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贵 江浩 王慧颖 谭艳 赵庆亮 冉光鑫 朱国强 贾光荣
[摘要]“农匠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致,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新时代消费新需求进行分析,认为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新需求;从“农匠精神”的孕育、古代的“农匠”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现代农业文明离不开现代“农匠精神”、发展不充分的农业需要“农匠精神”、“农匠精神”塑造不够、宣传不力等方面阐述了提出“农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了“农匠精神”正在被忽略的现状、“农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农业的现状及特殊性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弘扬“农匠精神”的观点,以期引起农业参与者对“农匠精神”的重视和践行。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现状;亟需;弘扬;农匠精神;消费新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农匠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致,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这种精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农业更需要这种精神。
1 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农业体现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性尤为突出。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指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消费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富足区间(20%~30%)。近年来我国需求侧的居民消费持续扩大升级,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人们需要更多的安全、高质、环保的产品和服务,这种变化就需要企业升级换代,提高品质,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而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薄弱产业,只有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新需求。农业要提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在创新、中高端消费、安全、绿色、个性化等方面满足新需求。要使我国薄弱的农业满足新需求就亟需弘扬“农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 提出“农匠精神”的必要性
2.1 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孕育了“农匠精神”
我国农民与生俱来就具有“农匠精神”,“农匠”早于“工匠”,“工匠”发源于“农匠”。我国农民极其珍视他们的土地,千方百计获得高产、通过土地种养养活自己的家庭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目标,人多地少的矛盾孕育了农民克勤克俭、精耕细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专注、不断创新、天人合一的“农匠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华夏文明。
2.2 我国古代的“农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
我国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当远古祖先把野生动植物加以驯化栽培时,农业文明就开始了。中国传统农业何以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这是由于我们祖先创造了许多发明和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技术体系,至今许多发明仍在发挥作用,世界现代农业仍在借鉴和发展其精华。古代的“农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犁,再到牛耕出现,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到来,现在牛犁地仍是农村一幅美丽风景。中国是编制和应用物候历最早的国家,二十四节气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的奇迹和杰作,历经两千年还在发挥分洪和灌溉的作用;哈尼梯田是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而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梯田;以上三项农业文明都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农业文明如闪闪繁星,数不胜数,是谁创造了这些文明,是那些有名无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农匠”们,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和社会的进步。
2.3 我国现代农业文明离不开“农匠精神”
我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基本满足了近14亿人對肉蛋奶的需要,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跟千千万万的现代“农匠”分不开,跟我国农民任劳任怨、精耕细作、一丝不苟、不断创新、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农业生产的“农匠精神”分不开。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首创精神,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我国改革的大幕。如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50多年,仍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他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敬业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呕心沥血,甘于奉献,为解决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精神是现代“农匠精神”的集中体现。
2.4 发展不充分的农业需要一种精神——“农匠精神”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这里用了一个“最”两个“亟”,说明情况急切;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创新性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粗放,生态安全压力凸显,效益下降,农民从事农业积极性降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充分;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35岁及以下占19.2%,36~54岁占47.3%,55岁及以上占33.6%;未上过学的占6.4%,小学的占37%,初中的占48.4%,高中或中专的占7.1%,大专及以上的占1.2%;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初中以下中老年人,这样的从业人员结构短时间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供给侧改革的首要因素是劳动力,在我国农业劳动力现实状况下,唯有大力提倡、弘扬“农匠精神”才能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消费新需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农业提资增效,习总书记说:“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薄弱的农业就需要提倡、弘扬一种精神——“农匠精神”。
2.5 “农匠精神”塑造不够、宣传不力
现阶段我国着重宣传了“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获得了良好反响,但没有一个是搞农业的,其实农业也有许多“大国农匠”。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业,2004年至2017年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提倡、塑造、宣传“农匠精神”非常必要和亟需,这样才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 弘扬“农匠精神”的紧迫性
3.1 “农匠精神”正在被忽略
市场经济中的从业者要追求更多的价值和效益,我国传统农业大多数是分散经营,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造成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不足,劳动密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不好,加上土地大量开发获得更好经济效益,人们不愿从事农业并开始摒弃传统的“农匠精神”。市场经济下,人们为了追求“短、平、快”的及时效益,社会变得浮躁,机会主义盛行,精耕细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专注、不断创新、天人合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匠精神”不被重视,品质灵魂被忽略,大量的化学、违禁物质投入农业生产中,造成环境污染,产品污染、品质下降,甚至危害人民健康,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近些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在升级,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安全、绿色、创新、个性化的农产品,经久不衰的海外代购奶粉、有机农产品等现象就是很好的说明。农产品如何升级到中高端,如何提质变得安全、绿色,如何创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如何以消费者为中心让其有更好的体验,这些目标和创新唯有大力弘扬“农匠精神”才能实现。
3.2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弘扬“农匠精神”
3.2.1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从业者修炼一颗匠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农业从业者亟需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静下心来,从长远的眼光发展农业。农业是有自身规律的产业,它既需要各种投入,也需要遵循农产品生长的自然规律,更需要从业者认识到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产业。宁静才能致远,修炼一颗匠心,创造品质,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打造出“百年老店”;农业从业者绝不能有追求“短、平、快”的心理和“一夜暴富”的幻想,沉下心来,潜心钻研才是发展农业之道。
3.2.2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培养守文持正的“农匠精神”。遵循生长规律和职业操守,坚守商业道德和做人良心,做到不作假、不欺瞒、不苟且、不懈怠的“农匠精神”是供给侧改革下农业所亟需。德国人严谨刻板的态度使产品质量丝毫不差;日本人视质量为生命的精神,将产品好坏与个人荣辱紧密联系;忠诚专注使得瑞士竞争力排名连续第六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些国家国民的优秀精神是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学习的典型,是农业从弱变强所必需。
3.2.3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具有“农匠精神”的企业家。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家引领,产业升级需要企业家升级,优秀农业企业家都是“农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农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农业企业家精神,具体表现为创新、敬业、执著,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识、有“农匠精神”的企业家,如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温鹏程等等,他们具有农业情怀、视农业发展为己任,不会被市场短期利益所迷惑,而是本着推动农业长远发展、做大做强的视角,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大量涌现具有“农匠精神”的企业家是供给侧改革下农业所亟需。
3.2.4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培养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农匠精神”。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两大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就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不断创新的“农匠精神”,具有“农匠精神”气质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红海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几十年如一日的笃定和坚守,“术业有专攻”,心无旁骛,达到“艺痴者技必良”,如《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等等都是古代匠人技艺精湛的代表。
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竞争力弱的现状与从业者只注重产量、不注重品质和创新有关,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都亟需发挥“农匠精神”,每个流程,每个细节都需不断创新,不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至臻完善,追求极致,把农产品品质从99%做到99.99%,这才是提高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3.2.5 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经济时代,就亟需“守、破、离”的“农匠精神”。“守”就是久久为功,精益求精,“破”就是创新超越,推陈出新,“离”就是颠覆创新,奇思妙想,这三字精辟地论述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已进入消费升级换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体验经济时代,农业企业如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完美体验,就需深入理解、掌握“守、破、离”三字的精髓,一丝不苟的践行“守、破、离”的“农匠精神”,如“全聚德”、“吴裕泰”、“六必居”、“狗不理包子”等中华老字号正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百年屹立,并取得新发展。
3.2.6 供给侧改革下农业亟需高度负责的“农匠精神”。高度负责是一种生命态度、一种敬业精神,是从业者敬畏自己的职业、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分内具体工作的基本精神姿态。农产品不仅有商品属性和自然属性,还有更重要的全民保障性功能、范围福利性功能和人文景观功能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这也是农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农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还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每位农业参与者都责任重大,这就亟需农业参与者具有高度负责的“农匠精神”,对产品负责,对大众负责,对国家负责;这种精神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
4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產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然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薄弱的产业地位难以短时间改变,唯有大力弘扬“农匠精神”,挺起“农匠”脊梁,补足“精神”之钙,才能使农业在新时代、供给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屹立不倒、做细做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政.国家发改委首次组织编写居民消费年度报告[N].中国改革报,2018-04-02.
[2] 张祖群.从恩格尔系数到旅游恩格尔系数:述评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1(S2):100-114.
[3] 中国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J].中国农村科技,2011(02):74-77.
[4]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N].农民日报,2017-12-18.
[5] 杨乔雅.大国工匠——寻找中国缺失的工匠精神[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6] 周立群,杨国新.现代农业的准公共物品特征及其政策意义[J].经济问题,2009(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