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为表彰我校教师在叶圣陶教育思想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苏州市教育局决定授予我校教师群体“叶圣陶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既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叶圣陶教师团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哲学。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一名学生享有学习权和发展权,而落实教师的学习权和发展权则是确保学生享有学习权和发展权的根本前提。
一、“叶圣陶教师团队”模式
“叶圣陶教师团队”具有三大特点。首先,这是一个由我校教师基于共同愿景自觉组成的团队,是一个旨在通过学习和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实现自身进步、突破“高原期”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其次,这是一个学习型、实践型、成长型、创新型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实践、协调发展,逐步成长为有思考力、吸引力、发展力的叶圣陶式的教师。再次,团队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学习团队。
“叶圣陶教师团队”以“共同学习,永永相助,共同进步”为宗旨,深信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团队的组建转变了我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促使他们从“教学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
团队成员通过“听专家、说主题、读专著、写文章”等方式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交流研讨,碰撞思想。几个学期下来,所有成员共同阅读了《如果我当教师》《致青年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怎样上课才最棒》等16本书,并且每月进行一次“教育前沿理论”深度学习。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还撰写了多篇教学案例或理论文章,刊发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团队成员也十分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富有草桥特色的学习资源库,包括校报、校刊,《教为不教课例集》《草桥教育故事集》校本培训成果以及《我读,我成长》《五色青春》等校本教材。
2.“交响乐团”。
由于“叶圣陶教师团队”成员由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产生,因此,教师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就像“交响乐团”,共同创造精彩。
经过3年时间思考,团队成员逐步探索出以“一组一品”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校课程创新的“标识”。(表1)
随着团队建设的不断完善,教师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也日益清晰。
二、“叶圣陶教师团队”实践
实现每一位教师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权,是“叶圣陶教师团队”开展各项实践的基础。
1.落实“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发展。我们按照学生的不同学力对他们加以划分,要求教师通过“学科分层”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二是尊重教材发展,即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再研发,深度拓展教材中的“微课题”。三是尊重教师发展,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开展“青蓝工程”、名师高徒、名优教师共同体等活动。近年来,我校先后与苏州大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圣陶讲坛”“名师讲座”等活动,先后与多家兄弟学校开展了主题研讨活动,并帮助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多本。
2.提出课堂改革“三要素”。
一是教學观念。“叶圣陶教师团队”在反复研讨、实践后认为,要想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即不应当仅仅追求传授课本知识的效率,而更应当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的责任不是完成教学进度,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应以实现“学习”为目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才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创造力、生成力、影响力”为特质的乐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是教学关注点。“叶圣陶教师团队”在综合对比多种教学改革模式后得出结论:当教师的教学关注点从“上好课”转变为“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后,教师的身份也就自然地从“教学能手”转变为“导学能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居于教师视野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成了“上课”的起点。相应地,研究如何“教”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研究如何“学”。
三是课堂评价。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5节课(鼓励跨学科听课),重点围绕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倾听关系,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进行评价。研讨时,听课教师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观摩了这节课后“学到了什么”。这样,公开课就成了教师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的重要场所。
如今,“叶圣陶教师团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团队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每一位教师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根据“江苏省初中教学管理创新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参评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