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添赟 王旭程
[摘 要]在全球生态环境愈演愈烈,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巨增的环境下,全国刮起一阵发展绿色金融热潮。对于浙江农商银行而言,是对“两山”理论的具体落实,也是中小城市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跳板。本文通过对浙江农商银行绿色金融开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两山”理论;绿色金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点明绿色发展理念;G20上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引入重大议程;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随着频频政府报告对绿色的关注,随着国际中绿色发展低位的上升,“绿色金融”逐步渗透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新时代的焦点,并将有力推动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界为“发展绿色”保驾护航的作用不容小觑。在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一直担任主要角色,其中浙江农商银行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地处“两山”理论发源地,在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业上任重而道远。不言而喻,对浙江农商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研究对于金融创新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浙江农商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自浙江省被确立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以来,浙江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号召,主要采取了以下行动:
1.1 搭建绿色组织架构
大部分农商银行率先在總行层面成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事业部,各个支行层面相应成立绿色专营机构,逐渐形成银行内部绿色组织架构。比如,安吉农商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同时配备总经理、市场开发、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岗位,各个岗位部门之间单独作业;通过总行专门部门牵头制定相关绿色产品的政策、总体理念灌输,各支行积极配合辅助工作,共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1.2 构筑绿色信贷体系
大多数农商银行在发放绿色信贷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基本体系:通过制定绿色信贷指南、行业标准,规范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准入、审核与退出机制,循序渐进地开展绿色信贷项目。比如,安吉农商银行将信贷产品的准入、审核与退出机制与所有相关考核挂钩,对“两高一剩”类信贷产品占比,列入绩效考核,实时考量;对审核通过的企业及项目列入季度、年度考核,不断监督改进,并及时对违反企业做出一定的直接惩罚,对考核达标的企业、项目做出公开列示及表扬,同时激励更多企业加入绿色信贷行业。从上至下实现绿色信贷流程,加之日常考核巩固体系构筑。
1.3 健全绿色支付体系
大部分农商银行已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支付,从传统网点至电子网络服务,逐渐形成立体化的绿色支付体系。比如,安吉农商银行通过在村级建设 “丰收驿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医院、学校、菜场等人流量集中地,实现绿色智能支付;通过积极与县域附近主要商场、超市合作,倡导开展推行丰收e支付、丰收互联、丰收一码通等电子支付新途径,实现无现金结算方式。
1.4 普及绿色环保理念
农商银行一直以来都被亲切地称作老百姓的银行,目前大部分农商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的初步阶段,都不忘与每位公民传播绿色环保理念。比如,在信贷产品发放层面,安吉农商银行通过推出两山白茶贷,支持安吉茶产业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一些违背环保理念,造成环境污染的茶农,进行信贷压缩或退出作为惩罚,通过具体的措施方案倡导企业、项目及个人遵守生态环境保护,为绿色发展做出绵薄之力;在灌输绿色环保理念的直接层面,安吉农商银行通过积极组建绿色公益服务队,开展一系列绿色公益宣讲活动,对内倡导员工绿色出行等方式,带头引领、传播绿色环保。
1.5 积极建设绿色共享平台
农商银行的绿色金融越来越被提上日程,通过积极建设绿色共享平台助推绿色金融发展的风险防控与安全稳步发展。比如,安吉农商银行近期两项突出举措: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与区域优势集团合作。
2 农商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遇到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农商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经初显成效,但在全球范围内依旧属于起步阶段,所以在发展过程当中势必会面临一些障碍与挑战。
2.1 政府层面的问题
2.1.1 缺乏统一的政策标准。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领域起步早,发展慢,虽在总体战略层面多次提出绿色金融相关的意见与指引,但是标准框架依旧模糊:相关方面的投融资与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不明确,存在明显不能互相协调的地方;已出台的政策与措施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大的框架体系下,细化标准的缺失,使得绿色金融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随着未来产品的相继推出,各部位、各产品间的差异将不断扩大,统一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迫在眉睫。
2.1.2 缺乏明朗清晰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扶植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未出台落实,而农商银行又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性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同时环境保护项目普遍具有公益性性质,投资周期长且效益低,使得其在真正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陷入矛盾,长此以往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若未出现优惠政策的有效跟进,会大幅度削弱其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出台落实激励机制,提高农商银行与企业项目等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1.3 缺乏统一信息共享平台。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席卷而来的电子时代给金融行业带来创造性的革新的同时,也出现了数据来源广泛、维度多元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从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判断不够准确,无形中阻碍了银行业发展,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浙江农商银行绿色信贷的发放。
2.1.4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由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三个部门共同出台制定,而在实际实施监管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很难协调相互间关系,因此监管大打折扣。加之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下,监管方与被监管方由于追求高GDP和高政治回报利益下,很可能放松监管。
2.2 农商银行自身层面的问题
2.2.1 缺乏战略规划。目前大部分农商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仅仅停留在传统模式的限制“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上,或者仅仅对三农业务发放绿色贷款,缺乏长远的前瞻性、全方位的战略部署以及流程制定。而且在绿色金融整个过程中,只涉及了前期的投融资活动,未参与或未完全实现中期的运营与后期的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体系建设。更具体地说,缺乏有效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包括技术、污染损害程度、赔偿标准等。
2.2.2 缺乏创新。目前农商银行在绿色产品上依然停留在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与扩展这个浅层次,无法快速应对与满足客户多维度信贷需求。同时,大部分农商银行接触的仅仅是企业或者项目,未涉及个人客户领域,缺少范围认识上的创新。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甚至国际银行相比,还缺少服务方面、融资模式、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2.2.3 缺少专业性。目前处在起步阶段的农商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多以 “凑足班子”的状态,由于缺少专业环保评估人才,使得在发放信贷评估企业或项目环保数据时出现估计偏差;由于缺少风险管控人才,使得绿色指标未能有效纳入风险管理,风险出现时无法快速应对;由于缺少技术人才,使得在信贷操作方面效率极低,进而拖慢绿色金融发展。
2.2.4 缺乏资金规模。由于农商银行作为一家长期与农民打交道、支持“三农”的区域经济性金融支持银行,资金来源多为农民存款,而发放贷款多为应对农业等生产性资金需求;同时在发展绿色金融进程中,往往变成追求公益性大于其经济效益,因此主动性慢慢降低,制约绿色金融发展。加上绿色金融发展本就是个长期的过程,效益等无法准确预测,实施过程中,例如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交流培训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因此农商银行的营业成本不断增加。
3 农商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对于地处“两山”发源地的浙江农商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针对浙江农商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政府层面的建议
3.1.1 完善总体战略设计,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政府机关应该统筹兼顾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从长远角度出发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调研以及各机构反馈,制定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的政策措施,实现政策清晰明朗、标准具体到位的目标,使得各个银行机构、各个措施方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1.2 制定合理的政策激励机制。国家应该从财政、税收、利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例如,通过放贷降息、财政补贴、环境补偿、减免税收,对绿色企业IPO优先提供信贷融资等,开辟出新兴的绿色通道,继而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加入绿色金融的行业,集聚更多资源要素,为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能量,特别是对地域性农商银行来说,为其量身定制激励政策,使其在更好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3.1.3 建立各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强监督。绿色金融的发展道路上,仍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监督其向更好更规范的道路前进。因此可以协调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等的关系,通过统一领导、明确分工提高监管效能。
3.1.4 加快统一有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政府部门应筹措各方力量,制定信息共享统一标准,推进银行与各相关行业部门信息互通,使数据使用者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到相关数据和信息,提高精准决策的效率。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加快信息的采集、整理、使用工作。
3.2 自身层面的建议
3.2.1 细化绿色金融战略计划。对于地处“两山”理论发源地的浙江农商银行来说,应结合自身优势,按照国家、市县要求,全面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战略计划,通过细化标准、措施具体化,从高的战略点到低的责任落实点,最终实现打造绿色金融模范区、样板行。例如,浙江农商银行总行根据浙江省关于绿色金融的总体规划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战略方针,分条制定标准与措施;各支行结合所在区域特征制定更加细化的举措与目标,从而各总行与各支行在总的战略计划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层层推进实施,共同朝着总目标前进。
3.2.2 多元化创新。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绿色金融规模的创新,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产品的广度与深度,推动绿色金融向高质量的快速与深度发展。例如,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双向奖惩互通机制,当企业投保环境责任险时,,其在银行面的信贷可优先发放,一旦该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得不好时,保险公司可以相应增加保费,调整保单结构,两方共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二是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应用与技术方面的创新。例如,客户的征信系统创新升级包含客户的喜好与朋友圈体系;在绿色金融产品的制定与成熟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突破风险控制创新。三是传统模式下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例如,开发新兴的诸如森林彩化项目,不断深入挖掘绿色循环、绿色能源、绿色乡村、绿色科技等系列,创新特色子产品,建立本地特色绿色产业,实现绿色精准投放。
3.2.3 提高专业性。农商银行对于“专业”的巩固,主要包括对内和对外两大方面。对内,农商银行可以定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方面知识,加强与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内部专业储备。对外,农商银行可以引进国外专业人才,或者聘请和储备一些环保等更广泛领域的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加强与政府和高校合作,使绿色金融人才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农商银行输送。同时可以效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高校绿色金融研究大赛”,积极举办与参与相关活动比赛,发掘绿色金融人力资源。
3.2.4 积极争取政府优惠政策。农商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绿色金融,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兼顾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例如,向政府部门争取相关税收减免;对于提供绿色信贷而产生的合理损失,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偿;申请适当合理的坏账自主核销的权利等。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和补偿,获得基本保障,激发农商银行扩大规模发展绿色金融事业的积极主动性,使更多的资金流入绿色发展产业中去。
3.2.5 完善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农商银行应该积极开展政府资源联动,加强与各部门的深入对接工作。例如,积极与环保局、发改委、旅委、科技局、工商局等多方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绿色信息有效互通,同时,依托自身科技支撑,在行内实现建成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并及时有效运用于涵盖评审、投放与管理的绿色信贷的全过程,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3.2.6 积极与国际准则接轨。只有向更高、更规范的标准看齐,农商银行才可以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这要求各农商银行通过熟悉、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规则,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形成系统、规范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审慎全面考虑如何应对所面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从而,为日后与国际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3.2.7 广泛宣传,实现全民联动。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少不了公众的支持与认可,因此农商银行需要不断做好宣传与倡导工作,提高社会形象,使更多的民众加入到绿色金融发展中来。例如,在外界宣传方面,可以积极开展与各传媒平台的合作,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在业务拓展方面,可以创新个人绿色信用卡、绿色商用建筑贷款等产品,附加渗透绿色发展思想建设。
[参考文献]
[1] 纪霞.国外绿色信贷发展经验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16(02).
[2] 石天然.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统计与管理,2017(06).
[3] 周月秋,殷红,马素红,杨荇,韦巍,邱牧远,冯乾,张静文.商业银行构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