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牵引还是驱动

2018-05-14 09:05江保成
新班主任 2018年12期
关键词:缰绳年少时驱动

江保成

教书育人中教师角色该如何定位?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我想到了年少时在农村放牛的情景。放牛时,牧者与牛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牛的神态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走在牛的前面时,牛的头总是低着的,而且表现出漫不經心、极不情愿的样子;当人走在牛的后面时,牛的头总是仰着的,表情神态自若,积极前行;人和牛处于平行位置同步前行时,牛的神态则是多样的,或低或仰,表情不一。

笔者长在农村,年少时经常放牛,对于这种情景司空见惯,感触很深。当牛走在人的后面时,那么人的位置对于牛来说,就相当于一条不能跨越的红线,等于变相限制了牛的行进速度。当牛的自主权受到极大限制时,人和牛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这时的牛大多会有消极的情绪表现。当牛走在人的前面时,由于牛自身处在领先的位置,一般会有积极的情绪表现,兴奋地仰头观察周围的环境,并主动寻觅哪里长有好吃的草、好吃的料,一旦发现,定会奋蹄前往。隔日若再放牛,主人只要解开缰绳,牛一定会主动奔向草场,找到食料。

那么,牛和人平行前进时为什么又会表情多变呢?这是由于牛受到主人手中缰绳的羁绊,在不知道主人将自己带向何方的情况下,牛一般不会自作主张,只好跟随主人一同前行,但这时的牛会不时地观察和揣测主人的意图。如果人与牛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达成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或者牛一旦判断出牧者前进方向,也会和主人积极配合,顺利走向目的地。

角色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仔细分析牧人所采取的行动策略,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牵引,一种是驱动。虽然两种方式在特定环境下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用牵引的方法一般只能照顾到一头牛,而用驱动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一头牛,也适用于一群牛,一旦掌握技巧和方法就能驾驭自如。是牵引好还是驱动好其实已经不言而喻,尤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驱动的方法更有优势。经验丰富的牧者一般都是放开缰绳,指明方向,让开首位,驱动前行。只有当牛偏离了前行的方向,牧人才给予指示、矫正,这样做不仅省力,而且提高了效率,这就是牧者的智慧。

“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即,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发现,与我们生活中的赶牛现象揭示的其实是同一道理。“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领悟道理,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原。平时教育过程中,我们看到太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变成了主宰,究其原因就是不会驱动,短期内看似有作用,长远看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缰绳年少时驱动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流浪
马和骑师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三字经(节选)
淋雨
残忍的爱护
残忍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