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动力机制及模式探究

2018-05-14 17:05杨承玥刘安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民族文化经济发展

杨承玥 刘安乐

[摘要]在介绍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分析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乌蒙山区基于生态产业链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和基于循环经济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协调动力机制;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贵州乌蒙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共生互动关系。贵州乌蒙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多民族混居区,民族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由于该地区交通闭塞,文化教育基础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国家划定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形成良性互动,一定程度制約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以乌蒙山地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为主线,分析两者协调发展动力机制,构建两者之间良性耦合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贵州乌蒙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和遵义市境内,本文所述贵州乌蒙山区包括毕节市的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遵义市的赤水市、习水县、桐梓县和钟山区、水城、盘州市和六枝特区共14个县(市、区),总国土面积32443.77km2,占整个乌蒙山片区国土面积的30.3%。该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弱、环境容量低、人地矛盾突出,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发展的怪圈现象,是贵州省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连片贫困带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

1.2    基础分析

1.2.1    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乌蒙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众多的民族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苗族民族风情、布依风情、跳花节和赶花场等。同时,该区域还孕育发展了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和古城文化。夜郎文化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文化根源,诸如生殖、祖先与鬼灵崇拜,巢居、山处、“干栏”等居住形式,对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筑形成有很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以集中展现民族村寨、集镇、建筑、服饰、婚俗、饮食等为重点的民族民俗风情就有30多项;以民族歌舞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就有20多项;以彝族年、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等为重点的民族节庆就有30多项;近年来还结合旅游开发了一些旅游节庆活动等(见表1),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1.2.2    经济发展基础。近年来,贵州乌蒙山区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机遇,工业化发展加速,城镇化发展加快,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大力扶持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贵州乌蒙山区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也获得了大力增长,截至2012年,该片区接待游客量达3496.61万人,比上年增长59.6%,旅游收入25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9.2%。

但是由于该区域贫困人口多且增长速度快,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贵州乌蒙山片区全部为扶贫开发重点县(镇),是贵州省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另据测算,本区属于喀斯特区域,该区域土地承载力应为150人/km2左右,而当前乌蒙山区却高达380人/hm2,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的土地超载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此外,贵州乌蒙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蓄水工程设施少,区域性时常产生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公路标准较低,交通通达度较差;卫生文化等相关基础设施缺口大,重点乡村的医疗设备与医护人员缺乏,贫困乡镇电影院、村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几乎完全空白,文化发展非常落后,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

2    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动力机制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多重因子影响,不同类型的动力因子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不同的驱动力。本文主要从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两个方面分析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动力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2.1    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内在动力机制

一个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活动,是民族文化保持的基础,可以为民族文化发展奠定一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社会组织制度等软环境。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各自变化方式与发展规律不一样,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管理机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协同互动的,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变动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变更,而民族文化的变革也势必影响民族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拓展。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效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1.1    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持的基础。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也是人们需要的首要出发点。人类意识最基本的活动对象是由经济发展确定的,这是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不论是人的思想、道德还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都是基于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换言之,经济活动包括了文化发展中的大部分内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和谐统一性。

第一,经济的发展促使民族文化得到深入发掘、振兴和推广。近年来,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贵州省为了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各级政府不断增加资金注入力度,并采取具体措施确保这一政策实施到位。例如:注重推出和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传人、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加大市场带动作用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大力推动下,各民族优秀文化才能充分突出自身发展价值、谋求特色出路、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需求、打造高效品牌,最终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双赢的局面。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使民族文化发展更加注重突出个性,适应市场需要。经济的发展必定增加相应经济活动,这一举措势必会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更广泛与深入的交流。各类经济活动通过多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语言的相互交流,可以充分保留且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时尚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民族文化也会进行不断升级创新,使其在确保自身经济价值实现并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以及人们的审美、消费方式保持统一,最终形成独特个性,反过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1.2    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推动力。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所有有关民族问题的相关内容,都与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贵州乌蒙山区拥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等。在对该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把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作为本区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文化的整合又有效的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互动协调。贵州乌蒙山区旅游与经济要想获得大发展,应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大力挖掘,将各级各类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力,从而达到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第一,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撑。民族经济的发展应以本区传统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民族特色。通过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培养适合本民族生存方式的劳动者,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发展水平;由民族文化所传达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的消费观念、投资观念等影响产业结构及民族经济发展趋势;民族文化所代表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社会组织制度等文化内容,对整个民族起着一种调适、整合作用,是一个民族内部保持联系并产生凝聚力的纽带,尤其在经济落后、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

第二,民族文化可为区域提升产业竞争力。民族文化渗透在经济、商品各大要素的方方面面,它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有效提升该区产业经济竞争力,从而达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力发展的目的。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作为支撑,因此大力挖掘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地规范和提升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营造精品旅游资源,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路,对于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外在动力机制

2.2.1    政策推动力。贵州乌蒙山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贵州省政府更是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对乌蒙山区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更凸显对该区的重视程度。因而,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良性耦合模式的构建与运用需要以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通过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很多的资金流入乌蒙山区的建设中来。

2.2.2    科技创造力。贵州乌蒙山区的发展在关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也要时刻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如生态环保技术,通过引入新技术可以有效融合环境科学乃至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最终达到科学技术反哺乌蒙山区经济发展的效果与影响。通过使用新技术,必将有利于整个乌蒙山区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2.3     生态环境本底。贵州乌蒙山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为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为了实现国家扶持脱贫的重要目标,乌蒙山区在构建经济与民族文化良性耦合模式的过程中,应当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调控作用,在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最终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得环境调控作用这一重要推动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2.2.4     社会融合力。现有的行政区划一定程度阻碍了区域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社会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乌蒙山区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1加1大于2”的效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

3    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模式

贵州乌蒙山区属于国家大力扶持的贫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为改变盲目开发资源和随意破坏环境的现状,整合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形成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模式,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一直以来影响乌蒙山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构建该区生态资源产业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化与经济联合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乌蒙山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良性耦合。

3.1    基于生态产业链条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模式

长期以来,贵州乌蒙山区生产主要采取粗放型耕作、垦殖方式,大规模资源 开发致土地植被严重破坏。众所周知,生态恶化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所以该区就陷入“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更贫困”的恶性循环格局。基于此,我们从民族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三个层面充分构建贵州乌蒙山区生态资源经济产业链。该产业链以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矿业文化、古城文化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等)与自然景观资源(气候、水源、山脉、土壤、喀斯特地貌等)为依托,在加强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挖掘深层次民族文化生态内涵,并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融合,合力打造包含特色农业、特色工业以及服务业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建设连通各条旅游线路,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建设配套商贸、运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并运用科技手段开办与景区容量相应的配套生态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全方位生态化服务产业,同时对该区进行生态、科普、法制等知识教育,增强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乌蒙山区环保产业的最终形成。

3.2    基于循环经济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传统意义的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循环利用为核心,以reducing、reusing和recycling为原则,形成从原始资源到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利用以及资源的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本文在分析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基础条件上,结合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模式(见图4)。

该模式以乌蒙山区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为起点,以该区域经济发展为终点,在自然资源方面,通过对其开发利用,充分发展农林牧渔业,对所生产的粮食、蔬菜进行再加工转换成商品进行出售,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民族文化方面,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可以更多的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这是民族文化精神层面的表现,同时,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可以根据当地风俗,制作出具有原生态风情的民族特色产品,这是民族文化物质层面的表现,这些特色产品通过销售及出口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游客在旅游观光时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处理并且回收利用,能充分反作用于农业的发展,而由于游客流的增加,也必然会加强当地与旅游息息相关的商贸、娱乐、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该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使当地政府、企业及居民加大对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力度,让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4    结论

第一,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的协调共生关系是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在动力上看,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分别属于两个平行的结构体系,二者属于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关系;从外部动力上看,二者协调发展受到政策推动、科技创造、生态环境支撑和社会融合等多重因子影响。

第二,构建了乌蒙山区基于生态产业链的提出了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科技、经济产业——环保产业——民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旭东.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13(02):233-244.

[2] 周丕东,崔嵬,等.贵州乌蒙山区农村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02):63-68.

[3] 杨新宇.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4] 马勇,何莲.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1):69-72.

[5] 江鸿,严凌.构建泸沽湖区生态安全、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7):124-128.

[6] 王海生.市场经济下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04):5-10+63.

[7]  胡海兰,安和平.城镇化背景下集中连片特困区教育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以乌蒙山区为例[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06):15-19.

[8]  陈厚义.贵州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0):82-86.

[9] 严艳. 贵州乌蒙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4):108-111.

[10] 傅于川,歐阳德君.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1):114-119.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民族文化经济发展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