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
最近几年,我连续带了两届毕业班,尽管每一位家长都在卖力地砸钱将孩子送进培优班,但据我统计,最后能走进优质初中的屈指可数。尽管从全市来看,这个数据对于小学的一个班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了,但相对于家长和学生6年来的付出,却是很让人沮丧的。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培优和加负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变得更优秀,很多是做了无用功。
那么,怎样做才能实实在在为学生“减负”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精简教学内容,减少课程量。基础教育阶段,有些知识不需要学得那么多、那么深。目前的教材编排,有些知识超出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有些高中阶段的知识完全可以等到上了大学再学,再依次把初中的有些知识推迟到高中再学、把小学的有些知识推迟到初中再学。
破解“小升初”择校难题,禁止初中学校违规择优招生。因为可以择校,可以择优进重点班,导致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在校外培训,人为地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必须严禁以考试方式招生,严禁以分数或各类获奖证书为依据招生、分重点班和快慢班,如果没有择优录取的机制,孩子全对口就近入学,培优之风将大大减弱。
正确认识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特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现孩子的思维确实会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学习悟性非常高,有的孩子反应就是要慢一步;有的孩子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天赋,有的孩子则在音乐、美术、体育或者科技发明、动手制作等方面有特长。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分析其优势所在,想办法激发其兴趣,扬长补短,而不是“跟风式”或“随大流式”地都进行学科培优。
遵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理性看待培优。教育一个孩子与培育一棵小树苗是一个道理,都得遵循规律。有部分学生确实经常在外面拿金牌,但他们真的优秀吗?有的学生因为长期培优,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变得性格内向;有的因为在校外培训机构太累,回到学校就开始放纵自己,不听课,在班上闹事,让班主任头疼;有的因为奥数成绩好,被培训机构的老师宠溺,被家长宠溺,变得极为自我。
学校要主动引导,树立不培优也能学好的风向标。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历来不赞成学生培优。去年新接了一个三年级,刚接手就发现很多孩子都苦着脸来学校。一了解,都说是被父母赶进培优班了,培优阅读、培优作文、培优数学等。因为要应付大量的培优作业,很多孩子书写明显变差,上课精神状态也不好。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我教的语文完全可以不用培优,每一堂阅读课我都会认认真真教,每一堂作文课我都会精心准备,精心指导,每学期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告诉家长和学生,只要按我的要求,跟着我扎扎实实学习,终有一天会把语文学好。也许是看到了孩子各方面的提高,很多家长逐渐取消了语文方面的培优,孩子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所以,与其给孩子“加负”,不如唤醒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學”,只有这样,教育和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校外培优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大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