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红 杜宝彪 王曼曼
[摘 要]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整体良好,但也存在认知全面性、信仰坚定性不足的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用性感受不足,进而对其理论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从而导致深入学习和认知的兴趣不足;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工作中的“问题导向”有待加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工作中加强“问题导向”,增强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和宣传的现实针对性,是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的关键。
[关键词]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认知;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004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10
一、绪论
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工作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信仰问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很好地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也应该坚持问题导向。
那么,在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的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的现状如何?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坚持和加强问题导向?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背景,针对上述问题在2017年10—12月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2875份,回收率为89.84%。调查地点来自吉林、甘肃、北京、河北、贵州、湖北、福建、广东等8个省市,范围包含东、中、南、西4个区域;选取的高校包含985、211和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4所。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的现状与不足
(一)理论认知和信仰的现状与不足
从调查结果看,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认知状况比较良好,但也存在不足。在关于“您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选项中,60%以上的同学做出了正确选择。然而,理性地分析,上述指标达到100%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具体而言,分析发现,大学生中“知识掌握不全”(77.98%)的比例远高于“全面掌握知识”(21.84%)的比例,可见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知模糊不清;大学生中“掌握基本意识形态性知识”(41.18%)的比例高于“掌握意识形态性知识”(31.75%)的比例和“掌握核心知识”(31.51%)的比例,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知识,尚未做到清晰全面地认知,且整体认知上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化”。
(二)社会有用性认知和信仰的现状与不足
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解决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7.67%和66.93%,接近七成。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但选择认为“虽然科学,但对如今社会实际意义不大”(15.69%)、“并不能解释当前世界、国家和社会问题”(9.3%)、“已经过时,不再适应中国的国情”(2.76%),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有用性持消极态度的人,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进一步综合分析发现,完全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意义的学生所占比例是75.47%,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怀疑和完全否定的比例加在一起则有24.53%,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也值得引起重视。
(三)个人有用性认知和信仰的现状与不足
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4.21%)、“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62.69%)在所有选项中的选择比例最高,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培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有着良好的认识。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38.91%)和“能够指导解决个人学习、生活问题”(37.3%)的认可程度较低,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为了学分才学,否则不学”(19.3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把握还有待提升。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个人应用意义“完全肯定”(11.13%)的比例虽然高于“完全否定”(0.90%)的态度,但是“认知模糊”的比例却高达86.49%。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有用性了解深度还不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到完全接受。
(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认知的现状与不足
调查发现,有67.5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有52.52%的学生认为设立这个学科可以“为党和政府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这表明,不少学生认识到设立这个学科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需求。另外,相对少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47.37%)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46.88%),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教学支撑价值。此外,大学生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比例仅有3.79%,认知不全的比例却高达88.49%。此外,有7.03%的学生“不清楚”,甚至有0.69%的学生对学科属性认知错误。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
(五)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的“总画像”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整体良好,态度上比较认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知不深刻;社会实践认知态度相对消极;个人应用认知认可程度相对较低;学科认知不清晰。根据调查数据,将相关问题选项数据整理之后,可以画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的“总画像”——认知雷达图(图1)。图中的“红心区”代表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最积极的样本数据情况,即对马克思主义完全认可和信仰的大学生画像;“灰区”代表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接受,但又存在一定的负面认识的样本数据情况,即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认可,但又“不真学、不真懂、不真信、不真用”的大学生画像;“盲区”代表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持不认可态度,表达出拒绝倾向的大学生画像。整张图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知和信仰(灰区),但“认知全面性、信仰坚定性”状况(红心区)不足,且存在一部分大学生认知态度较差,甚至持否定态度(盲区)。
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不足的危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不同选题或不同选项进一步进行相互交叉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导向不足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易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被动学习
交叉分析显示,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大学生(选项中出现“为了学分才学”“为了考研才学”),比未显示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更加关注:研究中的“多研究一些经济社会难题,提出政策建议”“多解答一些社会上的理论困惑”“多与西方学术思想争鸣、辩论”;宣传中的“应该充分结合群众关心的民生問题展开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好地体现对现实的有用性”。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研究与社会脱节、研究未应对好西方学术思想的冲击、社会宣传教育与民众的切身关注和有用性需求不对接等,即问题导向不足是部分大学生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易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信任
交叉分析显示,具有不信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倾向的大学生,比无此倾向的大学生更加关注:教学中联系个人实际,研究中加强证明自身科学性、关注经济社会难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及与西方学术思想展开争鸣辩论;宣传教育内容多与社会热点联系和多体现现实有用性以及改进宣传方式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相关工作(教育、研究、宣传)未做好与现实实际的结合、现实针对性不足,即问题导向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三)易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错误认知
交叉分析表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能和属性认知不足,与其对马克思主义现实社会和个人有用性的认可度有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功能认知“完全正确”的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有用性、个人有用性认同度上明显高于“完全错误”和“不清楚”的学生。这说明部分学生未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功能,其原因在于没有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发展和个人应用的有用性,即使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功利性地去学,没有做到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没有领悟且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
(四)易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矛盾心理
交叉分析表明,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学生恰恰比较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功用。亦即,这部分学生在问卷中表达了一种矛盾心理:既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与未来发展,又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又不足以作为解释当前世界、国家和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部分学生十分关注理论内容对社会现实的有用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工作并没能很好地拓展理论内容,没有将理论与社会或个人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矛盾心理。也可以说,是问题导向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怀疑、否定等消极态度。
总结而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用性感受不足,大学生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和个人学习生活问题的解释性、有用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研究、教学、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不足。具体而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没能很好地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及时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对策,自然很难让人相信其理论的有用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中包含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应对大学生的个人学习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但这种有用性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能够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关心的个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注为基础,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相关工作至今并未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
四、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和信仰的关键策略
(一)以问题应对为导向,提升理论研究的应用性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队伍建设。扩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培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队伍不断注入活力;培育具有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提升其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和解决当下社会和个人问题的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对现代通讯和现代技术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利用现代手段获取信息,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处理信息;培育具有担当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发表的研究成果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引导,研究者之间要互相监督,批判和及时更正错误的言论。其次,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方面的研究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理论的研究,为大学生呈现更加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法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方法对现代技术、新兴理论的应用,与其他理论宣传教育研究方法的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研究,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范化;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最后,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实有效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研究内容多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个人实际,提供有助于解答和解决社会问题、大学生个人问题的研究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的契合,针对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要解决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学科与其他理论及学科的关系。
(二)以问题关注为导向,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的时代性,利用新媒体向学生们推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视频、文章,发展生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的师生、生生互动。如以小组讨论、小组授课、教师答疑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的多元性,结合大学生认知多元化的特征,为大学生提供课堂内、课堂外多元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二,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浅层次知识要二者兼顾,强化对深层次知识的解说;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联系,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解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有用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多提供有助于学生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知识及方法。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性的延伸。第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熟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业务水平,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社会问题、个人问题;培养具有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授课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具有高实践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能将理论素养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大学生;培养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大学生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三)以問题关切为导向,提升理论宣传的实效性
一是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力度。针对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知识掌握不全的问题,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知识的社会宣传教育力度;针对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错误认识的问题,加大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思潮关系的社会宣传教育力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指导;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力度并不等于过度地重复性宣传,而是通过适量的宣传使受众更全面地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方式的高效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只是依靠以往“标语式”“会议式”的宣传方式,要善于利用新兴宣传教育工具,以个性化的小视频、趣闻性的小文章和竞赛类的小活动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外,还要结合大学生认知的差异,灵活地应用多样化的社会宣传教育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方式的柔性化[2],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最有效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的生活化。三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的内容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个人实际,减少纯理论的教条式陈列,多一些与社会案例和个人案例的结合,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现实的生活,使大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宣传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对现实的有用性,着重突出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个人生活问题等的解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陈静.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几点思考[J].传承,2016(4).
(责任编辑:刘宇)
Abstract: Through a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of Marxist theory is on the whole goo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comprehensive cognition.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the main cause is found that they are short of useful experience of Marxist theory so as to question or even negate the theory, so that their deep learning and accepting interest is insufficient. The root cause of lack of useful experience of Marxist theory is that the Marxism theo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search, teaching, publicity)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includ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discipline, an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s usefulness, and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Marxist theory.
Key words: problemoriented; Marxist theory; cognition; faith