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QQ闲聊情感体验研究

2018-05-14 09:05夏琪陆美静叶晓玲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中学生

夏琪 陆美静 叶晓玲

[摘 要]本研究以南京市T中学高中生QQ闲聊行为调查为基础,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索高中生在QQ闲聊中的情感体验。借助现象学理论将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总结为指向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指向交互主体间的情感体验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三个层次。指向自我的情感体验分为即时的快感、自我的释放、对现实的逃避;指向交互主体间的情感体验分为情感共有、情感参与、情感认同。本研究以现象学视角探讨QQ闲聊对于中学生的意义,分别为自我空间的意义生成和主体间性交往空间的意义生成。

[关键词]中学生;QQ闲聊;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07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14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社交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然成为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日常世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于2016年8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为41.7%,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青少年网民即时通信、微博、论坛/BBS使用率分别为92.4%、37.6%和18%,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1]。另有研究显示:“中学生上网目的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聊天、玩游戏和多媒体娱乐。”[2]由此可见,青少年上网情况已经极为普遍,并且网络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行为之一。

在网络聊天中,除去必要的信息沟通和联络之外,大部分聊天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研究将此定义为闲聊。根據课题“中学生手机使用体验的现象学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T中学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以QQ聊天和游戏为主,QQ聊天占据了上网时间的绝大部分。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QQ聊天一般以闲聊为主,78%的同学曾经和别人聊天至深夜,5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QQ中的表现较现实中活泼。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看似无意义的闲聊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目前国内针对青少年网络聊天的情感体验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研究;一类是网络社交用户的心理需求研究。如朱倩倩、廉启国等人对上海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显示,中学生上网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浏览网页∕逛论坛∕看视频、聊天、上社交网站∕刷微博[3];王凤清、马迎华等人对北京市575名大中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中显示,高中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多媒体娱乐和聊天[4]。许莲华从网络社交的“低成本性、隐秘性、即时性、丰富性”四个方面说明网络社交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5];李惠芳、殷俊等人通过分析宅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而归纳出网络群体在社交互动中的普遍性心理需求[6]

以上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学生网络行为和社交心理需求,但却忽视了中学生网络聊天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中学生的意义。为了揭示中学生QQ闲聊这一现象的本质,本研究借助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探索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依据舍勒情感体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现象学理论就QQ闲聊对于中学生的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前期调研结果为基础,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T中学的高中生QQ闲聊的情感体验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走访T学校之前,研究人员与该校领导进行了沟通,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该校领导考虑到高三学生学业压力较大,不适合参与调查,故此次研究对象不包含高三学生。

(一)被试选择

访谈样本的选择标准由调研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在T中学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通过班主任推荐、学生自荐的形式,初步筛选出经常使用QQ聊天的20名高中生。研究人员与20位受访者通过面对面交流,获取了各位学生在网络聊天中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上网时间和上网习惯等。最终,本研究选取了其中6名学生为访谈对象,男生和女生各三名。

(二)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由调研小组共同讨论制定。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前期调研结果,访谈提纲内容主要涉及三个部分:高中生对于闲聊的认知、闲聊的内容、闲聊的情感体验。

(三)预访谈

在正式访谈6名高中生之前,研究人员对其他高中生进行了预访谈。预访谈的目的是检验访谈提纲。根据预访谈的结果,小组成员又对访谈提纲进行了更改和修正。

(四)访谈过程

在访谈前,研究人员赠送小礼物给受访者表示感谢,并向受访者说明访谈目的与意义,然后提出录音请求,得到肯定答复后开始正式访谈。访谈地点是T中学的接待室。访谈期间要求没有其他人打扰,访谈时间为每人60分钟左右。访谈一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预访谈,主要是为了检验访谈提纲;第二次是正式访谈,访谈内容聚焦于受访者闲聊时的情感体验;第三次是补充访谈,主要为了弥补第二次访谈中遗留的一些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研究发现,受访者对于“闲聊”的认知主要持两种观点,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闲聊就是“随便扯扯”且是“没有意义的”;还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闲聊是有意义的,其意义表现在聊天者有表达己见或与人交流的意愿。尽管受访者对于闲聊的认知不同,但是闲聊行为较为一致,且情感体验呈现共性。经对研究资料的多次分析,本研究将中学生在QQ闲聊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分为指向自我和指向交互主体的两个维度,现分述如下。

(一)指向自我的情感体验

指向自我的情感体验是指QQ闲聊中针对主体本身产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指向自我的情感体验总结为三个层次。为了详细地说明各层次情感体验,笔者将各个层次情感体验的典型叙述列在表1中。

1.即时的快感

在QQ闲聊中,高中生热衷于网络新词的使用,并喜欢用同学照片制作表情包。在信息的快速交换过程中,体验交际带来的即时快感。

当研究者问及QQ聊天与当面聊天有何不同时,多位受访者提到“表情包”的使用。学生很享受互扔表情包、用同学照片制作表情包的这一过程,且认为表情包的使用省去了文字的字斟句酌,节约交际的时间成本,可以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QQ表情的使用,网络新词也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受访者口中的“梗”“吐槽”等,前者指好玩或有趣的事,后者有揶揄发泄之意。中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和愿意接受新事物影响的群体,网络新词的使用为闲聊互动带来了乐趣,中学生在这个有着源源不断新刺激出现的世界中,享受着即时社交的乐趣。

2.自我的释放

在QQ闲聊中,高中生倾向于对自我形象的戏谑或吹嘘。社交网络变成了一个类似自我表演的“秀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的空间。

受访者表示,因为网络社交看不到对方确切的情绪反应,因此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避免了面对面聊天可能出现的尴尬。中学生通过QQ群组功能,可以自由选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聊天对象。在网络空间中,中学生可以在确定某种距离的基础上,戴着面具地表露自己,也可以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7]。有形的手机屏幕和无形的互联网技术,模糊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倚靠互联网技术连接着的聊天双方犹如隔着一堵时隐或现的墙,这堵墙为聊天双方构建了一个进退自如的自我空间,这使得中学生摆脱了日常交往的压力,得到了暂时的自我释放。

3.对现实的逃避

一部分高中生诉诸于QQ闲聊来逃避现实情境中的压力。QQ闲聊这种行为已经固化到部分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轻易改变的生活习惯。

受访者表示,高中学业繁重,闲聊可以缓解学业压力,还有受访者表示会习惯性地聊天至深夜,并因此忘记写作业。无节制的QQ闲聊直接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影响了正常学习,然而自责之后,中学生又会继续沉迷于闲聊之中。这种习惯并非有意养成,而是出于逃避当下学业压力而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发生的刻板性体验。刻板性体验是伴随刻板性行为模式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8]。刻板行为是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较少时产生的保护性的行为反应之一。也就是说,中学生为了逃避学业压力,一直在重复QQ闲聊这一行为,但当其从虚拟的世界再次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时,反而出现更多的不适应以及消极情绪,故而更想要逃离现实,从而刻板性行为伴随的消极体验有增无减,并以此恶性循环。此时QQ就如同深渊,圈住了心理需要未被合理满足的中学生。

(二)指向交互主体间的情感体验

指向交互主体的情感体验是指主体交互时引发的情感体验。舍勒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区分出主体间情感体验有四种形式,即直接的同感、参与某种情境的同感、单纯的感情传染、真正的体验性感觉[9]。据此理论,本研究结合访谈资料将指向交互主体间的情感体验分为:情感共有、情感参与和情感认同。为了详细地说明各层次情感体验,笔者将各个层次情感体验的典型叙述列在表2中。

1.情感共有

情感共有是主体在QQ闲聊的过程中,针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或彼此共同经历的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尽管在社交网络空间中有一道电子屏幕横亘中间,但它也是在相对安全的距离内给予陪伴的媒介,让网络两端的人感受到共时性和共历性。

研究发现,高中生闲聊的话题虽然宽泛,但大部分话题的开启都是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在一样的经历和共同的感受下,寻找到受访者口中的“归属感”。当中学生聊一个彼此共同讨厌的人,会极尽所能历数那个人的种种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相互认同感;或者就正在看的一部电视剧东拉西扯,对电视剧中的情节、角色等交换意见,以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通。除此之外,借助于QQ网络社交工具,中学生可以超越空间的阻隔,一起经历同一件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通。中学生会在QQ两端,相约做同一件事,比如看电视或者写作业,并做即時交流,以此追求受访者口中的“相互激励”、“不被抛弃”的感觉。

2.情感参与

情感参与是指主体参与到他人的情感体验中去,并与其同悲同喜,但是二者悲喜的却未必是同一内容。中学生通过社交网络上的互动寻求彼此间的情感共鸣。

研究发现,中学生倾向于和自己关系好的伙伴进行闲聊。正如舍勒所言,爱是情感参与的前提。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会在QQ上定期和不经常见面的好友聊天,好友会在闲聊中向自己倾诉考试或比赛的失利,友人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分担分享中维系着异地友谊。情感参与不同于情感共有,情感共有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经历上的同质性,相对来说,主客体对话较易,而情感参与则需要双方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才可能展开心灵上的对话与情感上的共鸣。分享他人的人生经验并参与到他人的喜恶嗔怒中,这是主体间实现视域融合的必然途径之一。

3.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经过上两个阶段之后形成的较为极端的体验性感觉。这个时候,不再需要具体的行为如寻找共同话题、分享喜乐等来维系感情。主体和客体仿佛融成一体,互相认同,感同身受。

研究发现,QQ闲聊是中学生认知自我的重要途径。受访者表示,与自己经历和爱好都极为相似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在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己也仿佛是另外的一个他。虽然中学生自我意识尚处在朦胧发展阶段,但是他们已经能够模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从原先对父母的依恋更多地转向对同伴的依恋,开始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从外界的反馈中不断地认知自我、反思自我。

四、分析与讨论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中学生在QQ闲聊中的情感体验是丰富多样的。闲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对于中学生而言却存在着重大的意义。经过对访谈资料的再加工和提炼,从中学生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本研究将闲聊对于中学生的意义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自我空间的意义生成

1.“私人场域”的构建

QQ闲聊促进高中生“私人场域”的构建。根据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QQ中的群组聊天功能使得闲聊可以以小群体的形式存在,群组之间存在边界并且具有较高的私密性。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布迪厄给“场域”的定义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在他的设想中,“社会宇宙”大致相当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复数的“社会世界”相当于构成社会的各个具体的社会领域[10]。布迪厄认为人的行动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而社会空间的建构原则是同在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的区分化活动相联系的,是在行动者的区分活动中活生生地呈现出来的[11]。与此相映射,高中生的QQ闲聊行为构成了QQ群组虚拟空间,而群组虚拟空间建立的原则是同在群组虚拟空间内的高中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异同相联系的。在这个空间里,群组之间的边界是群组成员自发地、共同形成地,而在不同地群组之间,高中生拥有绝对地自主权选择参与或者脱离某个群组场域,在同一组群中的高中生往往有着某方面特质的统一性,例如相同的兴趣爱好。如受访者表示在Z学校存在专门的阴阳师(一款手游名称)游戏群,此群中成员的共同特质就是酷爱阴阳师这款游戏,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影响下,建构自己的私人场域。

私人场域的构建对于高中生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管下属于高中生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所剩无几,来自课程学习、升学考试、情感问题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迫切需要一个自由的场所释放天性、满足当下的成长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QQ这样的虚拟空间无疑是一个绝佳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暂时逃离学业的压力,宽泛多样的聊天话题带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感、愉悦感和安全感。QQ闲聊在形式上构建了私人场域,在内容上满足了学生对于娱乐的需求,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由于种种压力导致的自由缺失,这是其对于学生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也是QQ闲聊对于高中生的直接意义体现。

2.“现实世界”的延伸

QQ虚拟交流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它建构于现实世界,并且联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我国著名哲学教授张之沧继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提出“世界4”的概念,即虚拟世界和网络世界。他认为“世界4”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演绎,真实世界的缩影和凝聚,它拥有实体却没有空间,拥有历史却没有时间[12]

据此理论,QQ虚拟空间建筑于现实世界,但又联系着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它开拓了高中生的新世界。虚拟空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高中生的交流形式,甚至对主体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在本质上并有发生改变,高中生选择的聊天对象和聊天内容并没有因为QQ这样的虚拟空间而产生本质上的改变。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会延续到QQ群组中。如受访者所述,“白天发生了什么,我们放学后就聊什么”,“他们因为5块钱在群里吵了一个暑假”。无论是讨论还是争执亦或是情感体验,虽然换了时空但却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虚拟空间如同影院屏幕一样,将现实世界的故事一一演绎。高中生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网络相联系起来,将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在虚拟空间中延续。

3.“景观世界”的生成

“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是德博尔借费尔巴哈之语,对景观社会作的最为精辟的描述[13]。景观,是德博尔新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14]。社交网络空间就好比一个景观化的社会,里面有源源不断的符号,表象以及象征语词。

青少年QQ闲聊现象中显示出的对网络新词、表情包等后现代表达方式的热衷,也体现出他们对社交网聊这一包含源源不断新刺激的景观化世界的某种偏爱。这个世界的生成有大众传媒的社会大背景的作用,也跟青少年亚文化的自组织性有关。就高中生這个群体而言,他们在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景观世界,这个世界阻隔了教师、家长等官方权威的真理世界[15]。尽管前者由于其即时性、表象性等特点,没有后者来得深刻,但是某种程度上,青少年群体本身即是作为理性思维的反叛符号代表自身的文化,景观世界中的自我确证和表演的特性,也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一个展示和反思的场域。

(二)主体间性交往空间的意义生成

1.“镜中我”的认知

QQ闲聊是高中生自我认知、同伴交往和联系社会的重要通道,在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之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镜中我”理论,即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这是对自我的反映特征的一个比喻。与此理论相映射,受访者对和自己有很多共同特点的伙伴聊天时做出的描述是“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这和“镜中我”的理论不谋而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进一步研究发现,寻求共鸣是高中生较为普遍的心理,当遇到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或者观点一致的同伴时,访谈者都会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选择私聊或聊天到深更半夜的对象往往都是和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对某人某事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的伙伴。伴随同伴的选择,高中生也在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从旁观者的视角感知自我、认知社会。在库利看来,“镜中我”就是人们评价自我情感的“镜子”,“镜中我”调控着自我的情感[16]。他认为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而社会又是意识性的,每个人自孩童时期就具有遗传的慷慨本性和对社会感情的需要,这种需求近乎本能,并将这种本能定义为交流欲。这种交流欲和社会经验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合成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意识整体,相应的社会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根据生活本身的复杂性而相应发展[17]

以上述库利的观点为依据,高中生在QQ闲聊中的情感体验的复杂性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层面,第一是交流欲带来的无意识欢乐。在访谈中,虽然多数受访者表示闲聊中的大部分话题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甚至是浪费时间,但绝大部分高中生还是表示愿意花时间参与到闲聊中,并且当受访者回忆闲聊的场景时,还会不禁流露出无以言表的喜悦感,而当被问及为何产生如此情感体验时,访谈者又无法做出清晰的描述。恰如库利所言,交流欲的表达形式总是天真的,是无意识的欢乐[18]。第二是在虚拟空间内自我表现和自我约束的矛盾性。前期调研结果显示,有58.97%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QQ上比现实生活中表现的更活泼,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QQ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受访者表示还是会因为顾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选择迎合主流观点或者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见。在网络社交中,高中生多面镜子折射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己,从而认知自己、甚至是改变自己,这对于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虚拟交往空间的语义场

随着商品化社会和媒介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日益被一个个货币、影像、文字等符号包围裹挟着。技术的先进与信息的繁芜纷杂大大延伸了主体的感官和体验。人际间的交往也借助超文本网络参与“言谈”,赋予虚拟空间以文化实践的意蕴[19]。QQ作为一种社交媒介,为自我与他者交往提供了虚拟空间。这一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实体空间上的异质性,而社交工具正是突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通过主体间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互动赋予这一虚拟空间以意义。

虚拟不是对现实的解构,而是建构现实的基本方式和当下事实存在的一种生存结构。面对一个日益体现出象征互动性质的世界,卡西尔在其《人论》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应付事物本身。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20]中学生QQ闲聊这种现象本身也是主体间交往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发展出的一种新形式。闲聊这一看似无意义的现象,实则通过主体间言谈沟通和情感互动,相互分享各自生活中共同经历着的事件和感受,使得QQ这一虚拟空间成为交换想法、生发意义的语义场。

3.情感深化的媒介

QQ虚拟空间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虚拟空间里融入了高中生更多的想象。这些想象可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己的期望或者是一些美好的愿景。在现实世界中,学生会受到感官影响从而限制自己的交流欲,但是在QQ中,感官顾虑会明显地削弱。如受访学生所述“面对面交流,对方脸色或者眼神不对,我就不说了,但在QQ上,反正大家隔着屏幕,我会更自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新的人物设定,在屏幕的保护下打破平时日常生活中不敢逾越的界线,在某种程度上展现自己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一面,正如前期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QQ上表现比日常生活更为活泼。伴随内心的角色选择,高中生在QQ闲聊中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因为情感世界是与人的形象交织在一起的,若没有引起某种情感的人的形象出现,那么这种情感也就不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情感(如爱或恨)的表露并非个人内心自生,而完全是由处在一定互动关系中的对象价值所决定,被交流对象所左右、所控制,是人际交往的产物。没有所谓完全独立个人的或自我的感情,感情属于交往双方的共同领域[21]。而QQ这样一个交流场域为主体间交往的情感深化提供了媒介。

五、总结

本研究以前期調研结果为基础,以访谈的形式深入挖掘高中生QQ闲聊的情感体验,并以现象学视角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研究表明,QQ闲聊看似是简单地消遣时间的无意义行为,但其带给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中学生私人空间的建构以及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一现象与高中生的本体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都有着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于中学生类似QQ闲聊这些细节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给予中学生及时有效的正确引导,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

[2][4]王凤清,马迎华等.北京市575名大中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其心理社会能力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22):4427.

[3]朱倩倩,廉启国等.上海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9):938-941.

[5]许莲华.受众视角下的网络传播[J].现代传播,2011(4):145.

[6]李惠芳,殷俊.“宅”文化视角下的社交网络用户体验[J].包装工程,2011(12):114.

[7]Living stone S.Takingriskyopportunitiesinyouthfulcont-entcreation.teenagersuseofsocialnetworkingsitesforintimacy,privacyandself-expression[J].NewMedia&Society,2008,10(3):421-429.

[8]刘儒德,沈彩霞等.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1):90.

[9]舍勒选集(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85.

[10]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6.

[1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37-138.

[12]张之沧.“第四世界”论[J].学术月刊,2006(2):5-12.

[13]许玲.景观世界的商品化现实与迷幻的主体——德博尔“景观社会”中的影像、消费与媒介[J].江汉论坛,2007(9):66.

[14]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1):6.

[15]田林楠.视觉快感与狂欢体验:社交网络成瘾的社会学探讨[J].天府新论,2016(4):136.

[16][17][18]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52-56.

[19][20]孙海峰.网络空间的三重内涵[J].国际新闻界,2006(12):65-66.

[21] 郭景萍.库利:符号互动论视野中的情感研究[J].求索,2004(4):162.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