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

2018-05-14 17:05苏海洋陈朝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需求层次理论乡村振兴

苏海洋 陈朝隆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方式正在不断更新。在乡村社区提倡需求规划,通过将多维需求与规划内容进行匹配,可以激发社区和居民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广东省揭西县河婆街道宫墩村村庄规划为实践基础,将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村民需求中的社区农房整治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社区公共空间打造、社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等相匹配,最终形成以不同层次的村民需求为导向的乡村社区规划体系。研究表明,需求式规划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方式的积极改变,使乡村社区走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需求层次理论;乡村社区;村庄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乡村地区的不断推进,规划人员正不断改变规划方式,结合多学科理论参与到村庄规划中。由于乡村地区依据传统情理(熟人社会等)、血缘(家庭、宗亲等)、地缘等关系建立的“关系互惠”仍然显著。时至今日,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从中国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中得到最本质的解释。农民的内部分化、分层和重组是当代中国农民向现代社会过渡中所显示出的最主要特征。因此,村民在村庄发展诉求上也存在着分化、分层的现象。近年来,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及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的推进,村庄规划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发展需求,依靠多途径的信息获取能力,推动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推动乡村社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

1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社区规划对需求层次理论

利用的响应

1.1    需求层次理论的利用与发展乡村社区的契合

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指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更加注重农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更加强调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和逐渐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着力打造“绿水青山”的现代化宜业宜居新农村;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将乡村发展权回归农民本身,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因此,可以说乡村振兴就是要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核心中有两个彼此关联的方面,一是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二是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可以成为行为动机,而需求满足以后还会产生高一层级的需求。故在重视以农民为本位的前提下,今后乡村社区的发展与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理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全新的发展路径,而且可以因人制宜,在规划过程中更加注重社区居民在新时期乡村发展中的发展诉求,建立多层次的村民需求体系,为乡村社区发展提供更多合理性指导。

1.2    需求层次理论指导乡村社区规划的意义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恰恰说明村民是乡村规划的主人公,应该成为乡村规划的基本利益主体,他们的意愿即代表其发展利益的诉求。城乡规划体系中将村庄规划作为最下位的规划,要求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乡村社区规划指对社区进行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规划,对社区内外部要素关系进行有序协调,并合理配置其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改善提高社区生产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在乡村社区规划中,可以将需求层次中的五种需求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属于初级需求,这些需求通过空间布局等外部物质性条件就可基本满足。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作为高级需求,是在外部物质性条件的基础上与社区内部非物质性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满足的。基于上述理念,本文认为乡村社区规划应从满足村民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依靠外部和内部资源培养需求型的村庄规划体系,突出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的全方位应用,实现村庄规划中空间体系向需求体系的转变,充分发挥其高统筹的组织作用,达到乡村社区规划对需求层次理论利用的响应。尝试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入广东省揭西县河婆街道宫墩村村庄规划中,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社区农房整治规划、社区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规划、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社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等五方面相匹配,以激发源自村庄内部的生长能力,增强社区居民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出社区精神。

2    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打造宫墩村乡村社区规划

2.1    生理需求下的社区农房整治规划

在社区居民需求中,居民首先希望在社区布局和社区风貌上有明确的指向和改善,便于进行其正常的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满足其基本正常的生活条件。

2.1.1    村庄格局的确定。规划人员首先明确了人口密度大且农房集中的宫墩自然村作为该村域中的中心村、仅有10几户居民且农房较少的龙尾村作为村域基层村的基本村庄等级格局,形成以宫墩村为核心的单中心发展模式,引导龙尾村居民逐步迁移到宫墩村居住。

2.1.2     农房整治方案。本规划中对村中损害程度不同的农房进行分类整治,健全乡村社区特有的居住功能、家庭副业生产活动功能和储存功能。重点拆除并新建房屋的布置模式按照“前院——中厅——后院/畜舍”的三段式布置模式满足农耕户和养殖户的建设需求,“农家乐”村户则按照“大门——中间式院落——后堂屋——两侧为厨房餐饮用房”,且二层以上为居室和部分仓库。重点修缮主要是对农房进行平改坡、外立面整治,卫厕和圈养房改造。要求整治后的房顶和外立面需体现岭南客家特色,颜色、用材、风格需要与周边统一。普及卫厕使用率,明确圈养房的数量,改变卫生条件差的现象。一般整治主要是墙面的粉刷和屋面的整修。在此基础上,引导村民完成村巷道清理、房前屋后、沟渠水塘清理,完成危旧、闲置和废弃的猪舍及露天厕所拆除,乱搭乱建、違章建筑物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三清理、三拆除”。

2.2    安全需求下的社区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规划

在社区发展的需求中,居民希望在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方面得到满足以得到经济安全感。于是,规划人员可以对村民需求中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规划。

2.2.1    遵守土地利用规划。规划人员根据上位规划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宫墩村现状用地相叠合,核对基本农田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确保社区用地在不侵占基本农田的的基础上,结合村庄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划定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控制线和紫线等五线管控范围,并提出管控要求。

2.2.2     基础设施完善。供排水设施的优化成为居民最关注的问题,规划人员通过观察村庄地势,规划现有明渠用于排放雨水,采用管网和沟渠相结合的排放方式通过对村庄南部莲花山蓄水池和过滤池进行扩建和改造提高供水效率;在村庄北部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水由管道收集汇入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水质达标后用于农业灌溉等其他用途。另外,完善电力与通信光缆,综合布置固话、互联网、广电等通信电缆,路灯照明随低压电杆分布,景观节点设置景观照明系统,以达到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2.2.3    产业多元化发展。明确市场地位与需求,规划充分挖掘宫墩村现有果园经济林、农田集中区、明山天竺岩古庙风景区以及紧邻甬莞高速公路路口等优势条件,整合村域范围内的产业用地,并依托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建下,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建成种苗培育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园区,增强前后向产业协作能力。同时,以农业为基础,从农村生活、农业耕作和农业景观中挖掘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多种类、多层次、全时段”乡村旅游产业。从而使宫墩村成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城郊旅游中心及物流交易中心。

2.3    社交需求下社区公共空间打造

2.3.1    社区公共空间存在必要性。当居民吃穿不愁、存在经济安全感时,对于情感生活与精神安全感的追求更为迫切。打造符合村民需求的公共空间,可以使其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社会交往、情感表达及凝聚力的形成,满足居民的社交需求。

2.3.2社区公共空间打造方案。在合理规划社区公共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简单复制城市的公共空间,还要因农制宜,结合地域文化元素,保留传统民俗活动和宗祠活动,发掘社区中的积极分子,凝聚人气,增强文化传播的能力。

规划在老爷庙附近建设社区休闲公园,修缮附近的百岁堂,加强对社区内红白喜事活动的重视,加大环境绿化力度,营造恬静舒适的氛围。完善文体广场服务设施,在两委会大楼及其周边地区建立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以此作为“社区窗口”成为宫墩村的公共核心地带,旅游旺季可作为游客接待中心、游客集散点与集市广场,旅游淡季可作为活动广场,营造功能适用的居民聚集场所,增强社区凝聚力。在社区活动室内设置棋牌室、书法台、兴趣角、舞台等设施,定期与周围社区举办相亲联谊活动,增强与周边社区的交流合作。在改造村文化室的基础上开设居民技能与文化提高班,教育辐射范围扩大到周边社区,对其传授新的农业耕作知识技能,改变居民墨守成规、习惯原始耕作、广种薄收以及商品意识淡薄的思想。

2.4    尊重需求下的社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

社区居民十分重视村庄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并且具有浓厚的宗祠文化底蕴和客家民俗文化氛围。对此,在乡村社区规划中,不仅要做到尊重居民,还要做到尊重居民所在的地域文化环境。在文化发展观念下,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也就是尊重人。

2.4.1    社區历史风貌保护对策。宫墩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竺古岩庙,另外还有明山、韩氏宗祠以及天主教堂等知名历史文化景点。为延续村庄历史文脉,彰显本地文化,本次规划编制历史文化保护指引,对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与周边环境提出控制要求。规划期内保护和延续社区原有风貌格局,对现存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整修,使其功能升级。另外,对现有古树名木进行围挡保护,并做好标志牌指引,派专员定期检查古树名木的病虫害情况,做好养护记录并存档。

2.4.2    社区历史文化发展策略。结合《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对宫墩村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进行空间结构布局、线路布局、设施系统规划、文化线路功能开发策略。为配合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逐步打造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块的商业功能,通过新建旅游服务设施或房屋功能置换开辟旅游商业,加强沿线旅游服务功能,利用基础较好的院落、地段建成一系列不同形式和主题的驿站、民宿及历史文化陈列馆,做到设施的共建共享,并举办农耕文化、宗法文化、民俗文化的专题型展览使其成为贯穿整个旅游区的文化线索。对于非物质性文化和民俗,利用社区中划龙舟和舞狮的悠久传统打造社区龙舟队和舞狮队,通过社区居民的训练与广泛参与,举办永久性的传统文化节,并发展衍生文化宣传品,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和社区居民的利益。既营造了具有承载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空间,又做到传承历史文脉,留得住乡愁。

2.5    自我实现需求下的多元主体参与

振兴农村地区必须包括乡村社区的参与,鼓励当地人参与到村庄发展中,更多地思考他们的未来,并通过将其想法付诸实践确保目的的达成。这就为居民如何在社区规划中发挥自我价值找到了发展路径。该社区居民对于与多元主体共同进行协调式规划的热情很高。因此,规划过程中建立了社区居民讨论、规划人员指导、政府支持、两委会指导、社区理事会沟通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社区规划编制机制。其中,社区理事会作为沟通各方利益与意见的第三方机构,其人员构成包括社区乡贤精英、村民代表、政府驻村干部、驻村规划师等,承担着为其他各参与主体搭建桥梁的作用,以促进其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规划进程和编制效率。

2.5.1    前期需求台账的搭建。其内容包括对村庄现状发展进行调研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根据村民意愿建立需求台账。规划人员根据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专题座谈、入户访谈等多种参与方式充分了解并梳理村庄现状发展状况,然后由政府(街道办)的政策支持和两委会的主持领导下,社区理事会通过组织开展议事恳谈会,组织社区参与,以此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统计分析居民对社区发展的愿望及要求。规划人员继而通过综合调查结果建立需求台账,并划分为基础设施配套、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村庄建设管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以及绿化风貌六大类和41个小项。

2.5.2    规划项目初步成果讨论。该阶段由两委会组织针对初步成果和需求台账召开交流会,规划人员对包括需求台账在内的初步成果进行深入与细致的解读,社区理事会则作为旁听机构进行记录和协调沟通。并随即展开居民分组讨论和编制项目组讨论,居民踊跃发言、积极提问,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務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2.5.3    规划成果公示。该阶段主要是明确不同类别的规划项目及其实施手段、项目周期、资金和项目负责单位的分配。从项目可操作性和需求的紧迫性出发,将规划的编制内容进行具体的项目分项、分时及相应的实施策略制定,建立社区近期整治项目库与远期创建项目库,共计10个大项,59个小项,以此保障实施过程的需求优先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多元参与主体还一同制定了《村庄建设管理公约》以及《村民参与报告书》,以村规民约和参与报告的形式一同见证规划的落成和后续监督。

3    结语与讨论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剖析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乡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明确参与到社区规划中的居民对于社区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也体现了随着需求层次的不断升高,规划也逐渐从打造社区外部空间逐步转向纠正改造内部因素的转向,形成以人为本的规划途径,丰富乡村振兴中的。因此从中总结出今后乡村社区规划可借鉴的规划要点:首先,规划中要注意空间规划向需求规划的转向,规划人员应根据梳理社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居民在不同需求层次上的发展意愿的可行性。并做到协调人和土地、人与空间、人与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乡村社区规划的成功不仅是规划人员的劳动成果,还要依靠多元主体的相互协作,进行协调式规划,重视共同利益,打造走向善治的社区更新,才可以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军,雷李洪.乡村社区自主发展的中国经验——走向共同体的乡村自治[J].江苏社会科学,2018(3):99-107.

[2] 张晨.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7.

[3] 郭玉亮.改革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分析[J].党政干部文摘,2007(10):17-18.

[4] 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与政策建议[J].当代县域经济,2018(02):12-17.

[5] 乔路,李京生.论乡村规划中的村民意愿[J].城市规划学刊,2015(02):72-76.

[6] 屠帆,宋海荣,郭洪泉.美国乡村社区规划经验及借鉴[J].中国土地, 2017(19):52-53.

[7] Murray M,Dunn L.Capacity building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5,11(1):89-97.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需求层次理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基于激励理论的组织薪酬方案设计的思考
减量规划视角下衰落型村庄发展策略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基于微循环模式的村庄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研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改造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