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如许
生活中,我们如果用好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道理,就能变抽象为具体,变繁复为简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班会时间短暂,更需要班主任用好比喻,启发思考,活跃思维,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比喻要出其不意,才能让人印象深刻。《让大风吹》一课中,王老师在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众口一词地回答:“看到一个黑点。”“一个黑点。”这时,王老师认真地告诉孩子们:“孩子们,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王老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黑点上,这样黑点就会越来越大,而这张白纸却被我们忽视和遗忘。就像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时很难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一样。”孩子们恍然大悟,这样的比喻和解说出乎学生意料之外,仔细想想,顿悟其中。
比喻要生动形象,才能触动心灵。《生命的“电量”》一课中,丁老师用图片“你的生命还剩多少‘电量”来比喻: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男性74岁,女性77岁。每个人生命“电量”的余量:“10后”剩69年,“00后”剩59年,“90后”剩49年,“80后”还有39年,“70后”还有29年,“60后”还有19年,“50后”还有9年。这个比喻借助图片表现,特别生动形象,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而不同年龄段生命“电量”的展示,让孩子产生联想,有更多的思考。
比喻要新颖别致,才能让人难以忘怀。《压力气球》一课中,马老师让学生用吹气球的方式把自己的思绪理一理,觉得有压力的事儿,就往气球里吹一口气:带给你的压力大,就吹猛一点;压力小,就吹轻一点;如果没有什么压力,可以不吹。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学生,大家纷纷投入其中。接下来的分享交流让学生明了:大家都有压力,压力是可以承受的,压力的释放很重要。在紧张的高三学习中,有这样一个温馨别致的活动,心情会好许多。这一课将成为学生高三生涯的驿站,让大家调整后再出发。
要用好比喻,教师的设计很重要。比如“白纸画黑点”,老师不能问“你在纸上看到什么?”而是问“你看到了什么?”這样的问法为喻事说理埋下伏笔。比如,有老师用折纸来比喻人生短暂,只说以60岁退休来计算,没有考虑人均年龄的现实,没有将不同年龄进行类比,达不到触动心灵的效果。比如,老师课前就把压力气球发给学生,学生玩了一阵,缺乏新鲜感,而如果气球过硬,吹不开来,也难以有释放压力的效果。
要用好比喻,班主任平时要注意积累,做个有心人。好的素材、身边的趣事,收集起来,然后在合适的机会积极实践,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