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区居民地方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18-05-14 17:05刘慧员毕安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影响因子特征

刘慧员 毕安平

[摘要]基于居民地方感理论从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三个维度分析宜夏村居民地方感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宜夏村居民地方感总体很强,三个维度呈现出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的强弱排序;居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旅游获益以及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基础设施配套、群体参与等都对居民地方感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居民地方感;特征;影响因子;福州鼓岭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乡愁”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重要主题,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现代人文地理学者认为地方感是人与环境作用的产物,是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意象和机构忠实等研究领域。旅游地居民对社区认知和情感联结方式差异决定了居民个体不同的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是居民对居住空间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的主观认知,是对旅游地变化的主动响应。乡村居民作为地方性文化载体,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关键所在,其地方感越强,越乐于表达当地的特色文化,因此地方感理论可为营造和保护旅游地地方特色提供指导,居民地方感研究有利于认识地方的地域特征及其象征内涵,有利于维系居民与地方的情结,从而提高旅游地居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意愿。

对于地方感的维度,学者们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有多种分类。唐文跃等学者通过总结国外地方感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地方认知、地方行为意向、地方依恋等概念的内涵和关系。蔡晓梅认为地方感代表着人与地方的联系,将其分为个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张敏在历史地段研究中认为地方感包含认知、依赖和态度等。欧阳柳则认为地方感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代表人对地方的身份认同、功能依赖和情感依恋。

地方感的研究需要考虑特定地方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以及空间尺度的影响,结合地域文化特质历史地、动态地进行地方感相关研究。鼓岭处于福州市郊区,曾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在中外交往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有着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历史文化积淀,在2012年习近平访美讲述“鼓岭故事”之后声名远播,鼓岭旅游度假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度假区的居民在快速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调适人地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冲突,如何看待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对于认识地域特征、内涵,维系居民与地方的情结,提高居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意愿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度假区居民,基于地方感理论从微观视角对度假区居民地方感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居民地方感的影响因子对度假区旅游发展、决策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鼓岭旅游度假区位于福州市东郊双鼓横断山脉,地势南高北低,最高處海拔为919m。宜夏村地处鼓岭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地段,距福州城中心10多km,海拔800m,年均降雨量1342mm,夏季凉爽宜人,最高气温30℃左右,比市区低5℃~7℃,是福州著名的避暑场所。福州市是清末通商口岸之一,大量的西方人工作、生活于此。1886年后的半个多世纪,西方人(亦有中国的达官显贵)在鼓岭建的避暑别墅曾多达366座,现存度假建(构)筑物主要有宜夏别墅、古堡别墅、柏林别墅、加德纳故居、鼓岭教堂、鼓岭老街、万国公益社、公用井、游泳池等。近年来,宜夏村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景观,深度挖掘“鼓岭故事”和避暑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了薄雾、清风、柳杉、别墅四大旅游特色,使宜夏村成为环境优美、人文气息厚重的避暑胜地,2016年接待各类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2.2 数据与方法

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和前期调研、预调查情况,设计出居民地方感的测量表,共包含17个语句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问,每个题项均有“不同意”、“不太同意”、“中立”、“基本同意”、“同意”5个选项,分别赋值1~5分,分数越高代表同意程度越高。

在2016年12月18日预调查12份的基础上定稿问卷,正式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8日~9日。宜夏村常住家庭户共191户,考虑居住位置、家庭经营活动、经济收入等对地方感的显著影响,采用家庭户作为抽样框,每户在户主、配偶和成年子女中随机选取1人调查。按照门牌号将全部191户排序后再按照45%的抽样比例随机抽取了86户作为样本,其中5户无法访问,实际调查81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96.3%。

3 结果分析

3.1 宜夏村居民地方感总体特征

经过分析剔除居民地方感测量题项“我了解宜夏村的历史文化”,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对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宜夏村村委会、宜夏村退休干部、乡村旅游专家共9人进行三轮意见咨询后对各个测量指标赋权,然后分别计算各个题项和维度分值,结果见表1。

采用五分制李克特量表测量游客感知时,得分均值在l~2.4表示不同意,2.5~3.4表示中立,3.5~5表示同意。由表1可知,宜夏村居民的地方感总均值达到了4.22,表明宜夏村居民总体地方感强,但不同维度却有细微差异,基于居民对宜夏村的自然历史环境、文化氛围等所产生的强烈的地方身份认同和情感依恋,但对其功能性依赖认同却不高,呈现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的排序。这一结论与福州市居民地方感三个维度的强弱排序结果地方依赖感﹥地方认同感﹥地方依恋感的最大差别是:地方感的三个维度中,福州市居民的地方依赖感最强,而宜夏村居民的地方依赖感最弱。一方面,宜夏村相对福州市区居民流动性弱,外来人口少,所以居住时间很长(88.5%的调查对象居住时长超过10年),容易形成了较为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依恋;另一方面,宜夏村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无法跟福州市区相提并论,近年游客旺季集中涌入更是雪上加霜,导致居民对宜夏村的人居环境、生活体验评价降低,从而大大地削弱了整体地方依赖感。

3.1.1 地方认同极高。宜夏村居民的地方身份认同感强烈,在地方感的三个维度中得分最高(4.50),其中“自然风景”(4.71)在居民的地方身份认同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居民形成较积极的地方认同感。作为本地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宜夏村居民在历史文化“保护”(4.48)和“宣传”(4.42)得分较高,这种认同感与自豪感说明其历史文化较符合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是居民与地方形成认同感的情感联结纽带,对居民形成地方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3.1.2 地方依恋强。地方依恋是指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结关系,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有直接影响。地方依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愿远离所依恋地方,因此“很想回到这里”题项均值(4.48)大于维度均值(4.38),表明居民对地方具有高的归属感与留恋感。“感到安全舒适”(4.37)表明居民对居住环境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因为和谐淳朴的居住氛围促进居民形成了稳定强烈的地方依恋。“建筑风貌”(4.23)則对增添居民对于家乡的依恋情感影响较小。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度假区管理政策限制居民房屋重建、改造影响了居民对不满意建筑环境的依恋感;二是大部分对居民具有特殊意义的别墅未能保留下来,集体记忆空间丧失,集体记忆缺乏有效载体。

3.1.3 地方依赖较强。相比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两个因素,宜夏村居民的地方依赖得分均值最低(3.78),且内部意见分歧大(其中两项标准差达到1.41和1.31)。居民对“基础设施”满意度不高(得分仅3.31),主要是宜夏村居民对水电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房屋改造翻修等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宜夏村内部道路较窄,陡坡急弯多,旅游旺季的交通拥堵,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居民对于本地的功能性依赖。“我喜欢参加村里的各种旅游和民俗活动” 题项得分均值在3.81,说明了居民在生活体验和社交联结感方面地方感较低,鼓岭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民俗活动开展较少,对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文化活动引导不足,度假区管理部门与居民之间缺少沟通,居民参与旅游民俗活动的意愿低。宜夏村居民对“我在这里邻里关系融洽,朋友多”的说法认可度很高(分值4.56),地方依赖主要体现在社交联结,并渐进地上升为情感性的认同及依赖。

3.2 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的个人因子分析

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居住时间、家庭收入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居民地方感的强弱。为进一步研究居民个人特质的地方感差异,利用SPSS逐一分析基于居民个人特征的地方感强弱(见表2)。

3.2.1 男性地方感更强。不同性别的居民所形成的地方感差异比较明显,男性居民在各个维度导航的地方情结都比女性得分高,这与中国传统随夫居住的婚姻形式密切相关。男性居民多从小在本村生活,地方认同度高,地方情结深切。女性婚后迁居本地需要一个“对原居住地依恋减弱、丧失以及对新居住地的地方依恋重新培育”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身份认同感。但不同性别居民的地方依赖得分都很低,差距小,表明居民的地方依赖主要取决于居民在地方的社交关系、日常生活便捷程度、收入来源等生活体验等影响。

3.2.2 青壮年地方感弱。50岁以上、20岁以下居民群体对于宜夏村的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居民,50岁以上群体因为经历、观念等对居住地有着更深的“家”的情感,20岁以下多为在校学生,还没有担负家庭责任,较少考虑宜夏村作为生存空间的功能性依赖。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居民与其他年龄群体在地方认同上差异不大,但在地方依恋、地方依赖两方面明显偏低,主要因为他们多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更注重宜夏村在居住、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低功能性,削弱了他们的地方感。

3.2.3 旅游获益者地方感更强。受雇于度假区或从事旅游经营的居民地方依赖均值(4.01)明显高于从事其他职业的居民,总体地方感也更为强烈。从事旅游经营的居民对本地的功能性依赖度高,他们的部分甚至主要收入来源于旅游经营活动,地方感明显强于其他职业居民,他们是度假区旅游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因此旅游规划决策过程中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包括行业自律、经营秩序维护、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品质提升、规划决策建议等,对鼓岭旅游度假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2.4 初高中学历地方感高。初高中学历水平的地方感最强,小学及以下地方感其次,大学以上地方感最低。较低学历居民的地方感更为强烈,他们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和传统,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和依恋,宜夏村不仅承载着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集体记忆,而且也是谋生之所。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居民的地方依赖值(2.93)与其他居民差距悬殊,他们视野更开阔,思想开放,宜夏村仅仅寄托他们的“家”的情怀却不具备“家”的依赖性功能。因此,创造机会留住宜夏村高学历居民,增强其地方依赖性,对鼓岭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具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

3.2.5 中上收入者地方感更强。中等收入居民对宜夏村地方感及三个维度都是最高的,而后向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递减。可能因为中等收入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最高,生活压力小,对于本地的功能性依赖感也比较强烈,地方情结最重。低收入居民以务农为主,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对本地的功能性依赖感更强。中高收入者主要收入来源为旅游经营,因此除了本地功能性依赖之外,其他两个维度都低于均值,主要是因为他们相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有更高的生活目标和要求,从而降低了地方归属感。

3.2.6 居住时长影响不显著。不同居住时长的宜夏村居民地方感差距不大,可能与村民大多自小长期生活在村里有关,但地方感的三个维度却有明显差异。地方认同与居住时长有明显的正向关联,随着居住时间延长,居民对本地自然、历史文化了解更多,情感上的认同度就越高。青壮年因为外出谋业、居住,年老者冬半年多下山躲避潮湿阴冷的天气,出现了居住时间延长而地方依恋反而下降的异常趋势。

3.3 宜夏村居民地方感的旅游发展因子分析

一方面,居民地方感会影响其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也会对居民地方感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景区居民在旅游发展阶段的收益感知强,成本感知弱,对旅游发展持支持态度。鼓岭旅游度假区正处于完善设施、扩大规模、提升品质的发展阶段,旅游发展驱动的基础设施完善、收入增加、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复兴使宜夏村居民的地方感增强,但部分居民也已经开始感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外来文化冲击、受益不均等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地方感的削弱。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
云雾物理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虚拟仿真实验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