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索

2018-05-14 17:05刘文君王贵春王晓芳屠晶徐俊梅潘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新媒体互联网+

刘文君 王贵春 王晓芳 屠晶 徐俊梅 潘峰

[摘 要]在国家出版行业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切实推进知识服务成为农业科技期刊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了近年来《湖北农业科学》的新媒体融合之路,指出其开展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顺利开展知识服务,高质量服务““三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期刊以知识服务““三农””之路任重道远。在传统纸媒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需求。新媒体时代,农业科技期刊不再是以编辑部或出版社为主导,而是以读者为中心。除了公开发表的需要,农业科技期刊更多的是对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应该是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打造以用户(读者)为核心的知识服务体系(媒介)。期刊可结合已有的内容优势和尚待挖掘的服务功能,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和APP等服务平台,搭建作者、读者、专家、编辑之间交流的桥梁,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以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1    农业科技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2017年8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全球知识服务峰会,会上各行业探讨了知识服务与新出版之路。2018年即将在山西太原举办的“2018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发展研讨会”7个分会研讨论题中涉及3个知识服务方面的内容和1个农业大数据内容,可见知识服务与农业的重要性。

1.1    知识服务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及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趋势

出版体制改革发展至今经历了增量发展、结构优化和深化改革三个阶段,自此出版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下的条块分割进入以市场为主导、公益性出版事业与经营性出版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进入市场的出版产业迫切需要改进自身优势,才能在新时期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中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知识服务”就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是一种内容与形式兼具的有效手段,它能从各类信息中按照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取有用的部分,为用户提供知识内容或解决方案,同时发挥了出版业“内容为王”和多渠道传播的优势。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广泛应用,知识服务逐渐成为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但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内容的生产、出版、传播、利用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发展。搜狐号“中文传媒第一发布”邀约10余位资深编辑对未来编辑的12大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提供智能知识服务是未来出版形态的发展方向。

1.2    农业科技期刊以知识服务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乡村治理和生活消费的信息化等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201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社会,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也发展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农业人口占比仍然超过一半,但农业科技期刊本身的受众面却比较小,其进行知识服务的市场也相对狭窄。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专业领域知识服务的执行者,依托着强大的农业专业信息和知识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查询,即可为用户提供有用可用的信息和知识。

2    农业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实践

以《湖北农业科学》杂志为例,对农业科技期刊进行知识服务的实践分析,发现其主要通过3个渠道进行,即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和OSID开放科学计划。

2.1    网站建设

互联网为科技期刊扩大业务发展和信息通量提供了可能,其有效的表现形式就是进行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独立网站建设起步较晚,最早是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官方网站,作为院二级单位下设科室进行简单的期刊介紹。2014年7月,编辑部与外部公司合作建设完成远程稿件采编管理系统,涵盖投稿指南、社内期刊、在线期刊、专题报道、编委会、下载专区、广告服务、留言板等菜单,首页设会员登录、快速通道、文章检索、期刊检索、最新信息、在线文章、期刊快递、广告服务和访问统计等板块。但网站运营功能发挥不够全面,至今也主要是发挥了稿件采编、信息发布和与读者沟通等部分功能,其他功能板块形同虚设。2017年《湖北农业科学》远程稿件采编管理系统域名及其运营维护完全转向由主管单位下设的农业信息化研究室支持,并设立多渠道的网站连接,如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官方网站“特色资源入口”、《湖北农业科学》微信公众号“稿件服务”等。

2.2    微信公众号

从已有关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数据来看,相对于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占比较大,微信公众号实现了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这种新型服务模式拓宽了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强大功能,积极构筑编辑、作者、读者三者间的桥梁,达到共享期刊内容、分享期刊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目的。

《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微信公众号“湖北农业科学”建设时间不长,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其所设“关于我们”和“稿件服务”菜单都关联至《湖北农业科学》远程稿件采编管理系统;“在线阅读”功能则依托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超星学习通。当前公众号推送信息主要服务于作者和读者,推送内容还需要在深入挖掘农业相关知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专业细分和推送人群定位,以便实现农业科技期刊服务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2.3    OSID开放科学计划

OSID码是Open Science Identity的缩写,它包含1分钟语音介绍论文、作者在线问答、精彩问答合集和学术交流圈4层交互作业。即:(1)1分钟语音介绍论文。作者用手机录一段一分钟的语音,介绍所著作的论文,能帮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展示的科技、学术内容及成果。(2)作者在线问答。读者对于该科技、学术论文中产生了疑问,或认为有值得与作者就该领域进行探讨之处,可立即通过手机进行语音、文字在线提问。(3)精彩问答合集。可承载与该论文课题相关的科技、学术交流的精华内容,作为文章的额外补充及配套展示,极大程度节省了读者的找寻成本。(4)学术交流圈。专家、作者、读者可通过OSID频道直接进行在线科技、学术交流。论文作者的科技、学术影响力因借助OSID码产生的四层交互动作而急剧提升;读者理解得更快更清晰,能节省翻阅庞大资料的时间精力花费,并能与作者直接一对一交流,同千万同行业同领域科技、学术工作者在线探讨、抱团合作。2018年7月,《湖北农业科学》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重点论文通过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增值服务。

3    农业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类知识需求市场广阔,但由于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接纳信息能力不强,农业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尤其是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办刊经费一般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内部机制僵化;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职称评定与研究生、博士生毕业需求论文发表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缺乏与新媒体融合的内生动力。因此,需要农业科技期刊加强自身建设,从内容、传播渠道及人才队伍层面提高期刊知识服务能力。

3.1    过度忽视内容建设

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从传媒国有制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变迁,始终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是报纸、期刊、图书还是其他形式的媒體,也不论是纸书、电子书或其他媒介传播形式,媒体人关心的只是有没有人来“读书”。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快餐文化、自媒体、信息碎片化趋势愈演愈烈,许多媒体人逐渐忘记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甚至对“内容为王”产生了质疑。随着2016年知识付费市场爆发,由此引发的许多出版商偏向“营销为主,内容为辅”,过度地把产品进行包装营销然后卖给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市场并不缺乏内容,但消费者(读者)获得的内容质量却堪忧,与其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内容需求相背离。“营销为主”的成功模式诸如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他认为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渠道比生产者更受益,因为市场现有的基础材料加工起来更方便。

3.2    传播渠道有待融合

知识服务的本质涵盖信息处理和交互式方法两层意义,它本身就是立足于信息的一种新的网络应用理念,常通过采集、过滤、分类、摘要、精华萃取等形式处理信息,这与科技期刊严谨的内容加工流程不谋而合;而运用交互式方法为用户提供服务,则是科技期刊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进行知识服务的有效选择。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正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部分期刊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APP数字化全平台,但其中的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仍然只是简单地发挥了采编系统应用和信息发布功能,数字化全平台使用效率低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在形式和功能上都亟待有效整合,联动发挥知识服务效率。

3.3    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传统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般是指编辑人才的培养,它要求编辑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随着新媒体的壮大,数字化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作者的创作方法和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要求编辑还具备互联网思维,以顺应行业的发展。农业科技期刊由于其事业单位性质和财政拨款原因,一般拥有较为强大的专业支持人才队伍(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库),但传统编辑存在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现象依然存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新时期,对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即加强技术编辑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建立“协作型”人才队伍模式,并最终实现“复合型”人才队伍模式。技术编辑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善于进行信息整理、加工和分析,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潜在的市场和资源,协助传统编辑促进科技期刊良好运营,并随着工作深入提高二者自身素质,成为复合型编辑人才。

4    对策与建议

4.1    切实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湖北农业科学》开通了官方网站,提供注册投稿、查询服务,经营力度相对较弱;网站仅作为杂志的展示窗口,对作者、读者及行业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下。《湖北农业科学》可以优化官方网站,以服务读者、增强纸刊与网站的互动性、拓展期刊平台为思路,健全查询系统、提高资讯数量和质量、利用网络互动优势扩大期刊宣传。具体可以建立与期刊定位——农业——相关的资讯平台,使之成为农业资讯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更有效地发挥农业科技期刊开展知识服务的作用。

《湖北农业科学》初步涉足微信平台传播期刊信息,其公众号应多多推送农业相关内容,逐步积累作者、读者粉丝,扩大阅读量,将微信公众号建设成为未来期刊营销的重要基石。同时,以二维码为入口,基于微信工具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

4.2    不断开发个性化服务

在坚持以高质量内容为根本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期刊应该建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开发个性化服务。《湖北农业科学》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本身就是对农业科技期刊的个性化服务的初步尝试。OSID的个性服务功能包含学者教育单、学术专栏、互动卡片和投稿工具箱,学者教育单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给读者提供专业领域解决方案集合;学术专栏方便编辑为读者提供与期刊相关的全方位资讯应用;互动卡片可以让读者在客户端发布即时的论文摘抄或感悟;投稿工具箱让编辑可添加投稿秘诀并设置应用价格,提升读者投稿通过率。

此外,《湖北农业科学》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拥有强大的各类农业专业型人才队伍,期刊可以与主管单位合作,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和OSID开放科学计划为已经积累的广大用户有针对性地提供““三农””信息服务。

4.3    逐步深化精准知识服务

供需两侧融合发展的目的是要利用新的出版传播模式与新型融合平台,为出版产业的知识服务发展创造更扎实的市场基础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让现有的出版内容形成知识化产品,逐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更好服务于机构用户和终端读者。农业科技期刊迫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发布学术成果,结合互联网大背景下知识服务的趋势,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探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粮食安全等重要问题,以期助力““三农””发展。不可否认,得到APP成功的渠道模式很值得农业科技期刊学习,以助于农业知识打破学术高阁,服务大众,但其更需要挖掘“对症下药”式的精准知识服务模式。

在知识服务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催生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交互式为主要特点的阅读新形态。目前,知识服务市场盈利能力还很薄弱,知识变现规模很小,知识服务的高级形态还有待行业、技术以及出版企业运营机制的整体转变。近年来兴起的内容付费是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其聚焦大众市场、音频形式领跑、传播效果突出、知识服务新公司涌起的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妍,陈银洲.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29-935.

[2] 李春梅.“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运营模式探讨[J].中国经贸,2016(3):86-88.

[3] 徐俊星.传统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5):97-98.

[4] 张艳萍.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以《建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600-606.

[5] 刘瑛.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应用[J].今传媒,2017(7):19-20.

[6] 刘军,顾永才.出版体制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中文传媒第一发布.出版编辑面临变革:即将到来的12种工作模式[EB/OL].https://www.sohu.com/a/233334517_177490,2018-05-29.

[8]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EB/OL].http://www.e-gov.org,2010-04-01.

[9] 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0-383.

[10] 杨臻峥,李  娜,鄭  民,等.科技期刊借助微信平台拓展服务模式的探索——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84-587.

[11] 杨臻峥,郑晓南.微信平台服务学术期刊品牌和影响力建构的实践、分析与启示——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5):442-446.

[12] 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13] 马  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9):77-81.

[14] 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4-666.

[15] 李永莲.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2):72-75.

[16] 牛晓霞.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8(3):78-79,95.

[17] 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524-531.

[18] 王明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互动性提升策略[J].天津科技,2016,43(1):84-87.

[19] 潘岳风.内容真的为王吗——对传统出版业“内容为王”的质疑[J].新西部,2017(33):116-117.

[20] 蔡淑芳.基于手机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探索与展望[J].东南传播,2013(2):88-90.

[21] 侯建春,邓  媛.科技期刊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J].科技传播,2017,9(20):35-36,69.

[22] 周丽萍.2018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晋举办 出版机构、技术平台、图书馆三方共商知识服务供需两侧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EB/OL].http://new.chinaxwcb.com:28080/info/124901,2018-08-24.

[23] 陈文静,王  超,李晗林.基于科技期刊视角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应用创新[J].台湾农业探索,2016(5):89-93.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新媒体互联网+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