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经济空间分异机理研究

2018-05-14 17:05穆松林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

穆松林

[摘要]经济活动空间分异是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经济集聚与分散导致的人地格局的改变和优化。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机理具有普世性与特殊性,空间分异的自然基础是资源禀赋,空间分异的形态呈现带状集聚,空间集聚的载体是产业综合体,空间调控的战略为适度非均衡战略,生态经济发展的前置条件为交通通达性,发展的创新理念是“四跨”统筹,空间分异的引致性因素是投资,发展的支撑是需要政府扶持。

[关键词]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机理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经济活动空间分异是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经济集聚与分散导致的人地格局的改变和优化。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集聚(agglomeratinn)就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群集,是经济活动者为了获得某些优势条件或利益而向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新经济地理学提出的“核心——边缘”模式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或分散提供研究范式和路径。综合来看,自然禀赋的天然差异性、经济活动的后期集聚性和空间距离的相对联系性是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发生分异的基础和原因。

1    研究区域

北京山区面积1.04万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西部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部属燕山山脉,自西、北、东三面环抱北京,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区行政范围主要包括门头沟、延庆、房山、平谷、密云、怀柔和昌平 7 个区,共 83 个乡镇。北京16个区中,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7个山区区县的山区面积都超过了本辖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分别占66.6%、98.5%、59.2%、72%、81.9%、56.2%和57.2%。此外,海淀、石景山、丰台、顺义4个区也有少量山区。北京山区以中低山为主,岩性分布不均,地形坡度多在20°~30°之间,林木覆盖率不等,除个别地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较低,沟谷发育,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烈。

2    分析概念模型

集聚和扩散是社会经济客体空间运动的不同阶段和两个互逆过程,经济客体的存在和运行势必与其他相关客体发生联系。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但属于无组织的低效率状态;随着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客体开始集聚,点、轴初具规模,区域局部开始呈现有组织状态;发展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顺畅和交汇,点轴系统进一步完善,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的格局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和特征。

资源禀赋、集聚特征、产业发展、发展战略、交通条件、发展创新、投资状况、政府引导等因素都对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产生综合作用,可以用函数表示为

F=f(r,a,i,s,t,d,f,g)                                    (1)

众多因素分别在空间规模、空间竞合和政府引导三个维度对北京山区生态经济产生影响,通过叠加、耦合、反馈等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空间分异。

3    空间分异机理分析

3.1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的基础——资源禀赋

哈佛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相关学者通过分析地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区位、气候等地理因素通过交通成本、疾病发生率和农业生产率等方式,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地理自然条件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自然条件构成了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仅影响到山区的农业生产,而且是基础设施建设前置条件,进而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假设排除其他因素,相同的发展机遇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发展现状比较好的区域应该是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不难理解,发展现状是在一定的生产阶段经过“优胜劣汰”的结果,通过循环积累效应,发展条件好的区域自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相对发展条件较差的区域,则难于发展起来,最终演变为落后地区。自然条件、环境和气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第一产业的生产,间接影响第二产业的地域分布,进而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区域内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其所具备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北京山区生态经济活动的规模与效益,并且资源禀赋的组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也就是说,资源禀赋构成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的基础。良好的资源禀赋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客观条件,为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直接或者间接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成为北京山区生态经济最初发展的动力之一。从另一方面看,“资源诅咒”现象在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中同样存在,尤其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山区发展功能定位的明确,有些资源丰裕区域的增長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区域。比如门头沟区和房山区早期的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中,在产业培育、就业选择、资源利用等方面多表现为强资源利用型,进而陷入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模式,导致后期的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中面临转型的阵痛,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滞后特征。

3.2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态——带状聚集

所谓带状聚集,是指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沿山区沟域的两侧向开阔地带集中集聚形成带状增长极,明显区别于平原地区的核状集聚和组团状集聚的模式。当然,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并非完全不存在核状集聚的形态,只是与平原地区核状集聚相比,集聚中心不够明显和突出。带状聚集是由山区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首先,沟域多为土壤集结位置,且水土匹配较好,利用发展农业;其次,沟域地势较为平缓,地带开阔,村庄沿沟域两侧分布,形成带状聚集;最后,北京山区中交通线与沟域的走向基本趋同,并沿着大大小小的沟域进行布局,并且主要的交通道路无一例外与大的沟域重合。交通线作为人流、物流的主要流向通道,反映出北京山区生态经济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的流动方向。顺沟分布的纵向经济,以河流、交通线为主要轴线,并以此为基础向沟域上下段、坡面两侧进行辐射。沟口是河流和交通的汇集处,更是沟域相交的节点,沟口自然成为沟与沟之间物物流通与信息交流的主要场所,人流与物流大量在此聚集,逐渐成为村镇建设场所。正是由于沟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大的沟口往往成为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多条沟域汇集的沟口往往成为县城的主要选址地。带状增长极也相应的可以分为一级增长极、二级增长极等,呈现“点——轴”的空间结构模式。

3.3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集聚的载体——产业综合体

产业综合体(Industry Complex)的理论研究最早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地区实践和相对封闭的经济系统。产业综合体本质上是极化理论的延伸,强调多部门联动产生集聚效应,最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突出整体性的作用力。北京山区生态经济早期的发展得益于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等)以及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资源禀赋是产业综合体形成的最初诱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区域来发展北京山区生态经济是形成传统产业综合体的原始动力。随着需求和供给的改变,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在地理上靠近资源的产业前向与后向联系,使不同产业具有互补性、专业化的特征,并通过支柱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一产为基础,选择发展生态友好型的二产,重点发展三产,以支柱产业为核心,高度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产业综合体。充分利用区域内自然、地理、文化、科技、社会、政治、宗教等资源,即集约化配置资源并使其融为一体综合发展的经济形态。综合来看,产业综合体发展依次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阶段,即产业综合在一种大产业内部衍生,比如农业产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种养加结合、农科教结合等;第二个阶段是跨产业的产业链条阶段,多个产业结合或融合能够产生新的业态,比如“一二”结合、“一三”结合、“二三”结合、“一二三”结合等。

3.4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适度非均衡

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发展的战略。北京山区占市域面积的62%,根据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历史基础,因此,采取“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北京山区生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内在机理。形成山区发展的核心点和轴线——北京山区生态经济,避免了山区全面开花式的过耗开发。北京市政府对于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也始终秉承适度非均衡战略,集中资金和资源实行重点发展,并在区域间形成产业结构转换的连续关系,从而使产业空间分布与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相联系,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具体实施优先发展和集中建设重点沟域,于2009 年编制了《北京市山区重点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4 年)》,2010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七条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对沟域的梯度开发从时间上给予安排、从空间上给予功能定位、从产业上给予发展导向,最终达到以点及面带动整个北京山区发展。

3.5    北京山區生态经济发展的前置条件——交通通达性

交通条件对区域发展具有引导、支撑和保障能力,是反映区域发展条件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金凤君等,2008)。当前普遍认为,交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比如“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随处可见,交通条件同样在经济集聚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临近交通干道的沟域相对就有比较好的区位条件,发展就相对更具优势。总体上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交通线路在空间上耦合性较好,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密度高值区基本与交通线路密集区域在空间上相重叠。毗邻国道的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密度值较高,而省道基本都纵穿沟域密度高值区,县道布设在沟域密度高值区内;与此相对应,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密度低值区亦与交通线路稀疏区域相对应。加之受山区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区交通干线基本沿沟域布局,对于本身经济活动密集的沟域来讲,交通干线再一次改善了相对区位条件,从而引致并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活动的沿沟域密集。

3.6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四跨”统筹

统筹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固有内涵,山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受到行政体制的限制,被行政区划所分割,不能保证山区发展的完整性。北京山区生态经济最大的亮点在于生态,正是因为生态价值富集并不断增值,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调节供需关系。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的发展要在大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计区域资源、产业、文化、村镇体系、品牌和形象,形成集聚,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创新发展要“四跨”统筹,整体设计和实施,具体指跨省域、跨区域、跨流域、跨沟域的整体发展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突出表现为区域资源的系统整合、产业的系统融合、生态的系统建设、文化的系统连续、品牌的系统塑造。

3.7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的引致性因素——投资

无论是古典增长理论,抑或是新古典增长理论,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投资是决定北京山区生态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可分为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投资是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的引致性因素,对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有“马太效应”,由于是社会资本的逐利喜好,其对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起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雪中送炭”;对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所起的作用是加大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和进一步强化了“核心——边缘”结构。而政府投资更多从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的视角投入,在考虑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基础上,对发展条件较好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优先安排生态建设、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以进一步吸引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项目,以达到既保证了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又扶持了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薄弱环节。

3.8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因素——政府扶持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政府出台的政策导向和实施的推动作用,为确保首都生态安全、破除城区和山区的二元结构、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和农民致富意愿,发展北京山区生态经济无疑成为有效载体,既能提高山区农民的致富指数,又能提高城区市民的幸福指数。政府专门下发相关文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山区发展专项资金,并搭建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工作平台整合政策资源,使政策、资金、人力等同时聚集于山区发展,从规划、土地、机制、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基础上,“用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把研究成果及时用于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实践;调节公共资源在城区和山区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农民就行政策法规、权益保护、从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希婧.基于ArcGIS的沟域经济耦合模式构建与效益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 Isard W.Location and Space-economic [M].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56.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贵州生态经济
基于生态经济的城市体育市场构建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探讨
美丽左右江革命老区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