”的思维处置网络舆情引发的事件。政府没有意识到传统简单粗暴的“封、删、压”的应对理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情事件,只是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暂时压制,一旦时机成熟,舆情危机仍然会爆发,依然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2.2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能否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受政府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强弱的直接影响。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能够将网络舆情危机的危害降至最低。然而,当前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方面缺乏相应机制。监测预警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政府只能采用传统简单的方式获取网络舆情信息,丧失了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最佳时机,导致网络舆情发酵,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并且,在舆情监测方面,政府还没有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较完备的法律法规知识、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只是安排了一些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的工作人员对微博、论坛、网页等进行观察监测。同时,信息收集人员对于网络信息的筛选甄别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对网络舆情没有做到准确客观公正把握,进而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判断和处置造成连环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舆情危机的爆发。
2.3 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不完整
必须承认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过程还不夠完整,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政务系统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网民诉求表达途径较少,政府与网民互动形式单一。尽管当前政府网站建设日趋完善,也积极构建政民沟通平台,不断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但是实际收效却并不如人意,政民网络沟通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第二,政府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力较弱,与网络媒体协作深度不够。不同于传统媒体,大众媒体正日益彰显其信息传播重要载体的作用,政府运用新媒体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效果。第三,互联网与手机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民众与网络媒体的联系更加密切、互动更加深入,影响着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给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 提升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对策
3.1 转变治理理念,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理念直接影响政府舆情应对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使得政府在舆情处置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便于舆情控制和疏导,反之则处于被动地位,导致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大,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政府转变理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首先,政府要转传统 “封、压、堵”的思维为主动思维。主动介入网络媒体,安排专人答复网络上民众大量的质疑、投诉、问题,及时对网络上民众的诉求进行妥善处置,并且要做到网络上有回应,现实中有落实。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实现由争夺话语权向主动掌握话语权的转变,变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政府要努力使网络成为政府和民众良性互动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政务信息,不给造谣生事者捏造事实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平等交流对话,发挥网络的作用,有效化解群众有问题无处反映的潜在危机。
3.2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古语讲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平复网民情绪,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对于政府、社会、民众造成的危害,需要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首先,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通过舆情监测机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而后进行全面的内容分析,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和走向准确及时的掌握。其次,政府要划分网络舆情预警应对等级。政府可以将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由轻到重划分为四级,一级为最轻级别,需要政府加强关注;二级为较轻级别,需要政府及时疏导;三级为较重级别,需要政府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四级为严重级别,需要政府马上采取行动进行舆情干预,发布舆情危机爆发警报,并且联合相关部门马上进行舆情危机处理。再次,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构。在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对舆情内容的全面分析后,专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构要根据政府划分的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做出对应的舆情处置等级判断,然后协调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网络舆情处置,及时正面引导网络舆论,消除网民疑惑,避免引起网络舆情危机的大范围爆发。
3.3 完善网络政务系统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立完备的网络政务系统是提升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具备专业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人才、建设开放透明的网络政务系统是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关键。第一,一支具有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是政府处置网络舆情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培养一支具备网络舆情处置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只有政府配备了一支具有较强法律法规知识、计算机操作熟练、网络舆情处置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导作用,降低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减少舆情危机爆发对于政府、社会、公众造成的不良后果。第二,政府要加快网络政务系统建设的完善,建立起完善的新闻发言人机制。信息透明和政务公开是政府处置应对网络舆情的根本所在。网络政务系统的构建、舆情处置小组的成立、完善新闻发言人机制的建立都是为了主动疏通公众表达渠道,更好的实现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完善民意表达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
4 结语
网络舆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一方面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政府的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及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战。当前我国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矛盾较以往而言更为尖锐,网络极易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发泄情绪的突破口。因此,政府要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不断提升自身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能力,不断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科学监测、准确研判、正确引导、及时处置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向加吾.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舆情引导途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30):129-130.
[2] 祝娜.我國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6.
[3]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4] 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
[5] 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0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