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 李雪飞
[摘 要]为了促进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以及更好地对高校师德进行科学全面评价,笔者通过大量研读相关文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综合运用德尔菲法,确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基于ANP计算出高校师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出具备综合性、实用性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ANP;德尔菲法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07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15
一、引言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弘扬高尚师德[1]。2018年2月9日,教育部也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研究生导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育事业的根本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3]。近年来,高校师德整体保持较高水平,但是也出现部分教师道德滑坡以及对师德缺乏正确认识的现象。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评价,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尊重高校教师,立足高校教师发展,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性。此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保障,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师德建设,有效的师德建设取决于合理的师德评价。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具有现实性和重要性。
当前,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高校师德的内涵、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对高校师德展开具体评价的研究较少。而且,鉴于现阶段各高校的教师师德评价和考核的标准比较笼统[4],以及对教师师德的评价方法还不够科学,导致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师德水平。另外,教师师德评价指标多采用显性指标,而对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耳濡目染等隐形因素考虑较少,导致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科学全面地评价高校师德状况,笔者通过大量研读相关文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综合运用德尔菲法,确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得出高校师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出综合显性和隐性因素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来源
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和一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從事高等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5]。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座谈会上提到,好老师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6]。
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确定高校师德评价的一级指标即模范性、影响性和引领性。其中,模范性是前提,影响性是基础,引领性是关键;之后,根据研读文献和法律法规获得的三级指标,采用逆向归纳法,得到与一级指标分别相对应的二级指标;最终构建出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图1)。确立的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研读高校师德建设与师德评价的文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从中提炼总结出34个三级指标,由此归纳总结出与3个一级指标相对应的9个二级指标。
第二部分,通过德尔菲专家法修订和补充指标。专家组由15位专家组成,其中知名教育学家3名,高校教师4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教师4名,高校学生4名。专家组对已获取的指标进行论证打分,来修订指标;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认知,给出需要补充的指标。通过3轮专家论证,确定了以下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指标说明
通过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自身、学生、学校和社会不仅可以对个别高校教师的德行进行评价,也可以让不同主体了解现阶段高校师德的整体情况。所以从模范性、影响性和引领性3个维度和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4个层面来建立指标。为了更好地评价高校师德,需要对3个一级指标对应的9个二级指标分别进行细致地说明。
1.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也一直被认为是践行和增益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体现在职业认同感,即对职业价值、意义、职责的认可和接受[7]。其次,体现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与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自我意识是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准确地定位自己、合理地规划自己;稳定的情绪是指教师要平易近人,不大喜大悲、喜怒无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体现在坚定的信念和反思意识。师德不只是行为要求、职业操守,更是教师始终应当坚守的人生信念。同时由于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可以从职业认同感、自我意识、情绪稳定、坚守人生信念和具有反思意识这5个方面来评价。
2.遵纪守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着重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指出教师要淡泊名利,自尊自律[8]。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要依法从教,廉洁从教,不利用自己的职责便利以权谋私。同时,高校教师要遵守教学纪律,上课期间不迟到早退,不无故停课。此外,高校教师除了遵守外界的约束条件外,还需要具备慎独精神。慎独精神就是即使一人独处而无人监督时,也能表里如一,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9]。大学是产生学问的一片净土,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更需要严格约束自己,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经住考验。因此,对高校教师遵纪守法的评价可以从廉洁从教,不迟到早退、无故停课和具有慎独精神这3个方面考虑。
3.为人师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者[10]。高校教师总被赋予社会代言人的角色,他们的言词、衣着和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既附着社会价值,又体现着师德。高校教师在言论方面,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视野,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不能胡乱评说,妄加指责。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应得体,仪表要端庄。另外,高校教师应起到榜样作用,应做到诚信待人,作风正派,尊重同事,尊重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高校教师的为人师表可以从言词健康,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服饰得体、作风正派,诚信待人、尊重他人与人际关系和谐这5个方面进行评价。
4.教学能力。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11]。其中,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12],是其为师者的首要条件。重拾教学能力、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师德要求。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中,因此,可以从6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态度严谨、精心组织教学、知识讲解清楚、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和学生的到课率。
5.重视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高校教师应树立重视学生、关心学生的观念,要体现师爱[13]。首先,身为高校教师,既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客观公正,又要因材施教。其次,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高校教师提高师德的先决条件和必备要素[14]。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益处,也是师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体现。再次,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而且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进行批评教育,不愿多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都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15]。因此,可以将对学生客观公正、对学生因材施教、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注重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及行为这7个方面作为评价高校教师重视育人的指标。
6.服务意识。高校教师不论是对同事还是对学生,都要树立服务意识。首先,高校教师应有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师德的重要体现。其次,高校教师对学生也要有服务意识,也是师德的体现。与学生的沟通,不仅可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困难,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可以将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主动与学生沟通次数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次数作为服务意识的评价指标。
7.政治品德。高校教师要培养出优秀的社会建设者,首先自己要思想进步、政治坚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16]。高校教师需要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传递积极的价值品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这样可以激发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使命和民族认同感,使之成为积极践行公民责任的国家建设者。因此,可以将传递积极的价值品质、传承民族精神,怀有爱国之心、政治言论及思想表现积极向上作为评价高校教师政治品德的指标。
8.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高校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高校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7]。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高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既有深度也有广度。高校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学生产生引领作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自平时的广泛阅读,也会来自学术交流。同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中新旧知识产生碰撞,或是适应教育变革,在变革中学习。对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评价可以从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阅读习惯、适应教育变革这4个指标进行考察。
9.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评价、奖励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方面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8]。高校学术道德严格说属于道德范畴,但其具有特殊性。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关乎大学的学术自由与自治精神,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大学教师的声誉[19]。那么,高校教师的德行也体现在其具备良好的学术品质,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学术诚信。同时,高校教师应以学术为志业,将全部心力和热情倾注于自己的学术,而不是像生成商品似的生成学术成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评价可以从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学术诚信、具有执着的学术追求和善于创新的学术精神这4个方面进行。
三、高校师德评价模型构建
为确定高校师德指标體系中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本部分借助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师德评价模型。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简称ANP)是对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的进一步发展,改进了AHP难以考虑层间反馈效应和指标集内部及指标集间相互影响关系[20]。而且,高校师德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层间以及层内指标相依性,因此,ANP对评价高校师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三)基于ANP的高校师德评价模型
根据以上步骤构建高校师德评价模型(图2)。在此评价模型中,控制层包含目标和准则,其中目标是A高校师德评价,准则包含B1模范性、B2影响性和B3引领性。网络层包括9个指标集,分别为C1心理品质、C2遵纪守法、C3为人师表、C4教学能力、C5重视育人、C6服务意识、C7政治品德、C8终身学习和C9学术道德。每个指标集都包含各自对应的指标。指标集内部、指标集之间和指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借助这个模型,可以对实际对象开展高校师德评价。
四、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及结果分析
根据专家打分,借助Super Decision软件(简称SD软件)计算出每个指标权重。鉴于高校师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之间彼此独立,则其权重可直接通过AHP获得(表3),而网络层的指标集及每个指标集对应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则需要运用ANP获得(表4)。所有计算均可借助SD软件计算得出。
由表3可知,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33.33%,说明在高校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不同主体在评价高校教师的德行时均注重师德的模范性、影响性和引领性。这3个一级指标对师德评价同等重要,这与高校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形象相符合。
由表4可以看出,二级指标中所占权重处于前3的是学术道德,重视育人和终身学习,权重分别是16.70%,16.63%和16.29%,所占权重最小的是服务意识,为4.08%。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对高校教师的德行评价,教师的学术道德对其的影响程度很大,这与现在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的趋势相吻合。其次,对高校师德影响程度较大的是重视育人这一因素。这与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强烈爱生育人精神的老师是具有高尚的师德的表现之一相一致。再次,终身学习也对高校师德的影响程度较大,终身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径,也是体现并提高师德的一个因素。此外,也说明了现阶段各主体对教师的服务意识不够重视。事实上,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均是师爱的体现,师爱是师德的核心[21]。
另外,由表4中每个三级指标对应的权重可知,传递积极的价值品质和政治言论及思想表现积极向上对高校师德评价影响最大,权重都为4.95%,其次是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适应教育变革,权重均为4.65%,再次是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学术诚信、具有执着的学术追求和具有善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权重均为4.18%。学生到课率这一指标所占权重最小,为0.72%。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的影响在师德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教师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也进一步说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教师将国家意志融入教育之中是师德的表现之一。同时,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适应教育变革对高校师德的影响程度较大,这与二级指标中终身学习对高校师德影响程度较大相一致。并且,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学术诚信、具有执着的学术追求和具有善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也是评价高校师德的重要指标。这与高校教师应维护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提高自身学术道德的要求相一致。此外,三级指标中学生到课率所占权重最小,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到课率与教师师德关系不大,其实,学生的到课率间接反映了教师师德。学生总是喜欢待人亲切、讲课水平高、学术能力强的教师,也愿意去听他们的课。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 http://www.chsi.com.cn/jyzx/201802/20180209/1655030955.html.
[3]唐玉春, 梁峰. 开展合理师德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教育参考, 2016(6):109-112.
[4]糜海波. 师德的现代转型及评价[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5]秦立栓, 牛英华, 郑丽. 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 2012(34):313-317.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9-10.
[7]李菲. 大学的良心——高校师德案例读本[M]. 上海: 华东师范发大学出版社, 2016.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9]《刘少奇选集》(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133.
[10]邵瑞珍.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11]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26/c_1122456853.htm.
[12]华卫军. 新时期高校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D]. 南昌大学, 2009.
[13][21]廖政望.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湘潭大学, 2008.
[14]雷友华. 把师德教育贯穿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6):75-77.
[15]袁进霞.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4):81-82.
[16]阮晓菁.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的内涵及建设研究——基于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师德建设情况的调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5):178-183.
[17]胡垂立. 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7(2):129-132.
[18]彭鸿雁. 高校教师学术德性及其培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0(1):177-180.
[19]王毅磊, 王鹏, 丁志强,等. 高校师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探索, 2016(3):100-104.
[20]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 Pittsburgh: RWS Publications, 1996.
(責任编辑: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